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素有世界三大名菜:蝸牛、鵝肝、黑松露。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扒一扒法式名菜焗蝸牛背後的故事。(後兩個也安排上了)
光看外形的話,田螺和蝸牛(les escargots)長得真的挺像的。
一個是燉成一鍋,我們可以穿著舒服的衣服坐在大排檔的小板凳上,用牙籤一個個挑出來就可以,嗦一口,又辣又香。
一個是裝在特定的容器裡,配上一杯紅酒,用夾子和叉子鼓搗還剛烤制出爐的蝸牛。用特製的夾子固定住,然後用兩齒叉捅進去然後挑出來。像這樣:
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的挑出來的,對於在國內有田螺經驗的人來說,那是肯定沒問題的[機智]
如果遇到挑不出來的蝸牛,不用尷尬的微笑,是可以要求服務生,給你換一個。
蝸牛吃起來的口感,軟軟的有彈性,有蒜香和青草的芳香,還有黃油的味道。
蝸牛最開始也是市井食物,它已經在羅馬時代,然後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被食用。早在公元前4世紀時,羅馬人就把蝸牛搬上了飯桌。當時的法國還是羅馬帝國的附屬國,不過,他們對於吃蝸牛這事並不怎麼熱衷。
傳言說,法國人要吃蝸牛屬於典型打擊報復行為,
「蝸牛你吃什麼不好?那是我們最寶貝的葡萄藤!」
消滅一個物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吃』了。
於是,在紅酒莊園裡工作的人們,把抓下來的蝸牛跟紅酒一起焗,蝸牛就變成了貧苦人民的最愛。
那是什麼讓它搖身一變成為了高端、國際化、世界名菜的代名詞呢?
1814年,拿破崙的首席外交官Talleyrand約了來法國玩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Tsar Alexander在勃艮第的一家餐廳共進午餐。
【勃艮第:法國中部大區,法式焗蝸牛也叫勃艮第蝸牛】
勃艮第
可不巧的是,沒有預約的兩人錯過了飯點,到達餐廳的時候,材料已經消耗殆盡。
偉大的廚師Antonin Carème(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廚師」頭銜的廚師。法國現代美食之父,亦是國際首位明星主廚)他 沒有辦法,迫不得已去花園裡抓了兩隻蝸牛,他決定把蝸牛當成肉一樣來烹飪。
1784 - 1833 Marie-Antoine Carême
大蒜遮住泥土味道,接著用香芹柔和氣味,然後加入黃油希望能讓口感更為順滑,最後鹽和胡椒升華整個蝸牛魂。
史上第一盤勃艮第烤蝸牛新鮮出爐,並成功抓住了皇帝大佬的胃。
這道菜,太好吃了,以至於當沙皇返回莫斯科時,念念不忘自己吃了勃艮第蝸牛,並且要求重現當時的食譜。兩個世紀以來,這些成分一直都是相同的五種成分:大蒜,歐芹,黃油,鹽,胡椒,但自此,勃艮第蝸牛一戰成名,開始聲名遠揚。
此外,還有消息稱,法國普及蝸牛的原因是因為打仗。
在拿破崙時代,後方補給不及時,士兵們會吃當地的蝸牛果腹。然後當戰爭結束的時候,法國人也開始大量的養殖蝸牛,最後讓這道菜紅遍了世界,而現在法國人每年要吃掉6萬噸蝸牛。
褐色條紋的貝殼,總是向左滾動,體積大,重量可達20克,肉質鮮美,最為好吃。
其實也不止這樣一種烹飪方法,網站上輕輕鬆鬆就可以查到30種關於蝸牛的原創菜譜。
有做成千層酥一口一個的,
蝸牛酥
像田螺一樣辣醬炒一炒,
辣炒蝸牛
還有迷你泡芙等等
想聽小編繼續扒拉的記得留言哦~![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