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雙叒叕,讀音為yòu shuāng ruò zhuó,一個網絡詞語。今天,我終於知道怎麼讀了。
大約在2012年12月,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個新詞,並迅速流行起來。據說是源於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的一條微博:"我們又雙叒叕要換首相了。"這條微博無非是強調日本更換首相之頻繁,其重點就在一個「又」字上。那為什麼要用「又雙叒叕」這四個字呢,想當年,日本走馬燈似的六年時間換了七任首相,可能連日本人自己都覺得太多太快,一個「又」字實在不足以反映這一點,於是連用十個「又」字(這四個字是由十個「又」組成的)。沒想到一炮而紅,這個詞從此火了起來。現在人們使用這個詞,用來表示「某事物變化更替相當頻繁,也表示一件事反覆出現」。
又雙叒叕這四個字通常讀作"yòu,shuāng,ruò,zhuó"。其實,除了「又」字,另外三個字並沒有「又」的含義。
「雙」字不用說了,意思人人皆知。我們來看「叒」字。「叒」,讀音:ruò。《康熙字典》中解釋說,這是一個會意字,三個「又」在一起,有同心同德,彼此相輔相成之意,或表示得到的幫助很多,引申為「順利」意。另外,古代又指一種「木」的名稱,東方自然之神木叫「叒木」。
再來看「叕」字,「叕」有多個讀音,但在這個詞中一般讀為:zhuó。這也是一個會意字,《康熙字典》解釋為①連、綴。② 短,不足。這兩個意思倒都可以從字形中想像出來:一個又一個「又」摞在一起,自然有「連」或「綴」之意;需要這麼多「又」相連,自然是因為「短」了。
當時這個詞出現後,網民不甘示弱,紛紛翻出家底,曬出相關的字,來證明不只是朝日新聞有學問。比如相類似的字還有:
火炎焱燚:huǒ yán yàn yì
口吅品:kǒu xuān pǐn jí
屮艸芔茻:chè cǎo huì mǎng
當然,類似的很多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了,包括在我們常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也查不到了。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很多古老的文字他們還在使用。如果不是朝日新聞推出了「又雙叒叕」,可能我們現在也沒有人有興趣去翻這些老家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