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流浪地球》的喧譁聲:讓人類保持理智真的很難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雖然春節檔仍未結束,但《流浪地球》已經坐穩了春節檔冠軍的寶座。大年初三,《流浪地球》就逆襲《瘋狂的外星人》成為單日票房冠軍,大年初四,《流浪地球》的排片量也從最初的11.5%進階為30.3%,翻了近三倍。

貓眼專業版對《流浪地球》的票房預測是53.34億元

但伴隨著《流浪地球》攀升的票房,是愈發撕裂的輿論場。豆瓣評分公開後,《流浪地球》的評分是8.4分,這是春節檔上映的多部電影中口碑最好的;隨著批評聲音的增多,評分也開始下滑,截至2月8日已經緩降至8分(有31.9萬人打分)。一篇

《流浪地球,不及格。》

的文章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後,迅速成為10萬+,成為批評《流浪地球》的主流聲音。

《流浪地球,不及格。》文章截圖。作者從科學設定、劇本創作等四個方面闡述了為何認為這部電影不及格,部分措辭比較激動。

百家爭鳴本是好的,對一部電影有不同的評價也是常態,但圍繞著《流浪地球》的爭議似乎漸漸偏離理性討論的軌道,無論是爆款文還是豆瓣的熱評區,不少評論夾雜著標籤化、扣帽子、站立場、問動機,情緒化與偏激化成為一種主流。

這是一個重要的反思契機:在眾聲喧譁的網絡時代,當批評的門檻降低後,我們是否需要某些評論共識?我們需要建立怎樣的批評倫理?


《流浪地球,不及格。》一文在豆瓣上貼出後,底下的評論一覽。小部分人是和作者討論電影的,大部分是直接給作者扣帽子。

百家爭鳴,是否意味著批評無標準?

《流浪地球,不及格。》成為爆款文後,該公眾號又刊發了一篇《對<流浪地球,不及格>一文評論的回覆》。回覆中的第二條寫道:「有大量的反對者認為,我打一星太不客觀了。有的言論很有意思:『打五星確實有鼓勵的成分,有感情的成分,但是你打一星太不客觀了』。藝術評論本來就是主觀的東西。要求藝術評論客觀是非常無禮、無知的行為。」

我們常聽說一句話,「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中的「一萬個」是虛指,它表達的是,藝術評論帶有主觀性,有不一樣的讀者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不過不少批評者寫了一輩子評論,可能還會把「一萬個」當做實指,並以此作為藝術評論無標準的支撐。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因為萬事萬物都有最基本的標準。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每個人的具體認知可能不一樣,但這絕非意味著美、醜、善、惡是虛無的、是相對主義的;它們都有某種實體和標準,據此我們不會把美的東西當做醜的,不會把罪惡看成善良。我們所接受的所有教育——無論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還是美學教育,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塑造正確、正常的認知體系和評價體系。

如此,我們才有所謂的「四大經典」,有種種百年百部經典電影的評選,有豆瓣TOP250電影榜單,有種種頒獎典禮——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確立某種美的、經典的標準。

藝術評論可以有主觀的成分,但它不是主觀的東西;要求藝術評論客觀,不是說只能有一種聲音,而是我們不能偏離最基本的美學標準,如同我們不能毫無根據地給《紅樓夢》打一分,還美其名這是「百家爭鳴」。

明白了這一道理,我們再來評價《流浪地球》。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一定要將它放在一個最基本的坐標系中。顯然,《流浪地球》的兩個最基本的坐標,一個是影史中的科幻電影,一個是中國的科幻電影。從影史角度看,雖然比不上科幻經典,但《流浪地球》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特效展現,至少是合格線以上,也因此《紐約時報》等外媒都給出好評;而如果放在中國科幻電影的坐標中,《流浪地球》就像很多人誇讚的,「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意義重大。

在中國科幻電影的坐標裡,《流浪地球》值得褒獎

在坐標系的基礎上,批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展開具體討論,比如討論表演、特效等;但一個無法改變的客觀前提是:《流浪地球》在坐標系裡是合格的。普通觀眾有權根據各自喜好評分,但如果專業影評人還是非常主觀化地以某一個缺點抹煞全部,這是對自己專業的不負責任——畢竟術業應有專攻。

作為一個影評人,很多時候我都儘量「寬容」,雖然我知道批評是最容易的——你只要把標準定為《教父》《公民凱恩》這樣的高度,哪怕再好的電影你都可以頭頭是道說出好多缺點來——讀者往往還認為批評的影評最有「深度」。這樣的批評解氣,但它們是「不及物」的,它們對中國電影的處境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喪失了最基本的建設性。

我個人不認為《流浪地球》是經典,但如果專業影評人脫離基本的評價坐標系打出一星,我會覺得這種嚴苛是「譁眾取寵」。我想起了李敬澤說的一句話,「隨時對著一堆垃圾展開孔雀翅膀至少是一種愚蠢;如果你把你全部的激情用於追逐各種類型的蒼蠅,你最終會發現你最喜歡的地方就在廁所」。

也因此,我個人一點都不喜歡《流浪地球,不及格。》這樣的文章,它的寫作因為偏激而屏蔽了太多有價值的東西。就像羅斯在《正義論》中說的,「我不願意向這些榜樣提出反對意見;因為那樣做太容易,而且會忽視一些重要的東西」。發現美、說出好在哪裡,比挑出無關緊要的毛病,難度係數大得多,也有意義得多。

從原著到改編,遵循原著才是好的?

《流浪地球》有一部分爭議來自於原著黨。原著黨和改編黨的紛爭,當然不是起於《流浪地球》,自然也不會終止於《流浪地球》。原著和改編的爭議這些年來之所以鬧得沸沸揚揚,是因為在IP化熱潮下,改編成為一種常態,但能夠將一流小說改編成一流影視的寥寥無幾,原著黨自然群起而攻擊,並且對改編高度敏感。

原著黨的情感可以理解,但對於改編作品也應該有三個基本的認知:一,改編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原創,它擁有任何再次創作的特權。我們對於改編作品的評價,不應該是「跟原著不一樣」這種帶有個人情感的評價,更不應該是「糟蹋經典」這種高帽子的道德指控,而是更為市場化的評價標準:好看還是不好看。只要是好看,你管它怎麼改編,若是不好看,你復刻原著又有何益?

就像很多改編自二流小說的電影,最終的電影成品卻是一流的,像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馬裡奧·普佐的《教父》都不算最一流的小說,但在此基礎上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教父》系列卻成了影史經典。如果電影《教父》真像原著黨說的「尊重原著」,那麼它或許也只能是一部二流電影了。可見,「尊重原著與否」並不是萬能的批評模式,它並不總是有效。

其二,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從來就是個技術活。原因很簡單,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藝類型,一種訴諸於文字,一種訴諸於影像;一種內容密度很大,一種訴諸於直觀的視覺效果,敘事上必須刪繁就簡。因此,在改編的過程中,為了情節、畫面、可看性、影像化、大眾化、商業化等方面的考量必然有所再創作。

對此,應試著予以理解,而不是吹毛求疵。像《流浪地球》,主要借用了劉慈欣小說「太陽膨脹,人類建造行星發動機」這個設定,在設定基礎上衍生出新的故事來。有批評者指出,原著中在開始「流浪地球」計劃前,存在著「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之爭,如果電影裡能保留,影片邏輯性上會更通順。話是如此,但在一部兩個小時篇幅的科幻片裡,這樣的文戲太多,勢必導致視覺場面減少,可看性降低。片方做出如此取捨,完全可以理解。

其三,對於一部大體量的商業大片而言,它從來就不僅僅是拍給原著粉看的,而是更多從來沒有看過原著、不知道劉慈欣是誰甚至不知道科幻電影是啥玩意的人看的。這也觸及到關於《流浪地球》的又一個根本性的爭議:它呈現的科幻世界,與小說相比,是簡化的了。

就像有學者指出的,科幻迷的數量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關關係,社會越發達,科幻迷越多,經典的科幻小說也越多。劉慈欣是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第一人,「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文學拉到了世界級的高度」。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中國是一個沒有什麼科幻土壤的國度,普通民眾對科幻的理解可能會非常簡單,比如「科幻=科幻片=大片=特效」。劉慈欣的小說竭力深刻,但作為商業化的電影來說,就得努力大眾化,越通俗越簡單越好看,就越能獲得市場化的成功;而只有讓更多人走進電影院,中國科幻土壤才會愈發深厚——這是經典誕生的市場條件。

因此,以劉慈欣小說的標準來衡量《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是一個重要的批評角度,但不應該成為唯一。劉慈欣本人也這樣說:「人家問我說你的小說怎麼才算成功,我說『只要有一個人看了我的小說,在夜路上做了件從沒做過的事,就是抬頭看了看星空,這就算成功了。』中國的科幻電影,未來最大意義就在於它拓展我們的眼界,它讓我們的生活從中國人這一畝三分地裡走出來,讓我們看得更遠,讓我們在沒有經歷過的時間,沒有經歷過的空間,去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

「惡猜個人」的評價方法,應該被摒棄

圍繞《流浪地球》的最後一個爭議,來自於電影呈現的價值取向,以及對劉慈欣、吳京的「厭惡」。

比如《對<流浪地球,不及格>一文評論的回覆》一文中寫道,「流浪地球電影的價值觀散發一股惡臭。這部電影讓那麼多的人侮辱謾罵攻擊批評者,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劉慈欣在訪問中,堅持認為如果為了人類文明的傳續,他是可以吃掉女主持人的……我因此對劉慈欣相當反感。」

豆瓣熱門短評有幾條是這樣寫道:「好的科幻片應該首先承認人類的無知,並跳出人類的視角去看待人與宇宙的關係,而不是一頭扎入狹隘的家庭糾紛與大國情懷中自作聰明自我感動。」

「快要把我震死在影院座椅上了。影片有科幻設定而無科幻精神,每個人物都處於被集體主義長期坑害的大腦缺氧狀態。」

而在知乎上,也有這樣的提問「有沒有人因為吳京的緣故不想去看《流浪地球》?」,提問者寫道,「真的很討厭吳京,這種直男癌+無腦小粉紅主演的片子,實在是沒興趣去貢獻票房,當初戰狼2已經把我給噁心到了,因此不想再去看什麼太空戰狼了,各位有理解和贊同我想法的嗎?」

知乎上的提問

特權、集體主義、民族主義、小粉紅……這些是批評者提到的關鍵詞。批評者反對的是這些情感的一種極端狀態,他們的立場,建立在自由主義的基本邏輯上,「惡猜公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立場,這本無可厚非,但這些批評者卻流露出一種犬儒的姿態:他們喪失了對公權正面批評的能力和勇氣,於是轉向了「惡猜個人」。「惡猜公權」背後是「善待個人」,但批評者恰恰相反,他們是「對公權失語,對私權惡猜」,連同最樸素的情感都被抹黑。泛政治化的評價模式正捲土重來,動輒給異見者扣各種大帽子,標籤化的思維泛濫成災。

事實上,《流浪地球》流露的家國思想、集體主義情懷,本無可厚非,哪怕不認同,也不必將這種情感汙名化。但在批評者那裡,它們將這些情感標籤化為「洗腦」,仿佛你被這種情感打動,你就是「失去了思考能力」「被洗腦」。這樣的標籤化,恰恰是偏激、理智枯萎、智商懶惰的體現。

標籤化,不僅體現在某些批評者身上,也體現在某些《流浪地球》的極端支持者身上。對於那些打了一兩顆星的批評者,部分極端支持者也動輒上綱上線,政治化的大帽子扣過來,仿佛你批評吳京、批評《流浪地球》就是「不愛國」。很多人很熱衷於「翻舊帳」,看這個人過去都怎麼打分、怎麼發言、持什麼樣的價值立場,以此來否定他現在的行為;仿佛你往日稍有不慎言論,就代表著你今日失去了正常評價的權利。可凡事都會變化,人的思維和價值傾向同樣如此,小時候愛看瓊瑤,現在可能覺得幼稚;以前是「美分」,現在也可能是「小粉紅」——對於這樣的變化應該寬宥和尊重,這些都是不可剝奪的私權。

總之,泛政治化是創作和批評的敵人,任何人都應該對此保持警惕,但凡涉及他人私域和私權,請慎言慎行。你若喜愛《流浪地球》,那就安利更多人走進電影院支持它,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就給打一星的批評者扣上「黑子」「水軍」的帽子,甚至詛咒別人全家。你若不喜歡劉慈欣、吳京,也大可不看他們的作品,但因為所謂價值觀就大肆嘲笑他們的作品和支持者,你自以為鶴立雞群,反倒露出你「袍子裡的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該不該給《流浪地球》打一星?
    他們很生氣「中國第一部史詩科幻片」分數被拉低,於是發私信謾罵給了一星的人,跑去各大應用平臺給豆瓣app打一星的差評,甚至還排隊給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打一星(諾蘭真的慘)至此,關於《流浪地球》的觀影評價,已經變成了一場逐漸失控的輿論混戰,如「槍稿」作者灰狼所說,「關於它的輿論,已經演化成『政治正確、水軍橫行、自來水滅差評、道德綁架、戰狼精神。』」
  • 影評《流浪地球》|為什麼「原著粉」對電影充滿質疑?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個奢求在電影中,太空人劉培強決定駕駛空間站去點燃木星的時候,AI機器人MOSS建議他不要這樣做,並稱該計劃的成功率為0%。但劉培強抱著犧牲自己的意念執意前往,關閉消防系統,用伏特加點燃了空間站。
  • 吳京特別出演,翻起了大水花的《流浪地球》,告訴了我們什麼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將因為太陽的耗盡而毀滅。此時,人口已急劇下降到35億。幸運的是,此時人們可以團結起來,金錢和國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並提出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遷移計劃,然後付諸實施並逐步推廣。中國在這個項目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導者角色。當太陽耗盡時,地球將撞擊木星並遭受滅絕。
  •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什麼故事?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從目前傳出的口碑來看,無論是在科幻類型的突破,還是故事、特效、場面,《流浪地球》幾乎獲得了觀眾幾乎一邊倒的讚賞。作為國內少有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什麼故事呢?接下來,就介紹說一說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 《流浪地球》引人深思的20句經典臺詞
    《流浪地球》引人深思的20句經典臺詞1.北京第三區交通委員會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2.朵朵,別害怕,這是爺爺的家>3.當哥哥的要保護好妹妹,帶朵朵回家4.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面5.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6.無論最終將人類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 《》流浪地球》和《阿麗塔戰鬥天使》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優秀的電影作品要通過螢屏藝術表現世界,塑造人物形象,引發思考,啟發觀眾思考人生真諦,而科幻電影通過書寫人類與科技之間關係,從科學和人文兩個角度解讀世界,引發對人類未來的關注。對於這樣一部完全沒有深層次的思考也沒有對人類命運的人文關照的電影,加上扁平的簡譜化人物塑造這就是一部高科技外衣包裝下的爛片!這樣的爛片真的能同我國第一部硬科幻片改編自大劉同名科幻小說的流浪地球相比?
  • 《流浪地球》只拍了小說的一半內容,而原著卻不是你看的那樣!
    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源自有個好原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劉的科幻小說就非常有影響,然而《流浪地球》電影對原小說的還原度不到三成,以大劉的寫作風格小說中肯定會有充滿爭議而黑暗的一面,當然兩個小時是不可能把劇情完全展現出來的,那麼我們來看看電影與原著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 從《流浪地球》帶地球逃跑的中國人,看「讓愛先回家」的家國情懷
    2019年初有一部大熱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說的是太陽出現危機,可能會吞噬掉地球。科學家們在地球上安裝了無數的發動機,將地球推出太陽軌道,從而拯救全人類的故事。拯救人類這事兒從來就不新鮮,但中國人的敘事風格裡就多了一種意外,那就是「為什麼要帶著地球一起跑」?
  • 上海復興高中校長開學典禮發言:《流浪地球》裡的3個啟示
    前兩天我用心想了想,還是聊聊這個春節一部電影熱片——《流浪地球》。這是大劉的文本,郭帆的作品。《流浪地球》探討了哲學界經典話題「我們往哪裡去」?這個問題抓住了觀眾的心,撥動了人類內心深處最弱的弦。其實,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也應當追問一下自己「我往哪裡去」。
  • 《流浪地球》情節有硬傷?周倩擊滅火石 李一一發瘋都有原因
    文/抽抽涼《流浪地球》情節有硬傷?周倩擊滅火石 李一一發瘋都有原因首先,很高興《流浪地球》完成春節檔的票房逆襲。但關注度越高爭議越大,近來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幾乎每一篇影評都變成了戰場。關於《流浪地球》爭議最大的大概是文戲部分,情感的傳遞和部分場景的銜接。最近,網上流傳出了《流浪地球》被刪減的一些的鏡頭,據說是因為時長關係,大概減掉了半個小時的內容,抽抽嘗試把這些鏡頭復原,發現確實劇情合理性高了很多。如上圖所示,第一條就是解釋屈楚蕭飾演的劉啟和趙今麥飾演的韓朵朵的動機。
  • 《流浪地球》未來的設想,拯救我們的家園
    許多年後的地球,已經奄奄一息,地球災難泛濫,只能轉移至地下城為生。各國組成聯合部隊太空監測。其實故事很簡單,帶我們體會科幻世中界中人類的自救。有些科幻的新設想確實給了很好的啟發,地下城開發,航空服,頭盔,木星與地球的碰撞,地球上的引力基站等等。故事帶有中國集體英雄主義色彩,影片中後期的情節有些矛盾與誇張,為什麼有些人在最後幾天決定離開,而有些人有回來。對於第一部中國式的科幻電影,有大氣的擔當,但有些地方不太精緻,人物的構架有些單一,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 《流浪地球》裡為什麼大家都吃「蚯蚓幹」?真的可以吃嗎?
    今年春節檔的電影質量真的很不錯,尤其是《流浪地球》,真的是給人大開腦洞。弟弟在觀影的過程中,注意到特別有意思的一點,他們居然在吃蚯蚓幹!可是蚯蚓幹真的能吃嗎?目前我們人類對蚯蚓等昆蟲的食用應用主要還是以打粉提純為主,直接保持蚯蚓本體形狀的應用較少,其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部分人從文化和心理上不太能接受吃昆蟲。不過一旦到了地球危機,人類肯定就不會再矯情了。
  • 流浪地球小說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流浪地球結局彩蛋是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了,製作精良,畫面感很強,完全讓人融入到地球末日那種絕望卻又被人們對地球和家鄉的熱愛帶來的希望中,對於被稱為是中國近代科幻片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當然這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看完後小編對劉慈欣的崇拜更加提升了,而很多人想知道小說的結局是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劉慈欣《流浪地球》改編成漫畫了!網友:比看電影還過癮
    這是書中的《流浪地球》的一個畫面,巧妙地加入了自由女神雕像和紐約一角,科幻感和現實感相得益彰,一眼都看不夠啊!讓我們驚叫的第三點是:孩子們太喜歡了,真的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咱們學堂的宋小豆也說,自己看不懂文字版《流浪地球》,但是這套書就能讀進去,而且也讀懂了劉慈欣。不僅如此,學堂的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歡。原來科幻作品,還可以這樣改編,真的很顛覆我們對科幻作品的傳統印象。還等什麼?
  • 《流浪地球》:去貝加爾湖釣魚嗎?2500年以後那種
    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
  • 《流浪地球》:理性之光、理性之美與理性之歌
    在《三體》裡面,人類為了對抗黑暗森林法則,制定了面壁計劃、階梯計劃、掩體計劃等;而在《流浪地球》裡面,人類為了對抗太陽衰老,建造行星發動機把整個地球搬離太陽系。《流浪地球》劇照好的硬科幻作品,其美感有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由此進行推理演繹。《流浪地球》相應的公設是太陽在一百年內衰老這一併不靠譜的假設。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科幻作家不可能預測未來
    獨家專訪|《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中國現在最強的感覺是什麼?未來感!  2019年春節檔期電影票房冠軍非《流浪地球》莫屬。作為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電影監製,劉慈欣曾表示,中國科幻電影開啟了壯麗的航程。今天,劉慈欣在山西陽泉家中接受了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並回答了部分央視新聞網友的提問,戳視頻來看看他如何說。
  • 傲慢與偏見:《流浪地球》引發的「互黑潮」
    人類的記憶並不可靠,我們常常分不清「想看到的」和「確實看到的」之間有區別。如果說《流浪地球》的製作水準已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則其人文水準相對較低,除了老生常談的「拯救人類」,刻意加入的親情內容因用力過猛,顯得有些做作。《流浪地球》的普遍關懷不足,故只能做到煽情,不易引人深思,從而變成了某種程度的消費災難。
  • 為什麼說《流浪地球》不能標誌著中國科幻元年的到來?
    《流浪地球》海報引爆票房的《流浪地球》被視為「中國科幻元年」的誕生而獲得了大量關注。《流浪地球》是災難片而不是科幻片《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因為太陽即將擴張並發生爆炸,人類必須用推進器帶著地球逃離家園、前往比鄰星的故事。電影大幅度改編了原作的情節,將原作中描繪地球通過木星引力加速離開的幾個自然段進行大幅度擴寫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