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了電,便有了和電相關的產品,冰櫃、冰箱、冰室、空調等等是人們消暑解渴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了。
炎夏酷暑,冰鎮飲品是這個季節的標配。在沒有電的時代,古人的夏季也有冰鎮飲品嗎,他們是如何製作冰飲的?
其實,古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一點都不遜色於當代人。有觀點認為,冷飲大約起源於商代,這跟對冰的使用有關。《楚辭》裡就有關於冰鎮飲品的記載:挫橫凍飲,酹清涼些」,描述的就是冰鎮米酒的甘甜。
古人也很聰明,在隆冬季節,人們先從河中挖出冰塊放進冰窖儲藏,以備夏天所需。
在夏朝曆書《夏小正》裡,就開始有了古人藏冰的記載,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
《詩經》是來自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其中在《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一句,「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說,十二月鑿冰咚咚咚,正月搬到冰窖中。
比《詩經》稍晚的《周禮》,在《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就是說,在周王朝,有一個專門職業,叫凌人,專門負責藏冰。
春秋末期,一些冰鎮飲品出現了。比如米酒、「柘漿」、「瑤漿」等等,瑤漿最有意思,人們先用各種鮮水果榨汁,再加工成糊狀,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冷飲,頗有點現代冷飲的雛形。
古人也有「冰櫃」,他們日常使用的「冰櫃」叫「鑑」。鑑,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又稱「冰鑑」。冰鑑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便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櫃——蟠虺銅方鑑。
就像現在一樣,在物質匱乏、一般人還處在溫飽線的年代,有錢人早早擁有了家庭冰箱。古代擁有「冰鑑」的人,並非普通百姓,都是一些王公貴族。
最初古人製作冰飲的方法是保密的,只有皇室才可擁有。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一般朝廷官員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賜冰」有儀式,古作為炎夏的珍貴禮物,朝庭當局會專門組織一場儀式,進行賜冰活動,不同級別的官員,所得到的冰量會有差異,分到冰的人會把它當作榮耀。著名詩人白居易還曾收到冰賞後,寫了一篇《謝冰狀》,文中說:伏以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來表特異之恩。
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的「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秦漢時期,普通百姓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水井,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甕,作為放置食物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保存,現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鎮西瓜」。
時間推移至唐代,冰飲變得更加精緻了,隨即出現了冰飲店,賣冰生意也現身大唐街頭。
對當時的冰飲,大詩人杜甫曾寫過「公子調冰水,家人雪藕絲」等詩句,流傳至今。
唐代有公開出售的「冰棍」,據說,在桶裡放上冰塊,撒一些鹽令冰的融點降低。再找幾個小鐵盒,盛好蔗糖水,插入小木棍,最後放進盛滿冰塊的木桶,不多時就凍成了冰棍。
當時長安街頭「飲子店」很多,和今街頭冷飲店一樣,生意興隆,有的飲子店還可以先喝後付錢。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閒話》中,便提到了一家飲子店:時長安城西市的一家飲子店生意做得特別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鍋熬製飲子出售,這家所售飲子能治療「千種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聲很大。當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當藥水來賣了。
大唐盛世,街頭賣冰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還出現了天熱漲價的現象。《唐摭言》引用了這麼一則故事:「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頭賣冰,乘大熱天漲價,高出原價幾倍出售,顧客一氣之下都不買了,不多會冰全化了。結果蒯人為貪心而後悔,流著淚走了。
街頭賣冰,在唐之後便成了夏天常見的一景。南宋詩人楊萬裡便記述了他所生活時代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到了宋元時期:冰飲開始進一步普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冷飲在宋代得到一次普及,成為老百姓們也能享用的食物。《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那時的冷飲通常在冷飲中加冰,種類相當繁多。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類似冷飲店的招牌。
到了元代,類似今天的冰淇淋是夏天的一道風景。相傳在冰酪中會加入果漿和牛奶,製作「冰淇淋」。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很有點沙冰的味道。據說,為了保守製作冰淇淋工藝的秘密, 元世祖還頒布過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命令。
明清時期,冰塊的儲存更便利了一些。原料易得,人們各種「開腦洞」,出現了不少冷飲佳品,杏仁豆腐、冰碗等現在還能見到。在北京,彼時最有名的莫過於冰鎮酸梅湯。《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調以玫瑰、冰水,其涼振齒。」
古代很早就有冰窖可以儲冰。早在春秋時期,這種儲冰室是古人身份的象徵。
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大概劉武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也要「吃冷飲」。
除了藏冰之外,有少量的冰是製作出來的。古人會將吸熱的原理運用到製冰的方法中。密閉的房間裡,用硝石吸熱的方法,等待冰塊的凝固。在古代,製作冰的成本很高,冰也是只有大戶人家和皇室的人才用得起的,所以這種方法運用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