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炎夏酷暑季節,古人是如何製作冰飲的?

2020-12-19 文化履遊家

人間有了電,便有了和電相關的產品,冰櫃、冰箱、冰室、空調等等是人們消暑解渴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了。

炎夏酷暑,冰鎮飲品是這個季節的標配。在沒有電的時代,古人的夏季也有冰鎮飲品嗎,他們是如何製作冰飲的?

其實,古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一點都不遜色於當代人。有觀點認為,冷飲大約起源於商代,這跟對冰的使用有關。《楚辭》裡就有關於冰鎮飲品的記載:挫橫凍飲,酹清涼些」,描述的就是冰鎮米酒的甘甜。

古人也很聰明,在隆冬季節,人們先從河中挖出冰塊放進冰窖儲藏,以備夏天所需。

在夏朝曆書《夏小正》裡,就開始有了古人藏冰的記載,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

《詩經》是來自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其中在《國風·豳風·七月》中有一句,「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說,十二月鑿冰咚咚咚,正月搬到冰窖中。

比《詩經》稍晚的《周禮》,在《天官·凌人》中記載,「凌人,掌冰」。就是說,在周王朝,有一個專門職業,叫凌人,專門負責藏冰。

春秋末期,一些冰鎮飲品出現了。比如米酒、「柘漿」、「瑤漿」等等,瑤漿最有意思,人們先用各種鮮水果榨汁,再加工成糊狀,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冷飲,頗有點現代冷飲的雛形。

古人也有「冰櫃」,他們日常使用的「冰櫃」叫「鑑」。鑑,實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又稱「冰鑑」。冰鑑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便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櫃——蟠虺銅方鑑。

就像現在一樣,在物質匱乏、一般人還處在溫飽線的年代,有錢人早早擁有了家庭冰箱。古代擁有「冰鑑」的人,並非普通百姓,都是一些王公貴族。

最初古人製作冰飲的方法是保密的,只有皇室才可擁有。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一般朝廷官員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賜冰」有儀式,古作為炎夏的珍貴禮物,朝庭當局會專門組織一場儀式,進行賜冰活動,不同級別的官員,所得到的冰量會有差異,分到冰的人會把它當作榮耀。著名詩人白居易還曾收到冰賞後,寫了一篇《謝冰狀》,文中說:伏以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來表特異之恩。

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的「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秦漢時期,普通百姓過夏天,「冷氣」的主要來源是水井,製冷和保鮮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甕,作為放置食物的「冷藏室」;或將食品置於籃子中,用繩索繫於井下保存,現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鎮西瓜」。

時間推移至唐代,冰飲變得更加精緻了,隨即出現了冰飲店,賣冰生意也現身大唐街頭。

對當時的冰飲,大詩人杜甫曾寫過「公子調冰水,家人雪藕絲」等詩句,流傳至今。

唐代有公開出售的「冰棍」,據說,在桶裡放上冰塊,撒一些鹽令冰的融點降低。再找幾個小鐵盒,盛好蔗糖水,插入小木棍,最後放進盛滿冰塊的木桶,不多時就凍成了冰棍。

當時長安街頭「飲子店」很多,和今街頭冷飲店一樣,生意興隆,有的飲子店還可以先喝後付錢。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閒話》中,便提到了一家飲子店:時長安城西市的一家飲子店生意做得特別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鍋熬製飲子出售,這家所售飲子能治療「千種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聲很大。當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當藥水來賣了。

大唐盛世,街頭賣冰已成為一種謀生手段,還出現了天熱漲價的現象。《唐摭言》引用了這麼一則故事:「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頭賣冰,乘大熱天漲價,高出原價幾倍出售,顧客一氣之下都不買了,不多會冰全化了。結果蒯人為貪心而後悔,流著淚走了。

街頭賣冰,在唐之後便成了夏天常見的一景。南宋詩人楊萬裡便記述了他所生活時代小販沿街叫賣冰塊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到了宋元時期:冰飲開始進一步普及。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冷飲在宋代得到一次普及,成為老百姓們也能享用的食物。《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那時的冷飲通常在冷飲中加冰,種類相當繁多。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類似冷飲店的招牌。

到了元代,類似今天的冰淇淋是夏天的一道風景。相傳在冰酪中會加入果漿和牛奶,製作「冰淇淋」。元好問《續夷堅志》載:「冰水冬日結冰,小於芡實、圓結如珠……盛行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很有點沙冰的味道。據說,為了保守製作冰淇淋工藝的秘密, 元世祖還頒布過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命令。

明清時期,冰塊的儲存更便利了一些。原料易得,人們各種「開腦洞」,出現了不少冷飲佳品,杏仁豆腐、冰碗等現在還能見到。在北京,彼時最有名的莫過於冰鎮酸梅湯。《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調以玫瑰、冰水,其涼振齒。」

古代很早就有冰窖可以儲冰。早在春秋時期,這種儲冰室是古人身份的象徵。

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冰窖。大概劉武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也要「吃冷飲」。

除了藏冰之外,有少量的冰是製作出來的。古人會將吸熱的原理運用到製冰的方法中。密閉的房間裡,用硝石吸熱的方法,等待冰塊的凝固。在古代,製作冰的成本很高,冰也是只有大戶人家和皇室的人才用得起的,所以這種方法運用得不多。

相關焦點

  • 三伏天裡,看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熬過酷暑?
    在沒有這些高級設備的古代,古人們如何開展多種形式的避暑模式呢。那我們就抄起宋朝,以宋朝為藍本,揭開古人防暑降溫的神秘面紗。 2020年的夏天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如約開啟燒烤模式,好在現如今我們有這些續命神器空調,可以用空調、電扇和冷飲等來抵擋酷熱的侵襲。不過,在沒有這麼多消暑神器的古代,炎炎夏日,他們是如何熬過的呢?
  • 炎夏正當時Glasslock伏天飲食養生
    伏天已至,一年中最悶熱的時段來襲,古人也曾有「欲逃三伏暑,還泛十旬觴」,想要痛飲美酒解酷暑的感嘆。從小暑到立秋,空調「治」不了的酷暑,讓Glasslock幫你打造清涼健康一夏。  Glasslock韓式芹菜粥應對「空調病」室外空氣飆升到40℃高溫,室內冷氣低至牙齒打顫,這是許多辦公室一族每天的寫照。
  • 冰鑑、冰飲、冰激凌……古人消暑有妙招,樸品文化,夏日清涼
    時光倒流回百年千年的古人,他們在如此炎熱的夏日裡,又是怎樣納涼消暑呢?他們是否也有爽口的冰飲?也能吹著「冷氣」?快跟隨我們的腳步,跑回舊時光裡,一探究竟吧!豐盛水果撈,顧名思義,就是很多水果切塊,攪拌在一起啊,最經典的是西瓜、荔枝和楊梅。
  • 古人沒有冰箱是如何製冰的?現在就告訴你,網友:古人誠不欺我
    古人沒有冰箱是如何製冰的?現在就告訴你,網友:古人誠不欺我!炎炎夏日,來杯加冰的飲料,吃盒冰激凌,是不是頓時感覺很涼爽,躲進空調屋裡就更是很舒服了。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他們在夏天用來驅暑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
  • 沒有冰可樂沒有冰激凌的古人,夏天怎麼過?
    最近,小編在思考一個問題,沒有冰可樂喝,沒有冰激凌吃的古人,怎麼度過酷暑。想想就想替他們掬一把淚,完全無法想像沒有冰可樂冰激凌的夏天。不過,很快小編就被打臉了,別把古人當成傻瓜,人家聰明著呢。(默默摸了把略帶疼意的臉)誰說古人沒有冰激凌了,那時候不叫「冰激凌」,而是叫做「酥山」。
  • 古人的消暑飲食:吃冰棍、喝冷飲,給炎炎盛夏「降降溫」
    ,更是古代人們發掘冰的另一個特點,來製作冷飲美食的開端。在冷飲原料、配料都相對較少的古代,人們對冰的運用也逐漸增加,並逐漸反映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當中,古代冷飲的出現對於整個冰類飲食體系架構意義非凡。古代冷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只是用來解渴消暑,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成為人們養生、增加生活情趣的一種冰類飲食。
  • 最宜炎夏酷暑飲用,綠豆陳皮水鴨湯,味鮮易做,看看都有什麼材料
    這樣的氣候,我們飲食上,應該以消暑降火,清熱解暑為主,營養要充足,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要開胃。所以我推薦了今天這款最適合炎夏酷暑的現在飲用。因為最近也是颱風多生成的季節,也是雨季的時候,所以用土茯苓利溼清暑熱。
  • 古人夏季吃冰消暑花樣百出,沒有冰箱的古代怎麼做各種冰品?
    沒錯了,漢朝的百姓們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身體能出一身大汗,帶走體內的大量熱能,這樣來達到降暑的目的,想不到古人的智慧吧?到了隋唐時期,街市上就出現了各種名叫「飲子」的明星飲品,「飲子」是用水果或者草藥熬成的涼水,在解渴的同時,還有清熱解毒、平降熱氣的功效。
  • 夏天到了,教你如何製作美味的水果冰飲
    人們避暑的方法也是很多的,無論在生活還是飲食方面都是不一樣的。炎熱的夏天又可以吃上美味的冰飲啦!夏天一到街上到處都可以見到的,就是一些奶茶店還有甜品。水果也是很吃香的,特別是到了吃冰凍西瓜的季節。當你覺得特別悶熱的時候,吃上這些別提有多爽了,冰冰涼涼,瞬間緩解了體內的炎熱和那種燥熱感。一說起甜品呀!我最喜歡的就是芒果椰汁西米露了,而且深受大家的喜歡呢!
  • 意想不到,古人也有冰棍吃,且看古人玩轉藏冰製冰飲冰
    你要這麼想就錯了,古人吶智慧可是了得,別提吃冰棍,給你造個冰窖都不在話下吶。話說這個冰鑑是個複合器物,形狀猶如一個回字形,裡層裝米酒,外層放小冰塊,那些達官貴人宴席一擺開,這冰鎮米酒就喝上了,可以看出此時藏冰飲冰還只是達官貴人和大戶人家才能享受啊!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圖片:古人吃吃冰鎮的葡萄水果劇照一、古代的冰文化其實,利用「冰鎮」來保鮮食物或是製作冷飲的方法,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
  • 酷暑季節吃「涼飯」,你說爽不爽?
    在這樣酷暑的季節,在飲食上,我們應該以「涼食」為主,來應對這酷暑的季節來防暑降溫。應該多吃些涼麵、涼皮、涼粉、各種涼菜等。在這方面多下些工夫,才正合時宜,前段時間,妻子時常給家裡買來涼皮、涼粉,再買來配菜黃瓜、香瓜、青菜、青辣椒,從店裡拿來雞蛋或者是皮鴨蛋等等,再弄來香油、蒜瓣、調味品配料。
  • 【超簡單】拯救酷暑的高顏值「懶人冰飲」,冰爽到飛起~
    隨著酷暑的到來,沒有什麼比一杯高顏值解暑冰飲更讓人心曠神怡!但與其購買用香精、添加劑勾兌的飲品,不如自己DIY水煮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幾款夏日冰飲不僅冰涼解暑連顏值都是高得飛起~苦瓜黃瓜雪碧飲用料苦瓜100g黃瓜100g雪碧600ml做法
  • 古人的美食蘊含著獨特的味道和文化
    其實古人的智慧更加純粹,畢竟古時候沒有太多的現代科技輔助,包括飲食都是根據實際情況,季節變化而定。所以,古時候的人對於食物有著自己的理解,也是長久流傳下來的一種美食文化。古時人們順應天地自然,吃一些時令的食物,比如春季萬物生發的時候,綠葉開始生長,野菜破土而出,南方也有春筍等可以食用。春季萬物生發,人體也是生長的過程,所以吃一些生長的食物對自身也有好處。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每個夏天,街上的冷飲店裡都會有一群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棍批發店裡也會有一些買雪糕給小朋友吃的父母,他們喝著冷飲,好像夏日的酷暑已經過去一樣。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 傳統飲食文化:古人都是如何使用調料的?扒扒古代的調味品演變史
    鹽的使用與製作方法的記錄存在於更早的炎黃時期。自此古人便將天然的鹹味稱之為「滷」,人工製作的稱之為「鹽」。商周至秦漢時期,我國調料與飲食的發展歷程商周時期,中國文明進一步發展,飲食器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鐘鳴鼎食,因官位等級的劃分,飲食器具也有不同的劃分,因此,在飲食文化上有著很嚴格的劃分,也充分體現了統治階級對飲食的重視,並且當時《周易》文化盛行,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也在皇家貴族中盛行,當時一些文化階層向封建統治者推行五行論,並在飲食上做了許多文章
  • 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古人誠欺我,活該你們九個太陽天天見。OK,不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我國古代兒女多奇志,現在我們所能享受到的冷氣與冰飲,其實他們一樣也不缺,甚至能搬出個中央空調系統甩你一臉,就問你怕不怕?到了唐朝末期,人們發現用於製作火藥的硝石遇水會吸收熱量,甚至使水溫降至冰點,於是他們學會了人工製冰。南宋詩人楊萬裡在《荔枝歌》中描寫了市集上的小販出售冰塊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而冰塊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是明清時期,彼時在室內放置一同冰解暑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條件做到。
  • 古人吃哪些蔬菜?賦予蔬菜文化意義的古人飲食文化
    全世界的國家,唯獨中國有「飲食文化」,在飲食二字上附加文化,飲食便有一種底蘊在內。所以,在中國,飲食,絕不僅僅是具象的食物,而是同時含有意象境界的文化象徵。這源於中國有深厚綿延的歷史沉澱。中國自古便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皇帝雖然貴為天之子,但在民眾那裡,「食」才是真正的天 。
  • 那些夏日冰飲的「土味」情話
    來一杯香甜冰爽的冰飲吧,立馬給你一個清涼甜蜜的夏天。比如最近很火的周杰倫新歌《莫吉託》(Mojito),這種誕生於古巴的雞尾酒製作方法很簡單:將薄荷葉洗淨放入杯中,加入兩勺白砂糖,放入一杯底的檸檬汁,搗碎薄荷葉,再倒入少許白朗姆酒,加入碎冰攪拌,最後倒入蘇打水,用檸檬和薄荷葉裝飾。
  • 2000年前中國古人如何用熱水成功造冰,是困擾物理學家的巨大難題
    最近,炎炎夏日終於伴隨著梅雨季節來臨,很多人早早地打開了空調,從冰箱裡面拿出冷飲解暑。然後再感謝一下空調之父威利斯·開利。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會好奇,古代沒有空調、冰箱,怎麼活呀。其實古代也有簡易版冰箱和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