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姓氏精選錄
王萬江
我當過教師和新聞記者,在現實生活工作中,遇到過一些多音字姓氏的人被說錯後的尷尬或無奈,特別是不斷聽到人們或看到書刊上對某些常用多音字姓氏的解讀不夠完整,往往是只能說或寫對一部分,如對「仇」、「單」、「解」、「區」(按常用字讀音的字母音序排列。下同——作者注)幾姓的認識停留在:「仇」讀「Qiú」,不可讀「仇恨」的「chóu」;「單」讀「Shàn」,不讀「單位」的「dān」或「單于」的「chán」;「解」讀「Xiè」,不讀「解決」的「jiě」或「押解」的「jiè」;「區」讀「ōu(Ou一聲)」 (ō應大寫,但所用的電腦打不出——作者注),不讀「區別」的「qū」,等等。但事實上,在漢語的語言學和姓氏文化學方面不全是這樣的。
歷時多年,我編纂了歷史上第一部《中華多音字姓氏辨考辭典》,收錄了1822個多音字姓氏,其中一些姓氏不像人們在一些辭典上或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那樣簡單,現從中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常被搞錯或讀音在三個以上的多音字姓氏,辨考如下,以饗讀者。
阿:「阿」作姓有A1(ā)、E1(ē)、Hē、Kē四音, 其中的A1(ā)、E1(ē)原讀作à、ǎ、ā,現取消à、ǎ,讀作ā,又ē,作姓讀E1,參見《辭海》。具體有六種情況:1、只讀A1(ā),如河南省平頂山市區有漢族阿姓,其宗族分別有播遷到本市寶豐縣、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陝西省榆林市橫山縣等地的,又回、滿、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姓。另有阿土、阿匹等複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491-525),《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261-265),《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303-335),《阿姓淵源》,中華阿氏網(平頂山市阿西民創辦)等。2、只讀E1(ē),源商代伊尹後裔的阿伏氏、阿伏于氏簡化的,見《阿姓淵源》等。另有阿卜、阿大乾等複姓。又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491-525),《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287-290),《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355-367)。3、Hē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373)載有阿跌、阿呹、阿蹊3複姓。4、Kē音姓源於周代姬姓大夫阿者(又稱可者)後裔的,上古時「阿」、「可」二音同。又有源於地名阿澤,又稱柯澤(今山東東阿)的,此屬以地名為氏,見《阿姓淵源》。5、兩讀為同一複姓的,如阿布A1(ā)bù、E1(ē)bù,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495)。以E1(ē)bù讀音為主,亦讀A1(ā)bù,見《四川貴州彝族歷史調查》等。阿單有A1(ā)dān、E1(ē)dān,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262、288)等。而阿蹊有Hē xī、E1(ē)xī讀音,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355、373)。E1(ē)xī又見《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國姓氏大辭典》(p522)、《元和姓纂》等,Hē xī見《古今姓氏書辯證》等。阿蹊或阿跌氏之異譯,異音同姓。或待考。6、三音三姓的,如阿跌有A1(ā)diē、E1(ē)diē、Hē di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262、288)等。
另外,「阿」的複姓《中國姓氏大辭典》載有523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有112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有1124個。
但有的人往往只記得「阿」姓讀「A1(ā)」或「E1(ē)」音,甚至有人認為「阿」只是南方人稱呼他人時省略其姓,作為人名的前綴使用的,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性稱呼而已,此乃實屬偏見。
賁(賁):Bēn、Bí、Bì、Féi、Fén、Wú、fēn、fèn、pān,九音中有Bēn、Bí、Bì、Féi、Fén、Wú六個可作姓用,且為六個不同的姓或五姓,而另外fēn、fèn、pān三個讀音則不可作姓氏用。
作姓氏用的六個讀音分別是:賁(賁)Bēn、Bì、Féi、Fén四個音的姓收錄於《中國姓氏大辭典》(p1170-1171)。賁(賁)Bí音姓見《續通志·氏族略》,黑龍江、廣西等地有此姓;Wú音姓亦見《續通志·氏族略》。而《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520、536)收錄的是賁(賁)Bēn、Féi二姓。賁Bēn、Bì、Féi、Fén四個音的姓收錄於《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933、934、970),其中Bì、Fén二音或為同姓。
長(長):Cháng、Chàng、Zhǎng,cháng、zhǎng見《新華詞典》(p90、1060),未及姓。《辭海》(p143、1689),Cháng姓。長(長)Cháng、Zhǎng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44-45),又有長兒Cháng ér等15個Cháng複姓,又《姓氏詞典》等。長(長)Cháng、Zhǎng兩音,不同源,宜兩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537-540)。其中,Cháng音姓分布較廣,甘肅為多;Zhǎng音姓河南靈寶有,又有長生(長~)Cháng shēng等25個複姓,長兒(長兒)Zhǎng ér、長孫(長孫)Zhǎng sūn兩個複姓。Cháng、Chàng、Zhǎng音姓見《一字多音姓表》,不同源,宜三姓,或三音兩姓,有待考。另外,長兒Cháng ér或長兒(長兒)Zhǎng ér宜異音同姓(作者注)。
仇(讎、讎、讐):Chóu、Qiū、Qiú,不同源,宜兩姓。仇(讎、讐)chóu、qiú見《辭海》,Qiú姓。仇Chóu、Qiú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06),不同源,宜兩姓。其中Chóu音的系出讎姓,是傈僳族姓,甘肅酒泉,河北阜平,河南盧氏,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有:Qiú姓見《新纂氏族箋釋》,《古今姓氏書辯證》,《高麗史》等,滿,蒙古,朝鮮,瑤,傣等民族姓,分布較廣,內蒙古,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等六地較多。Chóu、Qiū、Qiú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46、71),《中國姓氏彙編·附錄·一字多音姓表》。其中Chóu見《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Qiū見《魏書》等,Qiú見《姓氏詞典》等。讎(讎)Chóu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764),為讎子氏所改,又有讎子複姓。讐子Chóuzǐ亦為複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764),《世本》。
Chóu、Qiú兩姓,以Qiú音姓為主,Qiū音姓或Qiú之訛。
單(單):Chán、Dān、Shān、 Shàn(又Shǎn)、Tān、Tán七音四個單姓六複姓。其中:Chán音分單音(字)姓,湖北洪湖地區有;或複姓單于Chán yú,山東歷城、益都,陝西蒲城,湖南益陽,上海和福建泉州等地有,均見《百家姓解說詞典》或《姓氏尋源》。
Dān音姓不同源,主要有:①系自姬姓,周代單襄公之後,見《元和姓纂》。②北魏時阿單氏、可單氏、渴單氏等都簡文改為單氏,見《元和姓纂》。③金代女真人徒單氏漢化改為單氏,見《金史拾補五種》,河北阜平、獲鹿,山西絳縣,湖南芷江,江西餘干,貴州紫雲等地有, 單(單)Dān及Chán、Shàn(又Shǎn)、Tán姓又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216-1217。下詳)。
Shàn分單(又Shǎn)音姓和複姓,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有單姓,見《中文大辭典》或《通鑑》;複姓的有單伯(Shànbó又通Tánbó檀伯,見下段。)、單父(Shànfù)、單公、單徒等,見《姓氏考略》,《姓考》,《姓苑》,《路史》等。今山東有單父姓,江西有單徒。又參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216-1217)。
Tán音姓也源自姬姓。春秋時鄭櫟邑大夫單伯,通作檀伯,見《百家姓解說詞典》。或因周成王之子所封之地單(檀),故地在今河南孟津東北,見《集韻》,《中國姓氏大辭典》(p1217)及《姓氏詞典》,宜不同姓。
單Dān、Shān、Tān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397)。單Dān、Shān、Shàn、Tán四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963),其中,Dān、Shàn、Tán三音姓又見《中華姓氏大辭典》,山西絳縣有Dān音姓。又有單特Dān tè複姓。附:Shān、Tān二音或為原著筆誤,疑「Shān」應為「Shàn」;「Tān」應為「Tán」。(編者注)
行:Háng、Héng、Xíng、Xìng、hàng,háng、xíng見《新華詞典》(p328、943),未及姓。xíng、háng、hàng、héng,見《辭海》(p1478),Xíng姓。Xìng、Xíng、Héng、Háng音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332),Xìng為主,亦讀行走之行(Xíng),又讀衡(Héng),又音太行山之行(Háng)。回,蒙古等民族姓。分布較廣,河南,山西,陝西,廣西等地有。又有5個Xìng音複姓。Xíng、Xìng音姓又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234),其中,Xíng音姓見《姓氏詞典》,Xìng音姓見《漢語大字典》卷二等。又有行人Xíng rén、行其Xíng qí2複姓。另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283-284)行取、行脊柱、行扈3個Xíng音複姓。由此可知,以上5個複姓應都是Xíng、Xìng兩讀的異音同姓。附:1、Háng與Xìng或 Xíng 宜為不同姓,2、Héng音作姓用時古代應與「衡」通。(編者注)hàng音未及姓用。
解:Hài、Jiě、Sài、Xiè、gai、jiè,Hài、Jiě、Xiè、Sài四音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363-1364),不同源,宜四姓,其中,Hài音姓見《新編千家姓》,山西絳縣有;Jiě音姓見《姓觹》,《中文大辭典》,傈僳,壯等民族姓,寧夏,山東,廣西,雲南等地有;Sài 姓見《新編注音千家姓》,寧夏,山西絳縣有;Xiè姓見《古今姓氏書辯證》等,主音姓,今滿,蒙古,苗,水,納西,布依等民族姓,分布較廣,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七省較多,又有8個Xiè音複姓。又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1015):「《姓氏辭典》:『解,1、Hài見王述民《新編注音千家姓》。2、Jiě、Sài、Xiè另姓』」。gai、jiè未見姓用。
區(區):On1(ōu)、Qū,ōu、qū見《新華詞典》(p623、687),未及姓。qū、ōu見《辭海》(p1092),On1(ōu)姓。區(區):On1(ōu)、Qū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69-70、71),其中On1(ōu)姓見《漢語大辭典》卷一,《廣韻·侯韻》,《萬姓統譜·侯韻》等;Qū姓見《漢語大辭典》卷一,《廣韻·虞韻》等,廣東多此姓。區(區)On1(ōu)、Qū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045-1046),不同源,宜兩姓,其中,On1(ōu)見《風俗通》,《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研究》等,壯,水,布依,傈僳等民族姓,分布較廣,廣東,廣西較多;Qū姓見《姓解》,山西絳縣有。區On1(ōu)、Qū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894),《中華姓氏大辭典》等,源出不同。
從以上所及可知,區(區)On1(ōu)、Qū兩音不同源,宜兩姓。而不是僅On1(ōu)作姓。
覃:Qín、Shēn、Tán、Xún,qín、tán見《辭海》(p676、817),Qín姓。Qín、Shēn、Tán、Xún四音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198),其中,Qín、Tán不同源,宜兩姓。Qín音姓舊讀Xún,湘西土家族讀Shēn,即三音為一姓,今土家,瑤,僮,壯,仡佬,布依,毛南,白,水等民族姓。蜀地為Xún音姓。Tán音姓見《氏族博考》,為譚去言;壯族中潭去水為覃,今廣西北邊及布依,水族姓,分布較廣。讀Tán音的多在中原。湖南,四川,廣西,貴州較多。Qín、Tán、Xún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949),《中國古今姓氏辭典》:「覃Qín又音Tán」。《姓氏辭典》:「覃1、Qín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姓……2、Tán、Xún另姓」。覃家Qín jiā複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1022),瑤族姓。貴州荔波縣瑤麓鄉之青瑤有覃家複姓,屬覃家胞族類。
附:或宜四音兩姓。(編者注)
種(種):Chóng、Cǒng、Zhǒng、Zhòng,種(種):chóng、zhǒng、zhòng見《辭海》(p183、1736),Chóng、Zhǒng姓。種Chóng音姓見《元和姓纂》。種(種)Zhǒng、Zhòng姓,見《中國姓氏大辭典》(p1439),異音同姓,Zhǒng音為主,壯、傈僳族姓,甘肅永登,黑龍江嫩江,遼寧清原,山東平度、平邑,陝西韓城,四川長壽,臺灣屏東和臺東等地有。種(種)Chóng、Zhǒng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p527、644),其中,Chóng見《姓氏詞典》;Zhǒng見《中國古今姓氏辭典》等。種Cǒng、Chóng音姓見《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下p1171),其中,Cǒng見《通志·氏族略》;Chóng音姓見《現代漢語詞典》。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有。種(種)Zhǒng、Zhòng姓見《一字多音姓表》(十四畫)。附:1、Cǒng或Chóng之誤;2、或宜四音兩姓。(編者注)
……
複雜的或難以分辨的或有疑議的多音字姓氏不只以上這些,還有不少,但較為典型的主要有這些(代表)。有句很經典的成語叫做「見一斑而知全豹」。從以上諸例可知,多音字姓氏是姓氏文化領域裡一個無法迴避的難題,更是現實社會生活或工作中往往令人很難為情的事情。因此,知難而進,設法化難為易,讓多音字姓氏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是姓氏文化傳播志願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不應把疑難問題繼續留給下一代。
克服困難,益於進步。多音字姓氏遇到信息網絡時代,該是「理出頭緒」的時候了。
作者:王萬江,姓氏文化傳播志願者,發表過《稀罕姓氏趣聞錄》、《怪僻姓氏尷尬錄》、《大小寫數字姓氏分辨錄》和《中華首姓:風 興起於遂平》及《姓氏之最一百類》等系列文章,《中華多音字姓氏辨考辭典》即將出版,正在編纂的《中華古今姓氏集成》收錄的姓氏超過任何一部專業工具書,達到41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