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俄國的君主為何被稱為沙皇,而不是皇帝?

2020-12-17 西府趙王爺

千百年來,人類自相矛盾,期待文明卻崇尚暴力,秦始皇、凱撒大帝、戰神拿破崙。幾乎世界上每一位大名鼎鼎的帝王都是能徵善戰的君主。

中世紀時期,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處於封建君主統治式管理的皇權時代, 中世紀俄國將拉丁語中的「凱撒大帝Caesar」轉譯為俄語「Цезарь沙皇」,沙皇代表了古俄羅斯的最高權力者。

「沙皇」一詞是拉丁語「凱撒」轉音至俄語的讀音。沙皇這個詞是漢語譯名,它在俄語以及其它多數歐洲語言裡的發音基本都是「Tsar」,而Tsar這個詞則是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及軍事強人凱撒(Caesar)。因為凱撒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了獨裁統治的人,是羅馬從共和國轉變成帝國的核心人物,因此後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幾乎都會在登基前後改名,在自己的名字裡加上「凱撒」這個詞彙。久而久之,「凱撒」就成了在羅馬帝國與「皇帝」類似的頭銜名稱。

不過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其實在公元628年之後就基本不再使用這一頭銜,東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從公元629年開始就變成了「巴西琉斯」(Basileus),這也是東羅馬帝國逐漸希臘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1453年拜佔庭覆滅後,羅馬帝國「香火」危急。公元16世紀,東正教終於找到其繼承者,宣布莫斯科公國是繼拜佔庭的「第三羅馬」,其國王順理成章成為「新凱撒」。

凱撒大帝是一位足以震驚歐洲的古羅馬帝王,他輝煌的一生創造過無數偉大的成就,制霸高盧、威懾大不列顛、鎮壓日耳曼、血洗羅馬、擊敗龐貝,開創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他的足跡遍布歐洲,

他的名號幾乎是每一個國家的噩夢,中世紀的俄國崇拜凱撒,並認為羅馬帝國是宇宙的中心,俄國以「凱撒」的諧音作為國王的名稱,一方面是出於對凱撒的崇拜,另一方面顯示了中世紀俄國對「戰爭」的狂熱。

當然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崇拜凱撒,還關係到基督教的傳承問題。基督教主要分為兩派,一是西歐的天主教,一是東歐的東正教。其中東正教在1453年拜佔庭覆滅後,處於一個無帝國可依的尷尬局面,不得不尋找新的繼承人。

終於,百餘年後,與東歐平原崛起的莫斯科公國即俄國的前身,有著新一代大帝國的潛力,於是東正教急不可耐地湊了上去。就這樣,莫斯科公國成了「羅馬第三帝國」,羅馬帝國的君主稱"凱撒",即"第一公民",所以作為繼承者的莫斯科公國,君主自然也就叫做凱撒了,翻譯過來就是「沙皇」。

「沙皇」一詞最早來源於中世紀的保加利亞,特指拜佔庭國王。原本拜佔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正式稱號是巴西琉斯,但斯拉夫人在將其翻譯成斯拉夫各語言之後,卻都翻譯成了凱撒或者沙皇。

而中世紀俄國,那時候還沒有俄羅斯,而是莫斯科公國,其對拜佔庭王國有著特殊的情愫,因為俄羅斯在文化上受東羅馬帝國的影響非常大,後來羅斯地區基本都信仰了東羅馬的國教東正教,而東羅馬「沙皇」同時還是東正教教會的最高領導者,所以「沙皇」這個詞在羅斯地區也漸漸地演變成了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

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滅亡。而在此前後,奧斯曼帝國還已經成為了巴爾幹地區許多東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統治者,所以在莫斯科公國獨立之時,它基本上已經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立的東正教國家了。

公元1480年莫斯科大公國正式終止了與金帳汗國之間的臣屬關係,取得完全的獨立之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被認為是拜佔庭國王任命的繼任者,俄國國民也認可這一種說法。因為公元1472年,在東羅馬滅亡之後曾一度自封東羅馬流亡皇帝的託馬斯·帕裡奧洛格斯之女索菲婭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莫斯科也據此認為自己通過聯姻繼承了東羅馬末代「沙皇」的法統,所以自己已經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但是其卻被被稱為「大公」,很顯然「大公」沒有睥睨天下的氣勢。

所以俄國東正教庭便採用拜佔庭國王的稱號來命名本國的國王,於是「沙皇」便成為了俄國最高權力的象徵。另外「沙皇」在俄語中有著「強大」的意思,意指「大皇帝,帝國唯一的最高統治者」,而被「沙皇」冠名的俄國皇帝,也無一不是「強大而暴力」的,

不過,此時的沙皇稱號還是非正式的,或者說只能叫做莫斯科公國沙皇。直到公元1547年,後來被稱為「伊凡雷帝」(或是「恐怖伊萬」)的伊凡四世登基之時,才正式使用了「全羅斯人沙皇」這個稱號,莫斯科大公國在此時也轉變成了俄羅斯沙皇國。而在他統治期間,俄羅斯先後滅亡了金帳汗國的餘脈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並極大地削弱了同為金帳汗國餘脈的克裡米亞汗國,一躍成為了地區強國。

沙皇伊萬雷帝暴虐成性、彼得大帝能徵善戰、葉卡捷琳娜被稱為俄國的武則天、壓力山大一世打敗戰神拿破崙。

1918年,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布爾什維克滅門,沙皇成為過去式。

191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連同妻子和孩子全家被秘密處決,而後屍體被丟入廢棄的礦井中,還被潑上硫酸毀屍滅跡。尼古拉二世到死也沒有想明白,自己當年放逐的人竟然回來殺了自己,而且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放過。直到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才為沙皇一家正名,認為當年那些人做了一件殘忍又粗暴的勾當。

如今「沙皇」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以戰鬥為生的俄羅斯民族並沒有放棄屬於民族特有的野性,他們依然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續寫著中世紀俄國的光榮。

值得一提的是,俄國並不是唯一使用沙皇這一稱號的國家。雖然最早使用「沙皇」這一名稱是保加利亞帝國在公元。而後來的保加利亞王國的最高統治者也都一直使用沙皇這個稱號。

保加利亞王國直到1946年二戰結束後才滅亡,當時末代保加利亞沙皇西美昂二世才9歲。而他現在雖然已經82歲高齡,但卻仍然健在,這也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現在唯一還在世的做過沙皇的人。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君主為何在中文中被翻譯成沙皇,而不是正常意譯為皇帝?
    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皇帝」本為漢語中專制王朝君主的稱號,後來被中國人用來對譯西方語言中「emperor」一類的詞,而且由於西方語言中男女有別,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Empress(「女皇」或「女帝」),比如著名的英國女皇。
  • 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有何關係?
    根據史學界對俄羅斯歷史的劃分,俄羅斯歷史只有兩個朝代,先是留裡克王朝,後是上面提到的羅曼諾夫王朝,但這兩個朝代都是以統治者的名字或統治家族的姓氏去命名朝代,不是正式國號,而上面提到的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俄羅斯帝國才是正式國號。
  • 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沙皇俄國繼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後統治時間最久的沙皇,在沙俄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被授予大帝稱號,一位是彼得一世,另一位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馬上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我馬上宣布退位,心甘情願奉你為女皇,看在我們夫妻多年的情分上,請放我一條生路吧。」這個女人冷冷地看著這個跪在地上的男人,這個昔日的沙皇,她曾經的丈夫,毫不猶豫地下令近衛軍把他拖出去。彼得三世很快就被近衛軍處死,這個女人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她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
  • 俄國歷史上的木匠皇帝,對內改革對外戰爭,讓國家走向現代化
    此時,俄國的沙皇權力大大增加,而且由於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逐漸傳入,工商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種社會現狀使得俄國一邊發展著商業和殖民貿易,一邊由陷入古老的封建經濟制度,雙方拉扯下達到了一個勉強平衡的局面,急需一位英明的君主進行改革並帶領俄國走向繁榮。木匠皇帝彼得一世,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彼得大帝,就在這一時刻站了出來。
  • 葉卡捷琳娜一世:從女俘到俄國首位女沙皇,她的人生可謂傳奇
    我簡單跟大家捋一下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人生軌跡,簡單說就是:農奴--俘虜--情婦--皇后--女沙皇。她是真正的貧寒出身,父母是農民,而且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寄養在親戚家,有非常不幸的人生開端。後來作為俘虜到了俄國,不想卻成為了皇后,更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成了俄國第一位女沙皇。
  • 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稱為大帝的女沙皇
    在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只有兩個皇帝獲得了「大帝」的名號:一個是帝國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個就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葉卡捷琳娜二世。能與彼得大帝,可見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俄羅斯做的貢獻有多大。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了解這位俄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大帝吧。
  • 17紀末18世紀初俄國著名的學者是誰?他訪華的目的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俄國沙皇伊凡四世於1567年派哥薩克首領蓋特曼伊凡·彼得羅夫和布拉納什·亞雷切夫,帶著沙皇國書,前往東方的中國,要求見中國皇帝,但是他們只到了託博爾斯克。1618年,託博爾斯克督軍庫拉金來中國,經過近一年的跋涉,彼特林於1619年到達北京。但是,明朝政府視俄國為遠方屬國,明神宗未能接見他,但彼特林帶回了明神宗致俄國沙皇的「書」。
  • 無法重拍瞬間:向洋人打招呼的慈禧,被槍決的沙皇,圖5是皇室最美...
    圖2【"七大姑八姨式"的歐洲皇族】1910年5月,歐洲九國君主聚集倫敦,參加英王愛德華七世葬禮併合影留念。雖然少了俄國沙皇、義大利國王、羅馬尼亞國王、奧匈帝國國王,但這已經是有史以來人頭兒最全的一張照片(不如說是家庭合影更為貼切)。日後,他們中將有4個被廢、1個被暗殺。這些人擁有"七大姑八姨式"複雜的親戚關係。
  • 北歐四國中,為何只有芬蘭沒有王室,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
    很多人想不通,君主制在北歐如此受歡迎,芬蘭為何沒有王室呢。其實我們看一下芬蘭的歷史就知道了。芬蘭最早的居民為拉普人,故芬蘭又稱拉普蘭,後來芬蘭人開始進入這這片地方。不過芬蘭的發展和整個歐洲完全不同。芬蘭人進入這裡以後,芬蘭並沒有進入到奴隸社會,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政權,而是一直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 「世界史·俄國卷」俄國農奴制改革、一戰、列寧與俄國十月革命
    (沙俄侵佔中國領土)1856年沙皇自殺,新的沙皇上臺要做的不是改革,跟著英法聯軍來侵略中國,中俄籤訂《璦琿條約》割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概60萬平方公裡土地,1860年北京條約割佔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裡土地,兩年的時間俄國未動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就以剛剛戰敗的國家的身份,跑到中國來得到了100
  •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人稱「神秘沙皇」,從登基到死亡都被人懷疑
    保羅成人後,母子關係更加緊張,公共場合基本上見不到這一對母子同框。孫子出生後,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性情突然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給了他連自己兒子保羅都沒有得到過的母愛,甚至還將其作為未來皇位繼承人親自擬定詳細的培養計劃。她認定這個新生兒會有俄國古代名君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和功業,因此親自為孫子取名亞歷山大。
  • 拿破崙為什麼要攻打俄國?原因遠比多數人想像中的複雜
    1812年6月,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親率60萬大軍侵入俄國,歷史上著名的「俄法戰爭」就此拉開序幕。關於這場戰爭的結果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俄軍利用堅壁清野戰術成功將戰事拖延到了冬季。在嚴寒和缺乏物資的影響下,法軍很快就自行瓦解,潰不成軍,最終只剩下3萬人逃出俄國。
  • 劉邦諡號為高皇帝 為何其經常被稱為漢高祖
    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指揮家和戰略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歷史的進步有著突出的貢獻。說起劉邦,我們經常稱其為漢高祖劉邦,劉邦廟號為太祖,其諡號為高皇帝(漢高帝),那為何經常稱其為漢高祖呢?
  • 聖彼得堡:沙皇統治邁向現代化的開始
    焦點是「這位君主的一個心頭愛物」——海軍。海軍由外國專家打造,且服役的幾乎全是外國水兵,1701年成功地在白海的港口阿爾漢格爾斯克挫敗了瑞典人的一次進攻。俄國外交代表已被派往歐洲各首都,文化衝突在所難免。類似的,外國公使在俄國被接待時,結果也不總是美滿如意。1702年,來自薩克森(Saxony)的外交代表科尼希塞克先生(Herr Königseck)從一座吊橋上摔下去淹死了。在收集他的身後物時,一幅女士肖像從死者的口袋掉出來。令沙皇驚訝的是,畫像上是他的長期情婦安娜·蒙斯。
  • 金雁、秦暉:20世紀初俄國的歧路
    斯託雷平被索忍尼辛稱為可以「載入俄國歷史史冊」的、「改變了一億七千萬人民國家歷史進程」的「改革第一人」。為了還原這位勵精圖治的改革家的生活細節,索忍尼辛與斯託雷平的兒子多次溝通。在他的筆下斯託雷平幾乎堪稱完人,似乎作者把能想到的一切溢美之詞都堆砌在斯託雷平身上。
  • 歷史上的五位獨眼君主
    不過,少一扇窗戶並不影響個人事業發展,歷史上就有五個獨眼君主,雖說有礙觀瞻,但人家是老大,誰要是敢在人家面前說「兩人雙流淚,三行」,肯定小命不保。第一位獨眼君主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君主楚共王熊審。熊審的爸爸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爸爸是春秋五霸之一,兒子也雄心勃勃,對外戰爭接二連三。
  • 末代沙皇「全家福」遺照:5個漂亮孩子無一倖免,圖10為槍決現場
    末代皇帝的命運通常都比較悲慘,像溥儀那般得到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已經是最最幸運的事情,在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連同其家人就得到了一個極其慘烈的結局,即使已經退位,也免不了在流血中畫下了一個悲情的句點。
  • 先投靠拿破崙又轉擁俄國,波蘭人的復國運動為何還是失敗了?
    在1772—1795年之間,它曾三次被沙皇俄國、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聯合瓜分。生活在強鄰統治下的波蘭人不能說自己的語言,不能隨意發表意見,痛苦萬分。可是,即便如此,仍有一批波蘭的精英分子堅持本民族的傳統,並暗中策劃復國運動。
  • #美食# 來扒一扒法式名菜蝸牛背後故事,靠俄國沙皇翻身?
    一個是燉成一鍋,我們可以穿著舒服的衣服坐在大排檔的小板凳上,用牙籤一個個挑出來就可以,嗦一口,又辣又香。1814年,拿破崙的首席外交官Talleyrand約了來法國玩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Tsar Alexander在勃艮第的一家餐廳共進午餐。
  • 近代史:路易十六被押上斷頭臺,成為第2個被處死的歐洲封建君主
    9月21日,法國新選出的國民公會開幕,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君主政體,通過了建立共和國的決議。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共和國正式成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被宣布為共和國的政治口號。路易十六上斷頭臺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發動第二次起義,囚禁了國王路易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