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國》自播出之後,
美食紀錄片被廣泛關注,這兩年各類美食紀錄片接連上檔,其中既有講述城市與美食關係的《一城一味》;也有講述手工與食物之間關係的《悅食中國》;《豆腐味道》介紹了中國豆腐的傳統製作工藝和烹調方式;而《中國美食探秘》展現了中國美食傳統不同的側面。這些在網絡上都可以搜到,有空的時候,如果感興趣可以找來看下。
《一城一味》
看點:每集聚焦一個城市,以當地美食為線索貫穿整個城市
同樣是以美食為題材,主創團隊也極其相似,但《舌尖上的中國》與《一城一味》還是略有不同,前者每集一個主題,在一集中輻射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表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展與融合,而後者每集聚焦一個城市,以當地美食為線索貫穿整個城市。《一城一味》挑選了眉山、宿遷、蕪湖、天津、香港、揚州和銀川七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會有一位頂級廚師以「美食尋訪者」的身份出現,觀眾能夠看到英國大廚走進眉山,加拿大廚師走進天津等,除了看到美食,還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地域差異所帶來的樂趣和融合。
在尋找美食的同時,紀錄片還將呈現和記錄每個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故事。其中有堅守傳統的糕點製作人、當地的美食達人、起早貪黑的早點鋪老闆……他們的生活也構建了該片的主體內容。
《江南味道》
看點:「不時不食」是吸引人的地方
該片由臺灣資深紀錄片導演陳建鄂執導,將千年傳承的蘇杭美食的食材和技法,結合季節時令和養生為人之道,通過美食家的美食故事展示出來。
孔聖人曾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提出「十不食」,其中,「不時不食」,是江南美食乃至中國美食的關鍵。《江南味道》中,初春吃馬蘭頭和水芹菜,油菜花開後可捕食豐美的塘鯉魚……不論烹飪蔬菜、江鮮,還是製作私釀陳酒,都是根據時令選擇天然食材。片中處處可見「不時不食」的影子。
《江南味道》的主人公,有深諳烹飪技藝的大廚、有遇見知己便拍開一缸「梨花陳釀」的江南文人、有流連在歷史味道中的古玩鋪掌柜、有伉儷情深你儂我儂的小店夫妻、有用江南食材演繹法國料理的白髮老外……
片中不僅強調最新鮮的原生態食材,更拒絕工業化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講究的是「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的飲食養生文化。
「不時不食」成為《江南味道》的題眼,也是最吸引觀眾的地方。
《豆腐味道》
看點:以豆腐為生的人的生動故事
7集系列紀錄片《豆腐味道》,以平實 、細膩的拍攝手法,介紹了中國豆腐的傳統製作工藝和烹調方式,導演尋遍全國各地美味豆腐,介紹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刻畫了一個個以豆腐為生的人的生動故事。片中的血豆腐、鹽豆腐、豆腐皮、蕎灰豆腐、米豆腐、魔芋豆腐、菜豆腐、豆腐蘑菇 、小豆腐、烤豆腐……這些各式豆腐品種,讓你感受豆腐的神奇。
《中國美食探秘》
看點:展現人與食物間關係
紀錄片《中國美食探秘》每集一個主題,包括「火候」、「刀功」、「辣」、「豆腐」、「面點」、「官府菜」、「美食美器」、「鮮」等,主題選取的角度和切入點各不相同,代表了中國美食傳統不同的側面。
《中國美食探秘》並不關注菜餚的製作,而是通過「探秘」中華民族悠久豐富的美食文化傳統、美食技巧、食材食器背後的講究,來進一步理解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該片看到的不僅是什麼東西好吃,哪道菜最好看,什麼樣的吃法最健康,而是透過食物這個載體去探究我們的美食傳統。
■他山之石國外美食紀錄片的典範
有業界人士認為,一部精良的美食紀錄片,除了在食物的「色香味」上下足功夫,最高境界依然是「好吃」「好看」的同時還能順帶吃出食物背後的文化。
2006年BBC拍攝的《日本大使的饕餮盛宴》就為觀眾很好地揭示了日本菜的精髓。英國資深電視名廚Rick Stein作為主持人曾經為 BBC做過好幾個各地烹飪飲食習慣的系列。
2011年拍攝的德國紀錄片《河豚:一種渴望的味道》記錄了河豚作為一種食物的原料,它的基本屬性,如何被加工,處理它的廚師應該有怎樣的資質,如何成為一個能處理河豚的廚師,從多個角度對河豚進行了描繪。
關於日本的美食紀錄片,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還屬《壽司之神》。年近九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三星大廚,被稱為「壽司之神」。導演大衛·賈柏是一個地道的紐約客,從小熱愛壽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職人精神而感動,乾脆扛著攝影機至日本拍攝,從美食升華而來的職業精神,讓該片成為美食紀錄片中的「大神之作」。
據說在《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前,主創們集體觀摩的國外紀錄片就是韓國紀錄片《麵條之路》,這部很有趣的紀錄片由韓國導演李旭正、廉智善執導,該片每集一小時,一共六集,從籌備至拍攝歷時三年,攝製隊走遍多個國家,全面介紹各地麵食文化。 本報綜合整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