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打上最後一網長江蝦 浸潤著重慶人的鄉愁

2020-12-07 騰訊大渝網

「有錢別買臘月貨……我要帶一些蝦子到重慶給我女兒。」黃平把蝦子稱好遞到顧客手裡時笑著說。

長年打魚捕蝦,長江帶給黃平恩賜同時,也給他雙手留下了凍瘡印記。

蝦子晶瑩剔透

▲賣菜的大爺

▼賣幾把菜,再眯眼抿一口自己泡的酒。

▼這位漁夫說:「我只有魚,沒得蝦。」

▼兩個老朋友清早到碼頭散步握手寒暄

漁夫說:「不要以為翻白了就不新鮮了。長江魚,性子猛,翹殼魚更猛。」

重慶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江城,江山之城自有江山品格。在大江大河之間,無論是水漲水落,在重慶人的記憶中,總有那一葉扁舟、碼頭,方寸之間的生活百態,浸潤著重慶人濃濃的鄉愁。

昨日,是雲陽漁夫們商定的春節前收最後一網的日子。在縣城濱江碼頭,漁船陸續靠岸。在過年時嘗一口江蝦,是當地人的眷戀。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 記者 吳娟/文 李野/圖

等 江裡的蝦

清晨6時,天不亮,靠岸的第一隻漁船來了,船上下來一對中年夫妻,漁夫戴著頭燈,漁婦把圍腰緊緊套在身上,兩人的臉被寒風凍得通紅。

他們使出渾身力氣,把一盆盆剛剛打上來的江魚,抬到碼頭臺階上,搓著手等待買家。盆裡的魚新鮮得很,黃辣丁、水米子、鯉魚、草魚……活蹦亂跳。

「師傅,沒蝦呀?」天微亮,一個戴著眼鏡的小夥子來問。

「小兄弟,你曉得,雲陽的蝦,俏。買蝦憑運氣,今天我只有魚。」漁夫建議小夥子,要不再等一等,或許下午還有船要來。

接著,漁婦從船上端來兩碗冒著熱氣的雞蛋面,兩口子就蹲坐在碼頭,匆匆吃完。

蝦 父親的愛

小夥子在重慶主城上班,每年回雲陽老家過年,都要來江邊買蝦買魚。他的家從農村搬到了縣城,父親也曾是以捕魚、捕蝦為生的漁夫。

「從小,我的父親就愛捕魚,無論是小河溝還是大江大河,釣魚、網蝦,技術都很好。」小夥子說,在他兒時記憶裡,長江還沒漲水前,父親一個上午就能釣起很多水米子和黃辣丁。後來三峽蓄水,他和姐姐同時考上大學,父親便把捕魚作為生計,漁船裝備從一個輪胎、一張小網,到沒有蓋和頂的小鐵船,最後發展到安裝發動機的大船。

「在這期間,父親也捕獲過大魚,19.5公斤的鯰魚。當時,我背著背簍去裝魚,魚尾巴不停拍著我的頭,那條魚賣了900多元。」小夥子說,那些年來,除了禁漁期,父親幾乎沒有停過工,每日凌晨2時起床撒網,即便冬天手被冰冷江水刺得龜裂,仍然堅持了好多年。

「父親的船,撐起我和姐姐的夢想,也是一個男人對家庭的責任。」小夥子說,如今父親年齡大了,不再捕魚了,但是他每年春節回家,必定要吃這口蝦。他要記住父親給的愛。

愛 男人的堅守

上午10時左右,一個穿著黃色皮外套、肩背皮挎包的人出現了,老遠就跟漁夫打招呼:「兄弟,今天生意好喲!」同時發出爽朗笑聲。

「最後一天,回家過年咯!你耶?」漁夫問。

「我也最後一天,放了3天蝦籠,該收了。今年怪了,蝦少,不曉得這回打好多。」說完,穿著黃色皮外套的人利索登上旁邊一條漁船,開船去收網。

這人,50歲出頭,名叫黃平,主要以捕蝦為生。之前是開船的,後來為了供娃兒讀書,當了捕蝦人。

直到下午3時,黃平的船才歸來靠岸,不出他所料,江邊早有人等他的蝦。這次,只有4公斤,都是米蝦,活的,他要賣60元一公斤。

半個小時內蝦賣完。其實,他早已挪出一公斤,準備昨晚坐夜車到主城,給兩個寶貝女兒帶去。

「我的兩個姑娘從小愛吃蝦,尤其愛吃我捕的蝦。」黃平說,兩個女兒打小就跟他出船,尤其寒假時候,如果父女都留在船上過夜,他就用厚厚棉被,把兩個女兒裹得像粽子,儘管這樣,女兒還是清鼻涕直流……談起女兒,黃平滿臉是笑,春節到了,終於可以一家團聚。

黃平說,好蝦,要去往返兩小時的水域捕,撒一次蝦籠,3天後才收。「長江水質好,蝦捕上來是透明的。一般河蝦,是黑色或者灰色的。」

實際上,黃平不必以賣蝦為生了,他的愛人在主城帶孫,一個女兒在醫院工作,另一個是公務員,早已不用他掙錢養家,但他還是一個人留在老家捕魚捕蝦。

黃平攤開手,全是凍瘡和裂縫,耳朵上也是。有人勸他,不要幹了吧,去主城陪老婆女兒。他卻說,習慣了江上生活,停不下來了。「再說,女兒和孫子吃我捕的蝦,我才放心。」黃平說,堅守的理由,是男人對家的承諾。

在外打拼不易 更懂家鄉蝦珍貴

昨日,雲陽縣濱江碼頭上除了等蝦人,還有許多來洗衣服、冬泳的人。

「昨天日子好,結婚的人多,我們家樓下的酒店滿滿當當」「婆子媽說,老城還在的時候,每年過年前,她都要和鄰居去江邊洗鋪蓋」「你看,我堅持遊泳好幾年了,幾乎不生病。我悄悄給你說,我們這些遊泳愛好者裡面,有十幾個大老闆」……這邊賣著魚蝦,那頭熱情聊著,大家在碼頭有了交集。

下午,一位穿著時髦的中年大姐來買蝦,幸運收穫一公斤。看見碼頭臺階上,一位賣菜的八旬老大爺獨自喝著小酒吃著葡萄乾,很是悠閒、慈祥,她主動走過去向老大爺問好,順便照顧生意買了兩把水白菜。「老爺子,不用找了,這裡只會多,不會少你的。」老大爺默算著菜錢,還沒反應過來,大姐硬是把一張10元鈔票塞在他手裡。

「我是貴州人,老公是雲陽人,我們定居上海,每年春節回雲陽一趟,我特別喜歡這裡的山水。」大姐名叫王加會,當重慶媳婦20多年了,老公從小在雲陽生活,吃著江邊的魚蝦長大,每每回到雲陽,她都要到碼頭來買蝦。她說,因為懂得在外打拼的不易,所以更懂這一口家鄉蝦的珍貴。

一個90後小夥子,在濱江路轉了好幾個小時。他說,小時候,奶奶最寵他,常常清晨到碼頭為他等蝦。後來,他來碼頭為懷孕的妻子等蝦。現在,又來為女兒等蝦……

濱江碼頭,只是雲陽人生活的一處縮影,更是每個生活在江邊的人、每一個心中有家的人,難以割捨的故土情結。

相關焦點

  • 重慶雲陽濱江碼頭的捕蝦人
    在大江大河之間,無論是水漲水落,在重慶人的記憶中,總有那一葉扁舟,碼頭方寸之間的生活百態,浸潤著重慶人濃濃的鄉愁。今天,是船夫們春節前最後一天收網,在雲陽的濱江碼頭,蝦船將靠岸,這一口江蝦,是庫區人的情懷。
  • 從臺灣到重慶 渝北一魚莊老闆訴說兩代人的鄉愁
    店裡當天的第一桌客人已經落座,嚼著贈送的毛豆,等待著一快朵頤。時間不到11點,午飯尚早,4人組成的吃貨團隊是一群熟客,見馮家平的小兒子小雙在擺放桌椅,有一茬沒一茬的和他聊起了家常……馮家平的餐館,是重慶最常見的家庭作坊。不知是直來直去的個性造就了重慶人的飲食習慣,還是飲食習慣影響了人們的個性。總之,重慶人對吃有獨特的癖好:只要好吃,便不論味道之外的一切。
  • 他的鄉愁詩意讓人懷念
    兩岸眾多媒體紛紛轉發這一新聞及關於余光中生平和作品的系列文章,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通過重溫余光中作品的方式,表達紀念與哀悼之意。  最後露面在生日聚會  據醫院透露,余光中11月27日由家屬送至院內急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因他89歲高齡易發生嗆咳,住院期間陸續並發心衰竭及肺炎,產生肺浸潤現象,12月8日因心衰竭及肺部浸潤症狀惡化,轉神經內科加護病房治療。
  • 重慶:長江枯水期持續,網紅「烏龜石」旁又現一「蛤蟆石」!
    2020年5月27日,重慶,長江枯水期持續,重慶主城長江邊許多巨石露出水面,繼「烏龜石」成為網紅景點後,在「烏龜石」旁的長江岸邊,人們又發現了一塊神似「蛤蟆」的大石頭,吸引市民前來拍照留影。重慶,長江枯水期持續,重慶主城長江邊許多巨石露出水面,繼「烏龜石」成為網紅景點後,在「烏龜石」旁的長江岸邊,人們又發現了一塊神似「蛤蟆」的大石頭,吸引市民前來拍照留影。重慶,長江枯水期持續,重慶主城長江邊許多巨石露出水面,繼「烏龜石」成為網紅景點後,在「烏龜石」旁的長江岸邊,人們又發現了一塊神似「蛤蟆」的大石頭,吸引市民前來拍照留影。
  • 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大爺的魚莊裡藏著鄉愁
    即便是熟客,很多人也不知道,馮家平的「鯽魚」背後,有一個關於鄉愁與親情的故事。味道這幾天暴熱,馮家平喜歡這樣的天氣。越是悶熱的傍晚,越有短袖、赤膊的食客在餐桌旁一邊揮汗如雨,一邊吃得過癮。上世紀40年代,么爸是長江上的船工。那時,長江行船艱險,偶爾弄點新鮮的江河魚,他就喜歡用自己做的泡海椒,加一點姜蒜,用熱油一過,做成麻辣魚大飽口福。後來,他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之後又被帶到臺灣。這一手做魚的手藝和方法,也帶到了臺灣。直到回大陸尋親,才將它又帶回了大陸。搞不清楚地域的來歷,馮家平卻明白時間的差別。
  • 這碗小面,是重慶人味覺上的鄉愁,面的精髓都在這裡
    本期蘿媽分享的內容是:這碗小面,是重慶人味覺上的鄉愁,面的精髓都在這裡!我想,人間最美好的風景就是熙熙攘攘的煙火氣,在煙霧繚繞的飯香下,必然有一個個溫暖的家,家中有至親的人在飢腸轆轆地趴在窗邊等待女主人做的飯,忙碌了一天,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坐在餐桌前聊聊家常,邊吃邊笑,一派和諧的場景。
  • 這碗小面,是重慶人味覺上的鄉愁,面的精髓都在這裡!
    本期蘿媽分享的內容是:這碗小面,是重慶人味覺上的鄉愁,面的精髓都在這裡! 我想,人間最美好的風景就是熙熙攘攘的煙火氣,在煙霧繚繞的飯香下,必然有一個個溫暖的家,家中有至親的人在飢腸轆轆地趴在窗邊等待女主人做的飯,忙碌了一天,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坐在餐桌前倆聊家常,邊吃邊笑,一派和諧的場景。曾幾何時,我們都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光陰下,但是已經習以為常,卻從不自知。
  • 江蘇人春節上餐館花42億 元寶蝦、淮安軟兜最火
    南京萬達廣場、德基廣場、水遊城、水平方,蘇州觀前街、無錫南禪寺、南京夫子廟,揚州力寶廣場、京華城內諸多餐飲店各式大眾特色餐飲人頭攢動,拿號排隊等座更是常見,不少餐飲店用親民、優惠吸引顧客。  老字號店一座難求  餐飲業老字號特色店傳承飲食文化,受到本地居民和遊客的熱捧,就餐高峰一般需要排隊一小時才能吃上飯。
  • 明年春節前,重慶這四條軌道交通線路有望全線貫通運營
    重慶軌道交通又有四條線路有望開通了。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12月10日從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獲悉,預計到2021年春節前,軌道6號線支線二期和5號線南段(石橋鋪~跳磴)、環線(二郎~重慶圖書館)、1號線朝小段(朝天門至小什字)有望全線貫通運營。
  • 讓魚擺擺從臺灣「遊」回重慶 六旬大爺的魚莊裡藏著鄉愁
    渝北逼仄的老街旁,上一坡石臺階,走過2米長的石欄走廊,用水泥砌成的小魚池中,幾百尾巴掌大小的鯽魚擁擠地遊竄著。羅先瓊要做的,是用魚簍子裝上幾斤,再用2、3公分長的水果刀把魚剖開、清洗,如果正好魚肚子裡有魚蛋,再重新將它們堪堪地塞回魚肚子。
  • 諸暨人舌尖上的鄉愁,都在一碗熱騰騰的次塢打面裡
    只要你誇一句上一句,次塢打面好吃!記得剛離開諸暨去讀大學那會,每次上車前,總會再去吃一碗次塢打面;在武漢待了四年,每每吃到熱乾麵,總是會在心裡默念,到底還是我大諸暨的次塢打面來的好吃~從古至今,遠在他鄉的文人墨客都會有寄託之物、哀思之情:在余光中眼裡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杜甫在思鄉之時就會覺得眼中的月是故鄉明;而對於我們諸暨人來講,鄉愁就在這一碗熱騰騰的次塢打面裡。
  • 火炎焱燚,春節假期前五日九龍坡文化旅遊人氣旺!
    春節假期已過半,小夥伴們玩得開心嗎?2019年春節,重慶春景宜人、遊人如織,假期前五日,天公作美,豔陽高照、春光美好,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民俗活動人氣旺春節假日前五日,走馬古鎮春節假期接待遊客約4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4000餘萬元。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重慶篇PLOG|南川,「渝」你相遇好幸運
    》將打卡久負盛名的「網紅城市」重慶!快來跟上孟非、馮提莫、彭宇的步伐在重慶市區遊「網紅」景點、吃麻辣火鍋再到重慶南川區賞美景、品美味本周五晚21:10江蘇衛視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山城」作為「網紅城市」的重慶「網紅景點」更是不在少數比如李子壩「穿樓」輕軌、長江索道、皇冠大扶梯、磁器口古鎮、朝天門廣場…… 其中重慶洪崖洞更是「網紅」中的「網紅」
  • 重慶十大網紅美食評選首輪投票震撼出爐 前20強是他們
    魔幻之都重慶,颳起了一陣尋找重慶網紅美食熱潮——首屆「尋味山城•Hi享茶園」重慶十大網紅美食評選,本次活動由秀苑華俊•鴻笙苑聯合大渝網共同舉辦,經過半個月的火熱徵集,目前已有上百家重慶好店報名參與,引發百萬網友的熱烈關注。
  • 藏在重慶長江邊的湖廣會館,別有洞天很江南
    在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旁,渝中區鱗次櫛比的高樓林裡,躲著一個國內城市中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群:湖廣會館。聽過這個名字的人不少,真正去過的卻寥寥無幾。一來是到這裡的路不好找,另一個,大概是渝中區要收門票的景點實在不多,不巧的是,湖廣會館是其中之一。
  • 重慶一河道出現大量「長江鮰魚」,多人釣獲捕獲,哪來的?
    重慶一鄉下河道,多人釣獲、捕獲「尖頭怪魚」 重慶的江河大都連通長江,生活其中的野生魚大都以鯉魚、鯽魚、鯰魚、黃辣丁的長江水系常見的野生魚為主。 然而近日,有許多當地釣魚愛好者、捕魚的老鄉反映,在垂釣捕魚時,碰到一種「頭部尖尖、無鱗烏黑」的怪魚.....
  • 湖北荊州:石首養蝦大戶撒網長江瘋狂捕撈 「網」住了自己
    在長江故道外灘承包了數百畝地養蝦,由於受汛期洪水影響,蝦田虧損,石首市小河口鎮的陳某竟打起了「靠水吃水」的主意。在兩個多月時間內,陳某置國家長江禁漁令於腦後,利用夜深人靜之機,駕駛快艇在長江水域多次瘋狂捕撈,非法捕撈野生魚類達100公斤以上,結果他在撒開大網的同時,也將自己送進了法網。近日,石首市公安局治安大隊聯合小河口派出所、繡林派出所在打擊非法捕撈和「秋風行動」中,偵破了一起在長江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
  • 文物 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 題:文物 科技「跨界」攜手,文明之光浸潤人心新華社記者施雨岑你能否想像,透過一捧淤泥,人們能一窺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命信息?我們不懈追問來時的路,為的是讓更多人知曉去向的航程。「考古人為何總是追著盜墓賊跑?」「不是我們跟著盜墓發掘,而是墓被盜了以後就被破壞了,必須及時發掘。」「盜墓,盜走的不僅是文物和歷史資料,更是民族文化的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文化浸潤 雕鏤鄉愁
    2019年2月2日春節前夕,屯昌縣烏坡鎮偏遠山村——青梯村的孩子們,一見到省文聯駐村第一書記鄧志剛就圍攏過來喊著、詢問著……孩子們口中所說的海桃阿姨,是我省知名剪紙藝術家、省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黃海桃。  青梯村,無疑是一個被藝術與文化滋養的山區小村莊。
  • 重慶梁平:白麻糖——舌尖上的鄉愁記憶
    萬仁成在麻糖成品上撒上一層米粉,以便打包裝袋。攝影:向成國吃白麻糖是孩童最快樂的事「兒時記憶最深刻的便是和父親挑著擔子,一起到街上賣白麻糖。那時屏錦的大街小巷,不管父親走到哪裡,孩子們只要聽到『白麻糖,白麻糖』的吆喝聲,就會呼啦一下圍住父親,把手上的錢幣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後地買白麻糖。」萬仁成說。這時,父親總會不慌不忙地放下挑著的籮筐,再從裡面拿出一個小釘錘和一個上彎下直形如寬勾的鐵鉤板來分割白麻糖,「叮、叮、叮……」伴隨著一聲聲清脆的響聲,白麻糖也在悄然間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