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作家網 2015-04-02 10:16 編輯:晴朗
意義多重的報告文學佳作
拿到女作家張春燕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向東找太陽——尋訪西路軍最後的女戰士》後,我只用了兩三天時間,就將全書看完了。這些天來,李文英、劉漢潤、陳慧芳、牟炳貞等7位西路軍女戰士的音容笑貌在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她們那種跌宕起伏、沉重悲慘的人生,令我唏噓不已、感慨萬千。閱讀這本難得的報告文學作品,使我對西路軍女戰士這個群體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通觀全書,並把本書置於中國革命的宏大歷史背景和當下社會現實之中思考,這部作品的意義是很重的。
搶救打撈出一段塵封的珍貴歷史。1936年10月下旬,21800多名紅軍戰士奉命從甘肅省靖遠縣虎豹口(今天的「河包口」)渡過黃河,經過4個多月的拼死血戰,西路軍最後慘遭失敗。從1937年3月到今天,已經整整77年過去了。1000多名西路軍女戰士,在西路軍慘敗後究竟遭受了什麼樣的非人折磨?逃出馬步芳、馬步青等西北軍閥的魔掌後,她們具體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際遇?受到了什麼樣的屈辱?遭到什麼樣的歧視?歷經磨難後她們又是如何含冤隱忍、頑強生存下來的?她們最後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本書作者以一名軍隊作家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懷著對西路軍女戰士這些紅軍前輩的崇敬之情,克服種種困難,走近這一特殊的群體,通過紮實細緻的採訪,以飽蘸感情的筆墨,為我們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長期以來,因為西路軍被當作「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物」,受這個因素的影響,西路軍女戰士的命運和遭遇很少有人關注,更難得到人們的理解關心以及公正評價。雖說近些年來,無論是派人慰問,或者撫恤醫療,已經有所改變,但是總的說,與她們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和她們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相比,還遠遠不夠。對此,我們作為後來人,應該心存愧疚,應該是抱著對歷史、對後人、對革命先輩負責的態度,多思考一下應該為她們做些什麼。當然,從國家層面可以繼續出臺一些更實際的政策,從當地政府層面可以多開展一些走訪慰問活動,讓這些女戰士們真正安度晚年,但是,作為一名作家,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作為,就是像作家張春燕那樣,去搶救、打撈有關西路軍女戰士的那段珍貴歷史,去反映她們真實而坎坷的人生際遇,反映西路軍為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反映她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從而引起全社會人們對這一群體的關心關注,正確對待歷史,公正對待西路軍戰士。如果我們的作家們不抓緊去做這個事情,隨著這些西路軍戰士年齡越來越大,隨著她們一個個離我們而去,真實的歷史就將隨風而逝。假如真的如此,這不僅無法還西路軍女戰士們以歷史的公正,也將是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悲哀。這是因為,只有敢於直面真正的歷史,牢記歷史,不斷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真正擁有未來。
真實呈現出一組西路軍女戰士群像。衡量一部報告文學作品的成敗,最主要的是要看其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否準確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時代特點。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多側面反映了7位(如果加上安明秀、趙玉祥、陳淑娥等,應該是十幾位)西路軍女戰士的個體命運,全方位展示了西路軍女戰士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生歷程,也間接折射出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進步。這些女戰士既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說,當年她們在奉命西徵過程中,雖然所處的地點和環境不同,但都有過遭敵重兵包圍、臨危不懼、血戰到底的勇敢舉動,都表現出中國婦女可歌可泣的巾幗英雄氣概;她們被俘後,都有過逃跑後被抓回的一個個驚險經歷,也幾乎都有過被凌辱、被欺負的痛苦記憶;她們在找到組織提出重新歸隊的要求後,也都有過被冷漠拒絕的深深委屈和不解;她們在「文革」中,也幾乎都有過被批鬥、被歧視的悽慘遭遇。當然,她們也有著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逃出馬匪軍的牢籠和婚姻之後,她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像老家在四川閬中的李文英,因為勇救戰士被馬匪軍蹂躪過,結婚後受到丈夫歧視而離婚,從此帶著兒女艱難度日;像身板硬朗、激情四溢的劉漢潤,結束和馬家軍連長牛興武的婚姻後,又與景泰縣武裝部政委楊榮相遇,從而開啟新的人生旅程;像漢族女戰士吳清香被俘後,嫁給老實憨厚的回族丈夫,後來丈夫被人暗害,她帶著兩個孩子又和另外一個男人組成家庭度過餘生。
給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書中所表現的西路軍女戰士們,在經歷過一個個挫折坎坷後,她們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性格特點。像李文英老人對痛苦往事的不堪回首,執拗地拒絕介紹當年的屈辱經歷;像何元秀到了晚年,儘管說話口齒不清,但經常說的那句口頭禪:老子勝利了,打了幾天幾夜,把馬匪馬步芳統統消滅了;像劉漢潤老人在年輕時,為了表達對黨的忠貞不渝,儘管生活已非常艱苦,仍然一分錢一分錢地積攢黨費;像身高不到一米五的瘦小老人陳慧芳儘管歷經磨難,卻經常高唱紅軍歌曲所表現出的樂觀精神;像王定國老人晚年利用她的影響力,為解決西路軍女戰士實際困難和問題,不停奔波呼籲的可敬身影。也正是通過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生動鮮活、栩栩如生的個體,通過這一組真實的西路軍女戰士群像,讓我們後來者真切地體會到老一輩紅軍戰士那種至死而不悔的堅定信仰,了解到她們含辛茹苦仍然執著前行的堅韌精神。
真正激發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他強調,價值觀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作品的站立點、創作動機和社會效益。客觀講,近年來,關於西路軍的史料、研究文章和文學作品,包括電視專題片越來越多。總的講,這些東西為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為人們正確看待和評價西路軍歷史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是,有的作品尤其是網際網路上的一些所謂探討文章,也存在政治導向上的錯誤。而《向東找太陽——尋訪西路軍最後的女戰士》的作者,對此就把握得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從局部、從個體來說,一些西路軍女戰士確實曾遭受過不公正的對待,有時候甚至給她們本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她們的人生遭遇和生活狀態確實值得我們同情,甚至感到心痛,但是聯繫到當年國共鬥爭的複雜形勢,聯繫到當年戰爭年代的特殊情況,聯繫到我黨歷史上所犯過的一些錯誤,有時也是可以理解的。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從書中反映的西路軍戰士晚年境況來看,近年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黨和政府正以實事求是的勇氣,糾正以前的錯誤,無論是從政治榮譽,還是從撫恤政策上,都為西路軍女戰士們,包括一切為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所犧牲的先烈們,做了大量實事和好事。倖存下來的西路軍女戰士在晚年都拿到了「光榮證」,都享受了一定數量的補助和醫療費。人們從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中國人民不忘歷史、不忘革命前輩的價值觀,看到了中國正在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所作出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