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左)在項目施工現場
五月下旬的化隆山區,楊柳葉子才剛剛吐綠,四周的山野一片寂靜。而在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城南郊的省道邊上,「化隆伯爾曼返鄉創業安置小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
找到項目投資人韓軍時,他正在工地上忙碌著。這位身材敦實、面容憨厚的投資人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由於工地上機器轟鳴,車來車往,韓軍就引領我們來到附近的鎮政府,找了一間會議室接受採訪。
在徐徐展開的規劃圖和施工圖上,我們看到了整個項目設計新穎、氣派,與周邊單調、雜亂的街道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久的將來,在巴燕鎮,一座現代化的宜居小區和一座高達九層的賓館將會拔地而起,成為這一帶為數不多的地標性建築……
為什麼要投巨資在這並不算熱門的地域搞開發建設?投資回報率大概是多少?韓軍的回答是:鄉愁召喚我返鄉創業……
(一)
十幾年前,韓軍和眾多化隆人一樣,面對這片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的故土,懷揣東借西湊的400元錢,一步一回頭地揮淚走出大山,開始了無奈的打工生涯。
故土難離,但必須得走出大山另謀生路,解決溫飽,這個兩難的選擇,曾經讓韓軍他們徹夜難眠!
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的化隆人翻越青沙山、走出山門到沿海各大城市去開拉麵館。陸續傳來的消息是:絕處逢生,生意不錯。這也讓韓軍他們鼓足了走出去闖一闖的信心。
當時他懷揣僅有的400元錢,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東去的列車,一頭扎進了沿海大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陌生都市對舉目無親的韓軍來說,一切都不是他想像的天堂般美好,就連生存都成了問題。身上的錢所剩無幾,一天只吃一頓飯,去涵洞橋梁下遮風避雨,度過一天又一夜。
白天走街串巷找工作,晚上轉輾反側想對策。就這樣,他在繁華地帶的一家蘭州拉麵館找到了一份工作。
山區窮困的生活讓化隆人都早早就懂得了節儉過日子。一年多後,他竟然攢足了一萬多元。於是,早已摸清了拉麵館經營之道的韓軍開始有了自己也要開辦一家牛肉拉麵館的想法。
不久,沿海城市的街市上,又多了一家「牛肉拉麵館」,化隆人的「拉麵大軍」裡,又多了一位天道酬勤者。
2009年,韓軍與和他有相似經歷的同鄉馬二布都在大上海不期而遇。相同的命運、共同的追求讓他們一拍即合,決定合夥在浦東高科技園區開辦一家上規模、上檔次的麵館。他們說幹就幹,日營業額達六七千元。
從此,他們的經營不斷提升,經營業績一路刷新。年收入很快突破了百萬元大關。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走向……
(二)
腰包一天天鼓起來的韓軍和馬二布都,精神追求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
韓軍感慨道,為了生計,我們背井離鄉,吃盡了苦頭,由於肯於吃苦,善於經營,站穩了腳跟,一步步地脫貧致富,擴大經營,年收入上百萬。自己的日子好過了,就會想起還有很多鄉親依舊貧困,想返鄉創業,通過興辦企業幫助鄉親們就業。近年來,政府也一再號召和支持我們這些先富起來的人返鄉創業,於是就有了這方面的想法。
馬二布都也說,十幾年前,我腦子裡想的是多掙些錢,把日子過好些;現在手裡的錢多了,我們的視野也開闊了,想法也就不一樣了!錢要花到該花的地方去,花得有意義,花出個名堂來。
韓軍接著說,儘管身在都市,但是家鄉的夢境時常會出現。我問同伴兒,他們說,也經常夢見的都是化隆的山水、家鄉的莊廓院……
這,不就是魂牽夢繞的鄉愁在召喚他們嗎?
於是,韓軍和馬二布都商議:上海的牛肉拉麵館照樣經營,而在家鄉也要創一份產業。
經過反覆的考察,他們發現,近幾年黃河沿岸的循化和化隆的旅遊業蒸蒸日上,賓館生意十分火爆,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項目。在黃河岸邊創業,他們既熟悉風土人情,又能在家門口為鄉親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他們不走出大山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去年6月,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駝泉路上,由韓軍和馬二布都投資1280萬元,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的伯爾曼飯店建成開業。這家運用現代化管理方式經營的酒店,陸續吸收了當地30多名年輕人就業。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拿出十幾年的血汗錢返鄉投資你們並不擅長的行業,有把握收回投資,產生新的效益嗎?他倆的回答是,沒有想過收回投資,產生多大效益,只想著能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能為鄉親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積石山下,又多了一個氣勢不凡的現代化飯店,這原本也成不了新聞。但是,這家飯店的投資者韓軍和馬二布都的創業歷程和故土情懷,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而在化隆縣巴燕鎮,正在建設的「化隆伯爾曼返鄉創業安置小區」項目,也吸引了很多當地人的關注,都說這個項目「陣勢大」。這是韓軍在家鄉巴燕鎮投資的一個大項目,建築面積24713平方米,總投資達6736萬元。
鄉愁召喚我返鄉創業——這就是韓軍對家鄉父老的最好的回答……
(三)
十幾年的摸爬滾打,身在外鄉的韓軍他們,從來沒有氣餒過。但是,他們的心裡有一個永遠的遺憾,那就是沒有文化。化隆的拉麵匠們嘴上常掛的一句話也就是:在外面打拼,沒有文化太可怕了。
筆者在和韓軍的交往中發現,儘管他有著坦率的性子,有著太多的創業激情和人生追求,但是,「沒有文化」猶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使他們醞釀已久的美好願望無法得以實現。
從此,韓軍每每走過學校,都會投以仰慕的目光;每每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他都會停下腳步,久久地聆聽。
這是記憶裡銘刻著的難言的天性,也是綿綿鄉愁中揮之不去的童真和愛心。
化隆縣特殊教育學校孤兒班的孩子們,還有化隆一小、二小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拉麵大軍」中的成員,孩子們急需資助、獲得關愛。每逢六一國際兒童節,韓軍和馬二布都都要抽出時間,為孤兒和留守兒童捐款捐物,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
韓軍告訴筆者,我們小時候也渴望上學,無奈家中太窮,未能讀書,為此遺憾終身。現在我們的創業有了一點成就,我一直在想,能為下一代提供力所能及的資助,是我們彌補遺憾的最好方式。今後,我們每年會拿出一定的營業收入,為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家鄉的教育事業盡點綿薄之力,以此來回報家鄉和社會。
站在拉脊山下這片充滿生機的故土上,韓軍思緒萬千。臨近分別時,面對這位不善言談的高原漢子,筆者把一首人們熟悉的《鄉愁》播放給他聽:
多少年的追尋,多少次的叩問,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雲,鄉愁是一生情……
□文/圖 張 翔
(責編:實習生 張發祥、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