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金槍魚給我們的印象除了美味之外,最直接的感受應該就是其價格的昂貴了,尤其是「金槍魚中的貴族」——藍鰭金槍魚,因為其美味程度與稀罕程度都堪稱金槍魚界之最,所以價格也向來讓人瞠目。在日料店中,一份金槍魚赤身動輒上千塊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每吃一口,就好像吃下了金錢一般,即便個人喜好不同,可這麼貴的價格,也很難有人說「這魚怎麼這麼肥,不好吃」吧。
然而誰曾想到,金槍魚成為如今餐桌上的絕對貴族的歷史,也不過一百多年。在一百多年前,金槍魚的主要消費國日本,金槍魚是一種非常廉價,被視作下等食物的海產。當時的日本貴族、武士人群根本不會輕易去吃金槍魚,只有比較窮困的群體,才無奈食用金槍魚。
什麼原因造成了當時金槍魚的尷尬呢?很簡單——太肥了。
佛教傳入日本之後,由於天皇的倡導與嚴令,日本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素食主義時代」,當時的日本就好像現在的印度,身份越是貴重越不會進食肉類,像牛肉之類壓根就沒人吃,只有需要參加戰鬥的士兵還有需要進行苦力勞動的窮人會經常吃肉。
當然,用現在的觀點看來,日本也不是完全禁絕了肉類,當時水中的魚類並不在「肉食」的範圍之內,還是可以食用的,而像是鯨這樣的海洋哺乳類動物,也被歸類於魚類,所以這也造成了日本綿延長久的捕鯨歷史。
由於古代的交通條件非常不便,海產運輸到內陸其實並不容易,即便是像日本這樣的島國仍舊非常困難,平安時代,由於平安京也就是如今的京都並不在海邊,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講,海鮮運到京都之後就不新鮮了,所以平安京的貴族們並不喜歡海產,反而是非常鍾情於現在日本人並不怎麼食用的淡水魚類。
平安京周圍河川眾多,也非常靠近琵琶湖,各種淡水水產豐富,鯉魚在平安時代被當成絕對的魚類貴族主角,出現在貴族宴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包括金槍魚在內大多數的海產魚類當時處境都非常尷尬,除了沿海地方的漁民之外,在內陸基本無人問津。
這種情況,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與戰國時代,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當時由於大量運河的開通還有實權中心的移動等,加上大阪、江戶等沿海商業城市的不斷興起,海產魚類的處境出現逆變,開始不斷受到歡迎。只不過,金槍魚這種魚,還是不受人待見。
日本傳統文化中,向來追求飲食上的清淡優雅之感,比如鯛魚、河豚這樣的白肉魚類受到了青睞,而對日本人來說,金槍魚這種脂肪厚重的紅肉魚類,味道太過濃鬱豐盈,實在是太肥膩了。
除此之外,金槍魚在當時日語中的發音是「shibi」,這與「死日」的日語發音相同,日本人也講究同音的忌諱,尤其是那個武士群體佔據主導地位的年代,這對於經常要奔赴戰場參加戰鬥的武士們來說,實在是非常不吉利。逐漸的在日本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食用金槍魚,代表的就是不吉利,即便生活困苦的人,也不會輕易去吃金槍魚的。
江戶時代,金槍魚仍舊被視作味道很差,而且不吉利的下等魚,經常被大量隨意丟棄在海產市場的地上,價格也便宜到離譜,可仍舊乏人問津。
直到「攥壽司」出現之後,金槍魚的境遇才稍稍有所改變,因為缺乏冷凍等相關的保鮮技術,當時除了醃漬之外,最常見保存海產的方法就是將其泡在醬油裡,然後做成壽司。相對於大多數魚類,金槍魚似乎非常適合這種方法,被醃漬過的金槍魚肉做成的壽司,開始廣受好評,金槍魚的等級也開始提升。不過,現在日料店裡賣得最貴的赤身等部分,還是因為太肥了被棄如敝履。
「黑船事件」之後,美國人用蠻力叩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人並沒有做太多反抗,而是乖乖順從接受了,並且開始大規模接受吸收西方文化制度,開始了後來讓日本逆襲的「明治維新」歷程。在西方文化的不斷影響之下,本來喜好清淡飲食的日本人,也開始追求高油脂類是食物,金槍魚也迎來了其徹底翻盤的時代。
也隨著工業化時期,遠洋捕撈、冷凍保鮮、交通運輸等條件的大幅度改善,金槍魚的產量、消費量也是與日俱增,現在,金槍魚早就成為了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出名、最昂貴的海產之一,備受青睞。
在日本,金槍魚從捕撈,再到銷售、分割、料理等,都有非常嚴格完善的規制,而為了最大程度保留金槍魚的美味,日本的做法通常是做成刺身,甚至連金槍魚的魚骨、魚眼球之類也不會絲毫浪費,畢竟,太貴了。
而與此同時,在西方各國,金槍魚的大多數結局則是被製成罐頭。
雖然完成了逆襲,從本來被人看不起的海產變成了海產中的貴族,可這對於金槍魚來說,並不是件什麼好事,相反,這反而給金槍魚造成了滅頂之災。由於金槍魚被視作高檔美味,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全世界的海域都興起了捕撈金槍魚的狂潮,除北冰洋外的其他三大洋,到處都是金槍魚的捕撈船。
結果就造成,大西洋地區本來最重要的金槍魚孵化地地中海,金槍魚近乎滅絕,日本附近海域,也早就沒了金槍魚的影子,當年能夠捕撈到體長三米的巨型金槍魚的夏威夷海域,如今能抓到一米長的金槍魚都少見。
全球範圍內金槍魚資源銳減,然而這帶來的並不是人類的反思保護,反而因為金槍魚日益稀少,讓其價格不斷上漲,使得捕撈金槍魚的人有增無減。
更要命的是,金槍魚是一種無法完全人工養殖的魚類,目前的技術能做到的也僅僅是捕撈自然海域的金槍魚幼苗,再投入網箱養殖,可這麼一來,自然界的魚苗數量又在減少,無異於竭澤而漁。
短短一百多年的歲月,金槍魚完成了逆襲,可這種逆襲很可能造成的最終結局是,當年爛大街的金槍魚,最終走向徹底消失。金槍魚的故事告訴我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時候太出調了,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