戰後德國反思:父母是納粹劊子手?幫兇?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學生運動的中心主題之一是:德國仍然是專制的——意味著它未能從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復興成為真正的民主社會。許多學生都懷疑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

【編者按】二戰結束之後,奧斯維辛的後遺症回到了德國千千萬萬普通的家庭,再也沒有父母或者祖父母可以將孩子們抱在膝蓋上,給他們講述自己以前的生活。因為在戰後出生的一代德國人看來,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二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罪行,然而從這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到底層官僚卻仍由這幫人擔任,於是在懷疑的同時他們還產生了憤怒。

1968年的西德年輕人

從四個德國到兩個德國,去納粹化政策的終止

其他國家的人民,將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一個出生於20 世紀40 年代晚期的德國人的感覺,那時集中營被關閉了,負罪感在稀釋而逝者已逝。格哈德• 施洛德(Gerhard Schroder) 出生於1944 年, 並在1998 年當選德國總理,他在21 世紀的戲劇性經歷具有普遍性,是關於他那一代人的故事。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因為在他出生前,父親已在戰爭中死去。父親是怎麼死的以及父親是怎樣一個人,對施洛德都是一個謎。就職總理後,施洛德發現了父親一張褪色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是一個德軍士兵,但除此之外,他對父親所知甚少。各種可能性都令人恐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是有兩個德國,而是有四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佔領區——它們都實行美國所謂的「去納粹化」政策,即清洗各種職能崗位上的大小納粹官員,並且對各級納粹分子進行戰爭罪責審判。

柏林圍牆

在1947 年,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以重振歐洲經濟。蘇聯拒絕參與其中,於是很快就形成了兩個德國和兩個歐洲的格局,而冷戰也就開始了。1949 年,美國建立了它自己的德國—西德,定都于波恩這個儘可能遠離東部的城市。蘇聯則建立東德予以回應,首都是已被分隔開的舊都柏林。到了1950 年7 月,當冷戰已經發展成為在朝鮮的槍戰,西德悄然放棄了去納粹化政策,因為納粹畢竟一直是堅定的反共產主義者。但是在東德,對納粹的清洗仍在繼續。

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北德和南德,北德是新教徒,而南德是天主教徒,他們的食物和口音也都不一樣。但是從來沒有東德和西德這樣的劃分。新的長約1380 公裡的邊境的建立並非遵循任何文化的或者歷史的邏輯。西德人被告知他們是自由的,而東德人則被告知他們屬於一個新型的實驗性的國家,它將與夢魘般的過去決裂,建立一個全新的德國。他們還被告知西德是一個納粹國家,在清算它的恥辱歷史上無所作為。

確實,在美國及其盟國的同意下,1950 年西德宣布大赦低級別的納粹官員。在東德,85% 的法官、公訴人和律師則因其納粹背景而被剝奪從業資格,但因為符合大赦的條件,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逃往西德,繼續從事法律職業。東德的學校、鐵路和郵局中的納粹分子都被清除,但這些德國人也可以在西德繼續從事他們的職業。

1963年12月20日在法蘭克福的奧斯維辛審判。

對納粹分子的不斷揭露,總統和總理不能倖免

對於東德和西德的許多人來說,「格羅布克事件」充分表明了新成立的西德的趨勢。1953 年,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總理選用漢斯•格羅布克(Hans Globke)擔任總理府國務秘書。格羅布克可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納粹分子。他曾經為剝奪德國猶太人權利的紐倫堡法案提供法律依據;為了便於識別猶太人,他還建議強迫所有猶太人採用「薩拉」(Sarah)和「伊斯雷爾」(Israel)這兩個名字。東德人抗議格羅布克在西德政府任職,但是阿登納堅持認為格羅布克並無過錯,於是格羅布克繼續效力於西德政府,直到1963 年退休,遷居瑞士。

直到1968 年,對於納粹分子的揭露仍在繼續。

埃達•戈林(Edda Goring)試圖繼續保有畫家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在15 世紀的名畫《聖母瑪利亞與聖子》,為此她訴諸法律。她聲稱這幅畫是已辭世的父親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ring)在她受洗時送的禮物,具有情感價值。戈林從科隆偷走了這幅名畫,他是蓋世太保的創立者和首腦,在紐倫堡審判那場去納粹化的示眾中他是頭號被告。戈林在預定行刑前的幾個小時自殺身亡。科隆從那時起就一直試圖追回這幅名畫。雖然埃達•戈林在1968 年1月再次敗訴,但她的律師們預測至少還會發起兩輪上訴。

赫爾曼•戈林

與此同時,73 歲的德國總統海因裡希• 呂布克(Hein–rich Liibke)協助建造集中營的證據浮出水面,事實上是再次浮出水面。東德人在兩年前就提出了這項指控,但他們提供的文件被認為是虛假的而被駁回。現在西德的《亮點》(Stern )雜誌僱用了一個美國的筆跡專家,他斷定呂布克作為國家元首的籤名和當時在集中營計劃上的籤名是一致的。

1968 年,質疑高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並不鮮見,不同的是現在它上了電視。法國的《巴黎競賽報》寫道:「當你72 歲且處於政治生涯的頂峰,作為國家最高元首,你出現在2000 萬電視觀眾面前的角色卻是被告,這是最糟糕的結果。」

2 月,兩名學生闖入波恩大學校長辦公室,在優秀生名單中呂布克的名字旁寫下「集中營建造者」,為此這兩個學生被開除。此後,波恩大學的200 位教授中有20 人籤名請願,要求呂布克總統對此出公開回應。於是,呂布克與總理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會面,在西德政治體制中,後者是權力更大的政府首腦。基辛格總理與總統評估了各種選擇,但排除了退休與辭職這兩個選項。幾天後,總統在電視節目中否認這些指控,但他的說法是「將近1/4 個世紀已經過去,很自然,我不可能記得我籤署過的每一份文件」。最終,在十個多月後,他被迫辭職。

基辛格總理曾經為第三帝國的政府效勞,所以在1968 年他也有自己的麻煩。他曾被傳為證人,在對弗裡茨•格布哈德•馮•哈恩(Fritz Gebhard Von Hahn)的戰爭罪行審判中作證,後者被指控是在1942年和1943 年殺害3 萬名希臘和保加利亞猶太人的共犯。幾乎從出庭作證的那個時刻開始,就好像是總理自己在接受審判。辯方律師傳他作為證人,以解釋當他任職外交部時,他的電臺監測部為何沒有傳遞關於驅逐和殺害猶太人的新聞。但他首先要解釋為何在外交部任職。總理解釋說那是一個「巧合」,但他的確承認自己曾是納粹黨黨員。他解釋說,自己在1933 年入黨,「但並非出於信仰或者投機」。他表示,在戰爭中的大多數時候,他曾以為猶太人是被驅逐到「兵工廠或者類似的地方」。那麼電臺監測部傳遞了關於這些被驅逐的猶太人命運的消息嗎?「什麼消息?」這是基辛格的回答。他否認知悉關於屠殺猶太人的任何情況。

學生運動:新兒女們對父輩的懷疑和憤怒

兩年前,基辛格政府通過成功組成了一個達成妥協、提供了政治穩定的聯盟,得以執掌政權,但正是此時學生運動開始高漲。新一代人對去納粹化的結束和西德重新軍事化的決定感到憤怒和擔憂。由於最初聯合政府確立了延緩大學生服兵役的政策,大學變得人滿為患。但是到了1967 年,儘管大學的錄取率提高了,仍然只有8% 的德國人能夠上大學,大學生還是少量的精英。但大學生們不想過於精英化,於是要求政府進一步加大錄取機會。1968 年3 月,西德貿易與工業協會抱怨說社會面臨風險,因為它所造就的畢業生數量已經超過了可以合理預期的就業機會。

3 月2 日,法庭宣布從獄中釋放羅伯特•馬爾克(Robert Mulke),因為71 歲的馬爾克的身體狀況不佳,已不適於監禁。三年前,馬爾克作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助理指揮官,因謀殺3000 名「囚犯」被判有罪。

羅伯特•馬爾克

1968年, 德國學生領袖們預測有6000名激進學生可以追隨他們,但是在許多議題上,他們有能力動員多達數萬名的學生。越南戰爭、希臘的非法軍事獨裁以及伊朗國王的暴政壓迫,是三個最流行的國外議題,但是德國的國內議題偶爾也會集結更多的抗議者。弗裡茨• 託伊費爾(Fritz Teufel) 的「 第一公社」(Commune I), 以及一個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名字恰巧也叫作「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的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Sozialistische Deutsche Studentenbund),是兩個成熟且組織良好的團體。

學生運動的中心主題之一是:德國是一個專制的社會。其中所暗示的詞是「仍然」,德國仍然是專制的—意味著它未能從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復興成為真正的民主社會。納粹分子在政府中的存在只是其中一個基礎部分。許多學生都懷疑他們的父母不是從事過就是支持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這種懷疑所造就的代溝遠甚于格雷森•柯克在哥倫比亞大學所觀察到的。

《1968:撞擊世界之年》,[美]馬克·科蘭斯基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浦睿文化,2016.1

1968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黑人權利運動、反戰運動、學生運動、馬丁•路德•金遇害、異皮士、女權主義等等風起雲湧,不了解1968,就不足以了解當今世界格局。《1968:撞擊世界之年》全景式地記錄了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看年輕人的選擇怎樣構築當今世界的面貌。

(文章內容由浦睿文化授權,未經允許不能轉載。)

欄目簡介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讀書在今天可以變得更便利,但不會變得更輕鬆。為增廣智識的讀書,不妨給自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別把德國對納粹的反省想得太美好
    [導讀]如果沒有奧斯維辛對真相的披露,以及60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特殊背景,單純依賴戰後的德國政府,是不可能完成對納粹的徹底反省的。何況從法律層面上說,戰後德國對納粹罪行的追訴和審判並不算成功正文:一、戰後初期德國對納粹罪行的追訴和審判並不成功1、戰後初期德國民眾迴避納粹歷史,甚至反對盟國實施的「非納粹化」,並要求赦免納粹罪犯二戰結束後,盟國將對德國展開「非納粹化」措施,追究納粹的戰爭罪行。1945年盟國在德國紐倫堡公審納粹首要戰犯。在紐倫堡審判中,共有5025名罪犯以戰爭罪被判刑,死刑判決806例,其中486例被執行。
  • 德國戰後去納粹化其實是失敗的
    而「越是把希特勒妖魔化為蠱惑德國人心的誘惑者,他們對於國家社會主義政體的確立和運行所負的個體責任就越是滑到背景中去」,希特勒就越像是德國人的一個藉口。我們由於日本的戰後形象在前,德國通常被視為戰後反省的榜樣。而《希特勒與德國人》一書將會帶給我們一些新的觀察視角和理解路徑。下文節選自該書的《英譯者編者導言》,它告訴我們,德國戰後的去納粹化實際上是失敗的。標題為小編所擬。
  • 天使面孔的納粹劊子手,他們的手沾滿了千萬人的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由此登上了政治舞臺。一切權利集中於他們之手,一切財富唾手可得,他們的言辭甚至高於法律,他們的行為卻如同撒旦。600萬猶太人、420萬波蘭人、2200萬蘇聯人被他們殘忍殺害。這些納粹分子的手上沾滿鮮血,所到之處無不生靈塗炭。
  • 納粹德國警察系統簡介
    有朋友提出希望能了解納粹德國時期警察系統的情況,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納粹德國的警察系統並非單純、獨立的司法執法部門,它與黨衛隊有著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係,到後期幾乎完全被黨衛隊所掌控,成為黨衛隊控制下鎮壓反納粹勢力、鞏固國內及佔領區納粹政權的工具。納粹德國警察系統構成比較複雜,現在我們就來捋一捋。
  • 代號3725——探秘納粹德國神秘的雙重間諜
    代號3725的施密特是二戰時納粹德國最成功的間諜之一。二戰結束很長時間裡,原納粹情報部門官員依然認為他隱藏在英國某地,未被發現。可事實並非如此。在德國的他被納粹情報部門招募。1940年的一個深夜,經過訓練的施密特被空投到了英國。不幸的是,由於早些時候被空投到英國同夥的出賣,剛到倫敦的的施密特自己走進了英國情報部門設好的陷阱。在英國反間諜機關M15的策反下,施密特投降了。成為了一名雙重間諜。德國代號是:3725,英國代號是:泰特。在此後的時間裡,施密特前後給德國情報機關傳送了多達1000多份情報。
  • 德國聯邦情報局公開承認,「納粹公主」曾在西德情報局工作
    據德國《明鏡》周刊1日報導,德國聯邦情報局近日承認,曾在戰後招募了納粹頭子希姆萊的女兒古德倫。88歲的古德倫上月在慕尼黑過世。希姆萊被認為是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主要責任人之一。1945年納粹德國崩潰後,他在獄中自殺。
  • 德國新納粹組織網絡被低估 百餘人疑似幫兇
    【環球時報記者 葛元芬】德國《圖片報》3月24日披露,德國安全官員編制了一份129人的名單,這些人被懷疑幫助一個新納粹組織,而該新納粹組織被控在2000年-2007年間謀殺了8名土耳其人、1名希臘人和1名女警察。一些西方媒體評論道,多年來,德國政府一直沒有查出隱藏的嫌疑犯,德國的新納粹網絡可能比原先想像的還要大。
  • 他用活人做實驗,堪稱納粹版731,揭秘二戰中的「白衣劊子手」
    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一位惡魔醫生。  醫生本該救死扶傷,可這位醫生,卻是一位十足的劊子手,他就是約瑟夫門格勒——德國納粹黨衛隊的軍官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生」、「科學家」。  當時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可以說是德國納粹在二戰中修建的最大的一座集中營,它是法西斯一行進行可怕人體實驗的場所之一。至此,門格勒如願在此開始了漫長的活體實驗。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竟有約四十萬無辜的生命慘死在他的手下,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猶太人。
  • 德國法院開庭審判94歲前納粹黨衛軍警衛
    新華社柏林11月6日電(記者田穎)據當地媒體報導,德國明斯特地區法院6日開庭審理一名94歲的前納粹黨衛軍警衛涉嫌謀殺案,指控其在二戰期間參與了幾百起謀殺事件。起訴書說,1942年至1944年間,被告人曾在波蘭格但斯克附近的施圖特霍夫集中營擔任納粹黨衛軍警衛。依據法律,法庭沒有公開被告人的姓名。起訴書說,1944年,100餘名被囚禁在施圖特霍夫集中營的波蘭人被送入毒氣室遭到殺害,之後至少77名受傷的前蘇聯戰俘以同樣方式被害。
  • 英媒:納粹黨衛軍司令女兒去世 冷戰加入西德情報機構
    德國最高情報機構承認,曾在冷戰期間僱用這位納粹支持者。德國聯邦情報局(BND)今天證實,古德倫·布爾維茨在上世紀60年代為當時的西德情報機構工作,但她從未宣布斷絕與她的父親或納粹政權的關係。她在後來仍然積極參與極右翼極端主義,幫助為她邪惡的父親工作的戰犯逃避法律制裁,並在新納粹集會上講話。
  • 用雅利安血統強化德國人,納粹逼金髮美女跟軍官上床
    該計劃在希特勒正式打響二戰初期,考慮到本國人民的支持率,德國本土的「育嬰農場」採取的是自願付出的方式,在「育嬰農場」納粹軍官會告訴參加育嬰的女子,她這是在為德意志民族的下一代做貢獻,是極其光榮的事。與此同時每一位女子都會在裡面享受無微不至的照顧,不但衣食無憂,作為那時的德國全民偶像希特勒,還會時不時的去慰問她們。
  • 納粹德國三位著名的歷史人物
    (一戰中德國王牌飛行員戈林,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2,儘管戈林在表面上看起來奢華無度、古怪荒誕、妄想自大到有時候甚至像個小丑,但實際上他能幹又機敏狡猾。他的缺點在二戰期間影響深遠,也是最終導致德國戰敗的原因之一。
  • 納粹德國為何沒能力研發原子彈,只因這位科學家「算錯」一個數?
    那就是納粹德國。是什麼原因導致納粹德國當時沒能夠造出原子彈?據說是因為一位科學家「算錯」了一個數,故意點歪了科技樹,這是怎麼回事呢?在二戰那個戰亂不止的年代,所有的國家都在卯足了勁的研製更先進的武器。德國自然也不例外。在當時,世界上有一大批的核物理學家,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也在核物理領域頗有建樹。
  • 她是納粹女魔頭,活剝人皮做「藝術品」,被稱「人皮夫人」!
    眾所周知,二戰帶給我們數不清的傷痛,二戰期間我國是亞洲最大的戰場,不過,經我們不懈的抗爭後,還是取得了勝利,所以,當時國際上對於那些二戰納粹党進行了審判,當時,盟軍正在對納粹戰犯進行軍事審判。我們都知道,在納粹德國為種族屠殺建立的集中營中,從不缺少滅絕人性的劊子手,而今天說的這個女性,就是其中一個,她就是伊爾絲科赫。伊爾絲科赫是布亨瓦爾特集中營的頭號女戰犯,作為納粹女戰犯,她的罪行在當時那被審判的人群中是「佼佼者」,那麼今天就給你們介紹這位納粹女魔頭,伊爾絲科赫。
  •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說起挪威,在許多國民眼中,都是一片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天府之國。挪威也成為了無數人追求和嚮往的定居王國。然而,二戰時期的挪威,卻是一片腥風血雨,這裡的女人,經歷了一場令常人無法想像的悲劇。
  • 第8號納粹戰犯藏身德國拒絕接受採訪(圖)
    卡姆在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列出的「10大逃亡納粹戰犯」中排名第八。1921年11月,卡姆出生在丹麥哥本哈根,年輕時加入丹麥納粹黨衛軍。第二次世界大結束後,卡姆逃離丹麥,並於1956年取得德國國籍。二戰期間,卡姆曾作為丹麥納粹黨衛軍大尉,指揮黨衛軍鎮壓丹麥民眾抵抗。他因此被授予德國納粹騎士十字勳章,當時這是納粹一種非常高的「榮譽」。卡姆還與德國納粹黨衛軍頭目海因裡希·希姆萊的女兒古德倫·布爾維茨關係密切。
  • 德國大媽與納粹「巷戰」30年
    柏林民眾舉著反納粹標語牌 資料圖原標題:德國大媽與納粹「巷戰」30年 2016年9月1日。 餵完三隻貓,挎上相機,70歲的德國退休女教師伊梅拉。 下班後,或者周末,她開始在西柏林到處搜尋那些含有納粹和種族主義的貼紙和塗鴉:「德國是德國人的」:「外國人滾開」:「關閉難民營」……,將其清除。 那種被痛恨和被視為異己的「不舒服」曾發生在她的身邊。 施拉姆的父母離異,她在寄宿學校長大。她姐姐嫁給了一位印度裔德國人。結婚前,學校的老師居然勸她,一定要阻止。因為「德國家庭中不應摻入外國人的血」。
  • 論納粹德國的戰爭能力
    但是,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在納粹體制中保持了無可爭議的權力。正如戰爭鼓勵了敵對狀態一樣,戰爭甚至也增強了他的權力,因為每個人都不得不視他為最高的仲裁者。一位歷史學家將納粹的戰爭機器描繪為一座「笨重的、六邊形的金字塔,希特勒則坐在塔頂」。因此,它的組織行為機制就帶有這樣的特點:相互競爭的領地、相互重疊的權限、強烈的嫉妒、來自上層的互相矛盾的決策。
  • 二戰遺蹟映照不願健忘的民族 德國多元化顯現戰後包容-老先生,德國...
    瘋狂的日子逐漸淡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清算納粹德國戰犯罪行的審判在位於慕尼黑西北的紐倫堡進行,這裡戰前是一座「納粹黨代會之城」,自1927年起便為納粹黨所鍾情。  1934年,希特勒的首席建築師阿爾貝特·施佩爾受命對紐倫堡市郊杜琴湖畔的公園和療養區進行改造,西岸是集會禮堂,東岸則是齊柏林集會場。
  • 德國男子研究藏寶圖20年,竟找到了44億納粹黃金寶藏!
    海因裡希·希姆萊是德國納粹一名惡貫滿盈的法西斯戰犯,他被人們稱為「史上最血腥的劊子手」,對猶太人、共產黨人、羅姆人大屠殺等罪行負有重大責任。1945年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希姆萊命令手下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用火車將價值5億英鎊的金銀財寶藏匿在阿爾卑斯山的一處鹽礦,妄圖有朝一日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