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鄰國,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13億,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的國家。對印度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的電影工業很強,製藥工業也很強,軟體業也很強。另外,印度還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大國,著名景點有泰姬陵、蓮花寺、印度門、琥珀堡、風之宮殿、德裡紅堡等。印度還有一個特點,每一個人都給人感覺很牛的樣子。雖然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印度的人,但從電視電影上了解的情況,印度人總給人很牛牛的感覺。為何呢?
前宗主國英國的示範作用
大家都知道,印度曾經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建立了東印度公司,但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統治印度多少地盤,直到1757年印度才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實力大大受損,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地,不得已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獨立,史稱「印巴分治」。英國作為一個最早進入現代化進程的國家,它統治了印度300年左右,它也全方位影響了印度。語言上,印度有30%的人口以英語為母語,且政府正式文件都以英語為主;社會制度上,印度採用了英國的民主制度,這一點印度人非常驕傲,他們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的上層人物也都以到英國留學、成為英國式的人物為豪。
例如,印度的「聖雄」甘地,曾在倫敦大學學院留學,並取得律師資格;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在倫敦法學院留學,也取得律師資格。另外,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印度第三任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曾在牛津大學留學、尼赫魯的外孫拉吉夫(英迪拉的長子,1984年任印度總理,1991年5月21日遇刺身亡)曾在劍橋大學留學。可以說印度的領導人物都深受英國的影響,而英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所以在英國學習的印度人也覺得自己是發達國家一員,那當然就覺得自己非常牛。好比我國一些出國留學人員,喝過幾年洋墨水,回國之後總感覺高人一等。印度的底層人民,也受到那些曾在英國留學的精英人員的影響,也自覺將自己當成發達國家的一員。既然是發達國家的一員了,怎麼能不牛?
印度在南亞國家實力第一
南亞一共有七個國家,分別是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印度在這些國家中,人口最多、面積最大、實力最強。而且印度自獨立以來,做過幾件自認為很牛的事情。一、武力收回了被葡萄牙侵佔了450多年的果阿。果阿位於印度西部沿海地區,總面積3700平方公裡,1510年葡萄牙侵佔了這個地方,當時印度的印度還沒有完成統一,由各個土邦組成。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人便向葡萄牙人提出收回果阿,葡萄牙人當然不同意。剛剛獨立時的印度兵力不強,沒辦法武力奪取。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動3萬大軍,對駐果阿的葡萄牙軍隊發動猛攻。葡萄牙駐軍人數不多,而且都是輕型武器,2天之內,果阿被印軍拿下,並且生俘葡軍3000多人,印度人一舉收加了被葡萄人佔據了450多年的果阿。
二、肢解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在印巴分治的時候,是一個整體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位於這個國家的西邊,簡稱西巴;孟加拉國位於原巴基斯坦國的東邊,簡稱東巴。但這兩個部分很奇葩,因為它們之間相隔2000多公裡,而且中間被印度分開。東巴與西巴,除了都信仰伊斯蘭教這一共同之處,其他並無關聯。英國將這兩個地方組合在一起,純粹就是埋坑。另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從獨立建國時,兩國就一直紛爭不斷。印度其實非常痛苦,因為它隨時有被巴基斯坦從東西兩邊夾擊的可能,所以印度最想要的結果是將東巴和西巴肢解。1971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的時候,印度利用東巴和西巴之間的矛盾,成功地肢解了東巴和西巴,解除了它兩邊受敵的困境。另外,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數次戰爭中,都明顯處於上風。
三、吞併錫金、指導不丹。其實南亞以前還有一個叫錫金的小國,歷史上曾是我國的屬國,與我國接壤。錫金面積只有7100平方公裡,人口只有60多萬。英國殖民印度後,也一起吞併了錫金。1918年英國歸還了錫金政權,但保留了駐錫金的專員。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以繼承者的身份繼續「指導」錫金。1975年4月14日,印度直接將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從此再也不存在錫金這個國家了。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坡,總面積3.84萬平方公裡,人口不到80萬。雖然不丹與我國接壤,但沒有與我國建交,也沒有與其他四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建交。這是因為不丹所有的外交事務,都是接受印度的「指導」。不丹國小力微,面對印度這個蠻不講理的鄰國,也毫無辦法。
西方國家的吹捧
印度人總感覺自己很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西方國家為了拉攏印度對抗我國,當然也是為了多賣些軍火給印度,故意吹捧印度,讓印度人飄飄然。而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大多數人並沒有城府。別說印度有著5000年的歷史,其實那和現在的印度人沒半點關係。印度人為何總是給人一種很牛的感覺?小編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前宗主國英國的示範作用;二、印度在南亞國家實力第一;三、西方國家的故意吹捧,讓印度人飄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