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參你見過嗎?有望從16萬元降到300元一斤!已在青島實現規模化養殖

2020-12-20 青島新聞網

在2011年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海參文化節上,一斤白海參曾拍賣出16萬元的「天價」。如今,白海參等「貴族」海鮮有望進入尋常百姓家。近年來,金烏賊、圓斑星鰈等瀕臨絕跡的海鮮老品種,也重新回歸市民的餐桌。這幾種水產品都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帶領科研人員攻關的成果。從「貴族」變成平民,從瀕危到規模化養殖,科學家們改變了水產品的命運,也豐富了市民的餐桌。

白海參又名白玉參,是刺參的一種純色品系。

探訪:白海參住「別墅」練「雜技」

長期輾轉於福建寧德、江蘇宿遷、省內青煙威等地,紮根科研和生產一線30年,致力於「三農」發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不斷實現水產品科研攻關突破,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極為稀有的白海參是刺參的一種純色品系,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記者日前隨陳四清探訪發現,經過又一輪的繁殖期,約20萬頭「貴族」白海參已經在青島形成了規模化養殖。

日前,記者隨陳四清來到位於嶗山區王哥莊街道青山社區的一家水產養殖公司,這裡有青島唯一一處規模化養殖白海參的上千平方米廠房。每年的繁殖關鍵期,陳四清都會在這裡住將近兩個月,一年也會來將近十次,指導廠裡的技術員提高白海參的生長質量。「這批白海參已經生長了近四年,明後年就長成了,一頭重半斤左右。」陳四清從海參池中撈出幾頭通體白得晶瑩剔透的海參介紹說,白海參是具有穩定遺傳特徵的獨立品種,隨著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技術更成熟,成本有所下降,售價有望降到300到500元一斤,逐漸登上市民餐桌。

記者觀察發現,每個池子裡都有多個海參箱,這些「小別墅」是白海參日夜棲息的家。白海參比普通刺參的行動更緩慢一些,收縮恢復的時間相對較長。它們悠閒地伸展著密密麻麻的管足,在別墅的各個角落踱著步。白海參活動起來挺有趣,獨立性較強。有些比較戀家,爬來爬去一直在繞圈子;有些變身雜技運動員,試探著把一部分身體慢慢懸空,嘗試跨越到旁邊的平臺上,抵達新的領地,探索新的世界。如果遇到鹽度突變、體內氣泡或底質惡化等情況,白海參會感到不舒服,身體就會像突然充氣一樣鼓鼓的,漂浮在海面上。有時候可以自己復原,回到正常的狀態,有時候卻變不回去,需要工作人員及時發現,把它放回到安全的環境中,以免長時間處於危險境地而變質腐爛。

白海參住的海參箱如小別墅一般。

呵護:低溫怕光嬌貴難養

「之前白海參在附近下海做實驗,但是回捕量非常低。我們發現,白海參不適合野生養在大海中,它在自然界是很難生存的,很容易被天敵發現後吃掉,而且當它鼓起身體漂浮的時候,會被海浪衝得很遠,甚至消失不見。」陳四清告訴記者,之前發現過一些魚類喜歡吃海參,比如黑頭魚的肚子剖開之後發現過白海參;海鳥從海裡一口叼住白海參,把它扔到巖石上用嘴啄;霸道的螃蟹也會伸出「鉗子」,把白海參當做美食。

「嬌貴難養的白海參更需要精心呵護。」陳四清介紹說,白海參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更怕光,也更怕被天敵發現,需要長期在暗光裡生存,處於自然界裡的它也是天黑才會小心翼翼地現身,天亮之後迅速躲進巖石縫隙裡。普通刺參兩三年即可長成,而白海參生長很慢,需要五六年才能長成,積累的活性物質、微量元素更豐富,尤其是硒的含量更高。白海參適宜生長的溫度相對更低,通常是處在8℃-18℃的環境中,普通刺參則是10℃-20℃。除了白海參,還有紫色、綠色等稀有海參。這幾種稀有顏色都是純化的,是自由組合色素的結果。就像人的血型不同一樣,獨特而純正的顏色不代表怪異或生病。

秘訣:嚴控水質精配餌料

「每天根據潔淨程度換一到兩次水,換水時,新的海水源源不斷地流進池子,一般下午兩點集中餵一次餌料。良好的海水水質和營養的餌料是白海參健康生長的關鍵。白海參吃的餌料比普通刺參更豐富。」陳四清介紹說,藻粉、海泥、十幾種維生素、十幾種微量元素、地瓜葉、魚粉、豆粉等多種成分的科學配比,決定了白海參的生長質量。

「白海參每次的投餵量應該是它體重的10%,這個說起來容易,如果經驗不夠豐富,就把握不住投餵量。」陳四清告訴記者,如果餵少了,白海參吃不飽就生長緩慢;如果餵多了,過剩的餌料腐敗會導致水質渾濁變壞。記者了解到,水質在海參養殖環節應重點把控。

陳四清培育養殖的白海參。

成果:更多品種重獲「新生」

自從2015年陳四清率領團隊從8億多頭白海參幼體中,繁殖成功了1000多萬頭小苗,青島、煙臺、榮成等地的白海參養殖就漸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目前,青島的小苗都是從榮成運過來的,小苗喝著海水,吃著營養大餐,一天天長大。

2005年以前,青島以北海域的金烏賊絕跡多年。陳四清帶領團隊開展頭足類繁育與增殖養殖研究,先後攻克了野生金烏賊採集、運輸、馴化養殖、人工越冬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全人工規模化繁育,為青島金烏賊增殖放流公益事業作出貢獻。

圓斑星鰈資源稀少,水產界學者公認2008年以後已經採集不到野生魚種了,馴養的魚種也老化接近死亡,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陳四清於2000年開始攻關繁育,於2012年完成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指導建立了省級圓斑星鰈原種場,2018年,漁民終於可以在沿海捕到圓斑星鰈魚了。

背後:忍受病痛堅持攻關

陳四清長年奔波於國內多地的水產養殖企業,送服務、送技術,遇到攻關難題,有時一住就是一兩個月。在一些水產品的冬季繁殖期,冰冷的海水中,吃苦耐勞的他不顧手腳上的凍瘡,連續幾小時彎腰研究。有時他會累到胃病發作,甚至胃出血,也依然在研究基地打吊瓶,熬中藥吃,堅持攻關。

從事水產科學研究30年,陳四清帶領團隊開展了頭足類和魚類等17個品種的研究和生產,建立了海蜇、金烏賊等規模化繁育技術體系,累計創造產值過百億元。支持建設多個國家和省級原良種場,技術成果應用於生產,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水產養殖產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張譯心/文徐常青/圖)

短評

匠心精神助力「三農」

陳四清率領團隊於2015年攻關白海參規模化繁育,培育出1000多萬頭白海參苗種,使稀有的白海參漸漸走入老百姓的視線。30年如一日紮根科研和生產一線的他,以企業為家、漁村為點、產業為面,是我國致力於「三農」發展的優秀科學家代表。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攻堅克難的匠心精神,讓白海參等稀有品種不再高不可攀,重新回歸老百姓的餐桌。

相關焦點

  • 青島「白海參」望年底端上餐桌 或賣到300元一斤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千年黑,萬年白」。看慣了黑海參,面對通體雪白的白海參,老百姓們自然將其奉為「神參」;網上更不乏有漁民出海幸運打撈到白海參,以上萬高價賣出的新聞。但如今,青島就要打破「萬年白」的神話了!記者自青島金海富源海洋實業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利用3年時間成功育得白海參苗種1600餘萬隻,經濟效益高達一億元。
  • [互動]東方海洋:目前白海參養殖未達規模化生產
    全景網3月28日訊 東方海洋(002086)周三在深交所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白海參養殖正處實驗階段
  • 白海參現身青島 通體雪白看似蠶
    近日,山東青島市民李先生爆料說。隨後,記者在合肥路一酒店看到了這隻白色的海參,個頭很大,身長18公分,渾身雪白,只有幾處刺頭為深色,在黑色的海參中格外顯眼。白海參對海水水質要求極為苛刻,稍有汙染便無法存活,因此非常珍貴。另外,白海參也有好壞之分,通體乳白,白得透明的白海參為上等白玉參,身上帶有黃顏色的,質量稍次。
  • 青島成功規模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魚 身價大降明年進市場
    青島成功規模養殖珍珠龍膽石斑魚 身價大降明年進市場2014-07-18 23:10:00  水產養殖網  近日,青島市黃海水產研究所宣布,首次在國內高緯度地區實現了珍珠龍膽石斑魚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專家介紹,2014年珍珠龍膽魚苗的數量首次突破200萬尾,實現在北方地區的規模化養殖,並將「北魚南運」,反哺南方地區養殖魚苗資源的不足。隨著規模化養殖的展開,價格不菲的珍珠龍膽石斑魚有望端上市民餐桌。
  • 養殖扒皮魚有望遊上餐桌 老青島人最愛吃(圖)
    原標題:養殖「扒皮魚」有望「遊」上餐桌    「扒皮魚」是許多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近年來,隨著捕撈量的大幅下降,市面上已難覓「扒皮魚」的蹤影。記者昨日從黃海水產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培育了俗稱「扒皮魚」的綠鰭馬面苗種。 「青島籍」海水養殖家族再添新品種,「扒皮魚」有望走上市民餐桌。
  • 規模化養豬企業預測,明年豬價將下跌4~5元一斤
    近期,某規模化生豬養殖企業不斷的曝出生豬產能過剩,明年豬肉價格將下跌到4~5元一斤。這是什麼情況呢?近期我國規模化生豬建設非常的快,而且也非常的迅速。僅牧原集團目前已經建設330多處規模化養豬場,而且生豬的年產能有望突破5000萬頭。
  • 山東青島現罕見白海參 通體雪白遠看像蠶
    山東青島現罕見白海參白海參對海水水質要求極為苛刻,稍有汙染便無法存活,因此非常珍貴。另外,白海參也有好壞之分,通體乳白,白得透明的白海參為上等白玉參,身上帶有黃顏色的,質量稍次。記者 任俊峰 圖片來源:青島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6-09-26 10:16:34 【編輯:李霈韻】 山東青島現罕見白海參 通體雪白遠看像蠶
  • 10元一斤!6元一斤!小龍蝦價格暴跌!實現「小龍蝦自由」的機會來了?
    小龍蝦最低6元一斤 網友:實現「小龍蝦自由」的機會來了 「成都白家批發市場小龍蝦才6塊一斤」「本地小龍蝦8元一斤」,有不少成都市民發現,在小龍蝦大量上市後價格大幅跳水
  • 遼寧丹東男子養殖香魚,今年銷售額已達1200萬元
    紀連雲歷經18年艱辛,最後終於將香魚養殖成功。他把香魚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一斤最高能賣到45元。2019年,紀連雲的銷售額達到600多萬元。今年前11個月,他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200萬元。一斤香魚在日本能賣到100元左右,可是國內卻很少有人人工養殖,原因是養殖香魚的技術門檻太高,風險太大。別人看到的是各種困難,紀連雲看到的卻是巨大的商機。
  • 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實現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 將來有更多八帶吃了
    半島記者 韓小偉近年來,已有多家單位開展了短蛸人工繁育技術研究,但苗種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難題一直未得到解決。8月6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威海裕隆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 未來豬肉價格能降到10元一斤嗎?3個理由告訴你,這是必須的
    聽到有人說,如果豬肉價格真的回落到10元一斤,那就是養豬行業的災難,屆時30元一斤的豬肉行情可能又會重演。我認為這完全是瞎扯,是一種悲觀情緒,同時也是一種危言聳聽,歷史上供需持平時的豬肉價格難道不正是在10元左右嗎?當供需基本達到穩定時,難道不正是屬於豬市的正常狀態嗎?
  • 寧波象山大白鵝在延邊實現規模化養殖
    原標題:象山大白鵝在延邊實現規模化養殖 在去年成功試養500隻寧波象山大白鵝的基礎上,昨日(5月20日)延邊州龍井市老頭溝鎮銅佛村養殖戶又迎來了2000羽大白鵝種苗。隨著象山大白鵝在延邊實現規模化養殖,屆時將形成上萬隻大白鵝的養殖規模,龍井1818戶貧困戶將受益增收。 「龍井是國定貧困縣,也是象山的對口幫扶地區。」
  • 養殖河豚充斥江蘇揚州市場 50元一斤也很俏銷
    養殖河豚充斥江蘇揚州市場 50元一斤也很俏銷2010-03-16 13:3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揚州晚報        瀏覽量: 4835 次 我要評論   昨天從瓜洲回來,記者跟著王益去了萃園橋農貿市場。各家水產店玻璃缸中,河豚遊來遊去。一條一斤多重的河豚,售價不過50元左右一斤。
  • 豬肉批發價回落,降了一成多,明年有望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
    在擴大豬肉進口、促進生豬生產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推動下,豬肉供應能力逐漸恢復,年底前生豬產能有望實現探底回升,明年有望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批發價回落部分超市促銷「半個多月前去新發地市場,後腿肉還是28元一斤,前兩天降到24元了,排骨也從30元一斤降到了25元多。」家住豐臺區的蒲女士高興地說。
  • 海水養殖家族再添新品種 "扒皮魚"有望上餐桌
         「扒皮魚」是許多老青島人的兒時記憶,魚皮剝掉後露出白嫩的魚肉,清蒸、紅燒都饒有滋味。近年來,隨著捕撈量的大幅下降,市面上已難覓「扒皮魚」的蹤影。記者昨日從黃海水產研究所了解到,該研究所研究人員成功培育了俗稱「扒皮魚」的綠鰭馬面苗種。 「青島籍」海水養殖家族再添新品種,「扒皮魚」有望走上市民餐桌。
  • 澳大利亞有望實現巖龍蝦商業化養殖
    摘要: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在養殖巖龍蝦方面取得技術突破,並已獲一家公司資助,將合作實現巖龍蝦的商業化養殖。史密斯說,目前,巖龍蝦的市場價為每公斤56至72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中國是它們的主要市場。
  • 北上廣深 豬肉價格都降了!紅燒肉、香腸、臘肉 安排!
    當前全國生豬產能下滑已基本見底,年底前存欄有望止降回升。楊振海表示,生豬生產恢復還需要一個過程,力爭明年底生豬存欄基本恢復到常年80%左右的水平。專家認為,未來生豬產能的恢復主要來自於規模化養殖機構的產能增長。
  • 山東青島本地淡水魚的養殖和市場完全調查報告
    10月21日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今年青島首批人工繁育成功的上萬尾松江鱸魚已經長大了,此次首秀意義重大,標誌著青島未來將形成松江鱸魚的規模化繁育與養殖。&nbsp  記者隨後來到城陽區上馬街道東張社區的松江鱸魚養殖公司採訪得知,松江鱸魚歷史上被稱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鱖魚、興凱湖白魚)。
  • 青島本土養殖三文魚下月上市 價格大降有活魚
    早報訊 三文魚中的極品——美國斑點鱒鮭,如今也在青島安家落戶、實現工廠化養殖。日前記者從嶗山區三文魚養殖基地了解到,這種極品三文魚預計下個月就可以批量供應島城市場,屆時,不但島城三文魚價格將大幅下降,市民還能夠從市場上購買到活的三文魚。    「目前島城的三文魚養殖產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全市範圍養殖數量在百萬條以上。」
  • 漁民打撈出白海參:20萬隻裡才有1隻
    你見過白色海參嗎?青島新聞網報導稱,近日有漁民打撈出了一隻白色海參,這引起了眾多群眾的圍觀。據養殖戶介紹,白色海參非常少見,即便是整天接觸海參的漁民,也要四五年才能見到一隻。據悉,白海參也稱白玉參,是刺參的一種遺傳變異,平均20萬隻海參中才有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