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生活好了,在飲食上人們更加重視健康與養生,過去沒人願意吃的雜糧成了養生食品;早年間在農村吃到厭煩的各種野菜,如今備受城裡人青睞,並美其名曰「養生菜」。在飲食逐漸高檔精細化的今天,野菜之所以成為稀罕菜,主要是野菜自然生長無化肥農藥殘留,相比較種植蔬菜來說,不僅營養方面價值高有的野菜還有不錯的食療功效,這兩點正好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目標。
說到野菜相信大家都吃過許多,有的朋友還到荒地裡還挖過野菜,野菜是指哪些可以當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的莖葉,花朵及果實的統稱,多數以外形及味道來命名,比如魚腥草、藜蒿、麵條菜(麥瓶草)、鴉蔥等等。
很多人提到野菜就津津樂道,稱其為美食,而事實上,多數野菜味道苦澀吃起來並不鮮美。在農村,名字帶有「苦」字的野菜是數不勝數,苦蕒菜、苦菜、苦齋婆,多數人在挖野菜時常忽略它們,畢竟苦味菜在所有蔬菜中是最不受歡迎的。
其實,苦味野菜有著清熱解毒,養肝明目的營養功效,經常吃一些苦味野菜可以清洩五臟之熱下肝火,如今逐漸受到城裡人的關注。苦味野菜多為菊科植物通常有三個特點,一是莖葉及根味道發苦汁液呈乳白色,二是金黃色傘狀花序,第三點苦味野菜的根形似小人參。
在農村的田邊地頭,河溝或山坡等處常見有這種開著金黃色小花朵的植物,根似人參,俗稱「苦碟子」,過去無人重視,如今一斤賣26元。
苦碟子是一種常見野草,生長在農村田邊地頭,荒地路旁,幼苗期葉片青綠色,邊緣圓齒狀,葉柄淡紫色,整個植株平平的趴在地上像個菜盤子,春季時苦碟子葉片半直立,外形像曲曲芽菜,莖葉及根可以當蔬菜來吃。苦碟子的莖葉看似脆嫩可口,不過吃起來味道比苦瓜還苦,因此在農村叫它「苦碟子菜」。
苦碟子是這種野菜的俗稱,為多年生菊科植物山苦蕒,又叫苦葉苗、小苦蕒、節託蓮、苦葉苗,從它的這些名字就看得出來這種野菜的味道有多苦了。苦碟子學名叫抱莖苦蕒菜,幼苗期葉片平鋪在地上形似苦菜,一副灰頭土臉的模樣,而等到植株長高就換了另外一副模樣,莖頂端開明黃色傘狀花序,葉片呈長卵形沒有葉柄,莖稈像是從葉片穿過,因此稱它抱莖苦蕒菜。
苦碟子根形似人參,嫩葉及嫩根可以當蔬菜食用,在營養價值方面,苦碟子莖葉含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C、鈣,鋅等十幾種礦物質。苦碟子莖葉及根有清熱解毒,涼血利溼,消腫排膿的功效,對頭痛、咽喉腫痛、癰腫瘡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民間苦碟子又叫苦丁菜、活血草、陷血丹等稱呼。
苦碟子幼苗莖葉脆嫩,連根挖出洗淨蘸醬生食,清脆微苦,爽口宜人,又可炒食、做湯,或者曬乾後泡茶,不僅清熱去火對減脂瘦身也有不錯的幫助。隨著對苦碟子這種野菜價值的認識,如今苦碟子菜賣到了十幾元一斤,最貴時一斤26元。
苦碟子適應性強常長在荒地路邊,幼苗時匍匐在草叢中樣子灰頭土臉的,卻是一種價值珍貴的野菜,只是被「苦碟子」這個名字給耽誤了。一直被深深誤解的苦碟子,殊不知有如此高的營養價值,長在路邊卻常忽視,實在是太可惜了。大家吃過苦碟子這種野菜嗎?還吃過哪幾種苦味野菜?歡迎說說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