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扶貧筆記:新電商的農業新生態賦能

2020-12-15 銠財

作者:藍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4月21日,最高層考察陝西省平利縣脫貧情況。在一個社區工廠裡,央視新聞的鏡頭記錄下這樣一幕:「直播是趨勢,要好好珍惜。」

平利縣電商協會秘書長王秀梅告訴媒體:「總書記說電商是一種新興業態,對推動農副產品銷售是大有可為的,鼓勵我們好好幹。這讓我們備受鼓舞!我們要多培養一些鄉村網紅,要把我們平利的農產品賣到全國去!」

01

扶貧達人背後 電商扶貧如何精準?

2019年,有經驗、懂電商的王秀梅成為平利縣多多農園的帶頭人,帶領51戶貧困戶種植絞股藍。

目前,王秀梅所在的多多農園合作社店鋪,已成為拼多多平臺上養生茶類目的熱銷產品。種植一畝絞股藍,農戶的純收益可達3000元,如家裡人手多不僅可多種,還能幫別人採集賺錢。

例如社員徐昌美,因母親年事已高,一直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徐昌美在合作社託管20多畝的絞股藍,光是賣絞股藍的收入就超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亮眼的脫貧成績,歷時不到半年。不僅是農戶們努力成果,也體現出「多多農園」扶貧模式的破局之力。

扶貧難、扶貧慢、扶貧是場攻堅戰。

多多農園,為何有如此神奇?

精準創新、全產業鏈賦能是一個重要考量。

公開信息顯示,多多農園為拼多多發起的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機制性銜接的創新模式,通過「多多農園」,拼多多將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直連,為4億消費者提供平價高質農產品的同時,更快速有效帶動深度貧困地區農貨上行。

以王秀梅所在的平利縣為例。屬於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秦巴連片特困區,貧困程度深、廣度大,是最難啃下的「硬骨頭」。平利縣經濟發展一直落後,「十二五」末,全縣依然有貧困村79個,貧困發生率高達22.4%。

2016年,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平利縣正式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獲得1500萬元的項目扶持基金。

營商環境大幅提升,王秀梅辭去了工作,選擇回鄉創業。

早期,與大多數人一樣,王秀梅也認為只要有渠道,農產品就能銷售出去,家鄉就會告別貧困。

線下的重投入、慢擴張、高資源門檻,自然不適合基礎薄弱的貧困。於是,和多數創業者類似,她走上了傳統的網店路線。

但隨著網際網路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及同類競爭愈發激烈,小品牌網店的市場開始被擠壓。

經過多次實踐,王秀梅明白一個道理,傳統網店模式對扶貧來說,只能「治標」,並不能「治本」。

由於農產品本身供給比較離散,銷售效率較低。導致中間環節過多,層層分利之下,雖建起線上線下的店鋪,但作為生產者的農民們卻無法共享這些收益。

顯然,王秀梅電商脫貧中遇到的難題,並非個例。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農戶來說,這些線上店鋪只是單純的銷售渠道,和開進田間收購的線下經銷商沒有什麼不同。這也導致農戶缺少生產和改進生產的積極性。若長此以往,農產品品質難以提升,市場競爭力也會逐漸減弱,形成惡性循環。

簡言之,單純的網店模式,只是看上去很美。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還需平臺化的全產業鏈賦能。

正如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著名扶貧專家李小雲所言:「我們精準扶貧裡有一個問題——如果說有產業,這產業的主要利益一定不在農民身上,如果這個產業沒有利益,負擔一定在農民身上。」

而「多多農園」所解決的,正是此痛點。

該模式的關鍵,在於通過「電商+合作社」模式,將貧困農戶聯結起來。貧困戶可通過合作社來共享銷售收益,同時,合作社帶頭人負責運營店鋪,又保證貧困戶可安心生產。

同時,「多多農園」省去中間環節,直接對接農戶,減少運輸、加工鏈等多端成本,更快、更有效地打造了新型扶貧農產業的供應鏈,保證農戶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逐本溯源,拼多多還組織了扶貧團隊,從源頭優化產品質量,保證貨源的充足和優質。

以「多多農園」雲南保山項目為例。792名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生產的咖啡豆,從當地運出,直接寄送到城市的寫字樓裡。減少中間商差價環節的同時,種植咖啡的直過民族傈僳族百姓也成為電商店鋪的「股東」。

保山的成功案例,證明了「多多農園」精準扶貧可謂行之有效。而平利縣的再次成功,則意味著該模式具有可複製性,適合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及。

02

讓子彈飛

不過,這種「電商+合作社」的全新模式,也有關鍵問題。

那就是資金。

成立合作社,倉儲、運輸等前期資金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對貧困戶來說,顯然無法負擔。

也就是說,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電商+合作社」模式像一把槍,但貧困戶們並沒有第一顆子彈。

拼多多的戰略賦能,則讓子彈飛起來。

正如拼多多助農項目經理徐筱瑋對王秀梅說的那樣:「你帶隊做一個合作社,帶領貧困戶種植、加工,我們給你們啟動資金,你要做的,就是帶著大家一塊把品牌和銷售做好,把合作社做成新農商企業」。

於是,當年9月,王秀梅帶領51戶種植絞股藍的貧困戶組成尋夢農園絞股藍合作社。

拼多多無償投入52萬元資金,用於合作社建設、電商人才培訓以及絞股藍加工廠的建設等,並對標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參與的51戶貧困戶全部成為合作社股東,共享商業收益。

有了啟動資金,王秀梅所在的合作社購買了貨車,租用了當地庫房,一個全新的合作社工廠得以建成和開工。

與此同時,以合作社名義開設的拼多多旗艦店也正式運營。

不止一個王秀梅,2019年,拼多多對農產品上行的資金扶持,力度巨大。全年額外投入159億元營銷資源及29億元現金補貼。

大量的資金投入,也讓農產品成為拼多多平臺的「拳頭」產品之一。

《2019年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顯示,報告顯示,拼多多「起家於農業、立命於農業」,是「電商助農,大有可為」的真實寫照。2019年,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成交額1364億元,進一步擴大全網農產品上行的領先優勢。平臺農產品年活躍買家數達2.4億,復購率超70%。其中,初級農產品的年活躍買家數達1.6億,較上年同比增長165%,實現了超高的農產品消費黏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拼多多宣布將繼續以農產品上行為核心戰略,未來五年內投入不低於500億元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其間,拼多多將助力農村地區打造100萬家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店鋪。

03

產業扶貧:從輸血到造血

前景足夠廣闊,而賦能也不止於此。

先進生產力,自然需要先進生產方式的激發與催化。作為新勢電商代表,模式乃至觀念的多維創新,是拼多多先人一頭、快馬勝出的關鍵。

所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相比資金援助的「輸血」式扶貧,「多多農園」模式中,通過產業式「造血」扶貧,進而帶動一個產業帶、區域帶的全面根本脫貧,才更具稀缺性和創新性。

作為精準扶貧的根基和關鍵舉措,產業扶貧是根本的扶貧,也是持續長久的扶貧。但難度也是最大。

首先,產業扶貧對組織者的耐心是一大考驗,由於貧困戶們對新興產業了解不足,因此需要不斷去培育其意識及觀念。

其次,產業扶貧對組織者本身的實力,也有很高要求。由於產業扶貧的核心,在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換言之,組織者能否根據市場變化,對扶貧產業進行動態化、多維度、持續性賦能,則是關鍵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認為:「扶貧助農,關鍵是激活農民的興趣和內生動力,不能只讓農民填各種表格,要在邊幹邊學的過程中不斷給他們賦能,在服務和資金的支持下把幹什麼怎麼幹的決策權交給貧困群體,這是精準扶貧能否持續的關鍵之一」。

從王秀梅和保山的案例看,拼多多提供了破題路徑。

近年來,直播產業方興未艾。對我國扶貧事業來說,搭上「直播帶貨」的順風車,可謂重大突破。

擁有創新基因、場景孵化力、精準人群的網際網路平臺,自然擁有更有優勢。

2020年2月,拼多多上線直播功能。並派出多多大學的培訓人員向王秀梅和合作社的貧困戶進行遠程指導。

類似實踐,在陝西各地也逐漸推廣起來。

一身土氣的涉農經濟,遇到最新潮的直播秀場,人貨場的重新組合,註定不乏看點。

開場,即是大手筆。

4月23日,央視新聞聯合拼多多進行了一場「脫貧攻堅直播」,首批參與展銷的扶貧產品,來自全省32個扶貧生產合作社。這些合作社將農戶聯合起來,變成了「前方是網商,後方是貧困戶」的脫貧新模式。

數據顯示,拼多多已聯合各地政府打造近50場市縣長助農直播間,累計售出滯銷農產品超6億斤,幫扶農戶超18萬戶,規模化助農成效突出。

不僅如此,拼多多還利用先進的分布式AI技術,精準識別農產品的潛在消費者。有效解決農產品「市場小」的弊病。例如「丹東草莓」、「不知火醜柑」這種從前只在縣城範圍內售賣的「小眾水果」,如今已成網絡爆款。

同時,拼多多利用大數據「貨找人」的模式,有效帶動2.4億消費者由即時性農產品消費轉變為半計劃性消費,解決了關鍵的銷路問題。

需求側之外,拼多多在供給側方面的賦能同樣可圈可點。

以雲南保山項目為例,叢崗村周圍10公裡範圍內的多家新建咖啡工廠,將在拼多多的引導下,在未來幾年幫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製化加工。

在原料端,位於高黎貢山山腰處,雲南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農科專家,在精品咖啡試驗田中引進畢卡、藍山、貢山1號、波邦等多個高端品種,將篩選出最適合該緯度和海拔的高品質咖啡;山腰和山頂的740畝生態種植示範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正與咖啡樹複合套種,以提升每畝土地的經濟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對叢崗村的供給側賦能,對需求側也起到了提振作用。

由於叢崗村未來將大面積替換種植高級咖啡品種,多家拼多多平臺新銳咖啡品牌商,已提前預定該批產能。

精準引導下,長尾效應仍在不斷發酵。雲南、貴州、廣西、海南等省份及省內少數民族自治州,誕生了一批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收官的節點之年,各種扶貧力量如萬馬奔騰、滔滔江水。作為新電商開創者,翻看拼多多的扶貧筆記,亦有新生態的破題思考。其之所以價值凸顯、戰略卡位,在於真正抓住產業扶貧的要義,即專注農業供需側改革。這註定了其扶貧模式,具有全局性、持續性、創新性。其核心在於,全產業鏈賦能切入,產業帶格局協同、緊貼供需端痛點,緊跟消費升級及國潮大趨勢,引導農民觀念革新、生產革新、銷售服務革新,以此升級傳統農耕經濟,用全新本土化、現代化的農業新生態,無縫對接消費需求的高頻迭代。拼多多致力扶貧所採取的『多多農園』,正是基於此理念所延伸。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拼多多在跑通農業產業鏈上下遊路徑之時,扶貧事業也會隨之取得路徑突破,兩者動態化、持續性的互贏互生、共同成長中,後續爆發的勢能看點,值得期許。

04

四新共振 重塑三農格局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

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最高層發出最新號令:「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從目前看,在各級政府,以及拼多多等企業「扶貧先鋒」的共同努力下,全國脫貧攻堅已然取得巨大成就。

但任務仍舊艱巨,只有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結合正確的方式,才能贏得最終勝利。

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指出,「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網絡扶貧是中國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徑。」

綜合來看,拼多多引領的新一輪電商扶貧,不僅關乎民生福祉,也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路徑。

新動能、新業態、新渠道、新模式,電商扶貧4.0時代已經到來。

四新共振,正在改寫三農格局。各中期許,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焦點

  • 拼多多:新電商賦能精準扶貧,助力農產品走出大山
    新農人王秀梅(張華 攝) 拼多多,這家總部位於上海,成立不到5年的新電商,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農業電商品臺:去年平臺及新農人直連的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農產品活躍商家達到58.6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撰寫的《中國深度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商報告》總結,在拼多多等新興平臺帶動下,深度貧困地區逐步形成了農產品上行的電商「超短鏈」模式,以及創造需求的「直播帶貨」模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取得重大進展,正成為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富礦區」。
  • 中國工程院首屆扶貧電商班結業,七成「新農人」拼多多成功開店
    (穆功 攝) 解決了種植,如何做好產品推廣、拓展銷路,也是扶貧的關鍵環節之一。現如今,60名電商班學員中約七成已經完成了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店鋪開設,經營產品涵蓋了民族食品、民族服裝等當地特色產品,以及冬季馬鈴薯等科技扶貧產品。
  • 樂嗨拼團引擎「社交+電商」新活力,助力新農業
    憑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樂嗨拼團抓住「社交+電商」風口,將娛樂社交的元素融入電商運營中,採用參團獎勵模式,讓更多用戶帶著樂趣和分享的實惠,享受全新的共享購物體驗。   第六,創造拼團電商新模式,打破傳統電商產品銷售,是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的又一次飛躍!第七,變參與者為獲利者,讓大數據網民進入消費盈利時代。第八,通過拼團模式,激活老會員,引流新會員。為樂海拼團贊注入更多新鮮血液,並形成數位化信息化平臺的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財富共享。
  • 拼多多「年貨節」,新消費帶來農業新玩法
    農貨上行:拼多多創新農業「超短鏈」在拼多多「2020年貨節」上,包括丘北雪蓮果在內的農產品,又一次「賣瘋了」。兩周時間,雲南丘北「多多農園」上線不久的店鋪售出超過30噸雪蓮果,約有七成訂單來自一、二線城市。通過「多多農園」扶貧模式,農民在網店上每賣一斤雪蓮果,收入比原來增加近一倍。
  • 拼多多跑通農村電商模式,「多多果園」為何受農民和地方政府歡迎
    儘管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出於社會責任、GR方面的需要,積極開展「精準扶貧(雲)」、「農貨上行(電商)」,但是真正要讓扶貧工作收到效果絕不容易。「現在大家都在講自己扶貧了,所有電商都在扶貧,全國人民都在扶貧,實際上呢,真正去看大部分並沒有達到扶貧的目的。」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這樣感嘆道。
  • 「拼」出新產業,貧困戶共享農產品全鏈路收益 拼多多探索中國農業...
    拼多多則是幕後功臣。這一曾經藏於深山的水果,藉由拼多多,如今成了款款10萬+的爆款。讓這款名不見經傳的水果,成為風靡一二線城市的新晉「網紅」,拼多多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基於開拓性的交互方式和分布式AI支撐下的精準匹配,拼多多被認為能挖掘用戶潛在需求,迅速聚集顯性需求,從而推動上遊農業、製造業實現改造升級。
  • 手機成為「新農具」 電商扶貧一根網線連兩頭(消費視窗)
    直播帶貨、「拼農貨」、新農商等新業態湧現——   手機成為「新農具」   社會力量深度參與、新技術快速普及、「網際網路+」加速應用,電商扶貧湧現出不少新亮點、新模式。   ——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   「今天店鋪新上了櫻桃果酒、青稞等特色農產品,滋補身體、綠色健康。」
  • 以拼多多為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農業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同時在農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等新理念新模式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新業態關注和幫助農業,這幾年網際網路公司在農業這塊動作頻頻,如直播助農、電商助農、運營賦能、冷鏈物流、金融保險、自動化產線、農業AI、聯合科研。
  • 拼多多發布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兩臺四網」戰略助力農業農村「新...
    截至目前,「多多農園」已在雲南省保山、文山、楚雄、臨滄、怒江、曲靖,以及新疆喀什等地共落地9個扶貧興農項目。 雲南文山項目中,由「新農商」開設的店鋪在拼多多年貨節期間售出超過30噸雪蓮果,貧困戶年收入實現翻倍以上增長。
  • 旗長拼多多直播代言八千年敖漢小米,新電商助力西部優質農產品...
    敖漢旗找到了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把助農扶貧的直播間搭到了小米的老家敖漢。3月22日19:30,敖漢旗政府旗長於寶君走進了拼多多直播間,為當地特產敖漢小米代言。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累計超70萬網友湧進了直播間,6噸的敖漢小米銷售一空。「旗長親自代言就是黨和政府給咱們農民背書、給咱們小米打包票」,於向生和五百多戶貧困戶放了心。
  • 24小時爆賣15萬斤雲南小黃姜,拼多多推動扶貧助農「蒙自模式」
    揭秘邊陲小鎮「拼多多現象」:雲南蒙自農產品成網紅爆款  「拼多多推的精準扶貧也是政府的痛點,與電商合作扶貧,這是我們非常想做的事。」  石頭縫裡刨窮根:定製式精準扶貧助農  「企業在拼多多的銷量大致確定後,可以直接向蒙自的農民們下訂單,尤其是那些貧困戶,就不愁銷路了。」蒙自工信局局長劉毅敏銳地將C2M模式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  西北勒蘋果是當地特產,「農民們硬是從石頭縫裡種出來的」,普海麗介紹,如果拼多多上能賣得好,對當地農民是一大福音。
  • 直播是趨勢,電商是新業態,拼多多助農扶貧很走心
    電商平臺+合作社+新農人,形成了助農扶貧的鐵三角,電商平臺是大世界,新農人是助農扶貧的關鍵角色。像多多果園生態,拼多多希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新農人,新農人帶動合作社,合作社造福貧困戶,形成助農扶貧、共同致富的科學模式、人性化模式,並可以長久地造福一方、帶動一方經濟。
  • 雲拼大閘蟹 拼多多牽線長三角農業一體化
    活動當天,拼多多還宣布發起「長三角新蟹農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並且創造200億元的線上增量市場。同時,為了規範大閘蟹電商市場,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拼多多還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共同制定「長三角雲拼大閘蟹產業標準」。
  • 湖南衛視攜手拼多多「扶貧大直播」:迪麗熱巴、王一博等15位明星...
    紅網時刻6月2日訊(通訊員 李康)6月1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與湖南衛視共同宣布,將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商務廳、省扶貧辦指導下聯合舉辦《出手吧兄弟-芒果扶貧雲超市大直播》扶貧晚會及系列助農直播活動。
  • 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舉行,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
    (石頭 攝)拼多多副總裁韓東原表示,「獲選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數字農業先鋒企業』,是對拼多多在數字農業道路持續深入探索的認可和鼓舞。拼多多始終致力於實踐出一種全新的、基於雲端的,規模化發展路徑,希望幫助中國走出一條更符合國情的數位化農業道路。」
  • 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舉行 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
    ▲12月12日,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在廣東舉行,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並參與數字農業50人論壇。拼多多副總裁韓東原表示,「獲選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數字農業先鋒企業』,是對拼多多在數字農業道路持續深入探索的認可和鼓舞。
  • 石頭山變身「花果山」,拼多多助力「三區三州」數字農業發展
    12月19日,瀘水市政府和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共同舉辦「科技興農助力「三區三州」——怒江瀘水數字農業新發展」研討會,省扶貧辦幫扶協作處副處長、省委下派怒江州幫助脫貧攻堅工作隊瀘水工作組組長譚建萍,瀘水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曉豔,瀘水市副市長李揚海,雲南省農科院熱經所黨委書記李進學等參加會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三農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科技興農已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發展共識。
  • 拼多多獲評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數字農業先鋒企業」
    經過多輪評選,當天,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組委會發布「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成果」,評選出一批數字農業「先鋒企業」「先鋒人物」,為我國以及全世界農業數位化、現代化發展貢獻新力量。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和我國目前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拼多多「農地雲拼」技術榮獲「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成果」。
  • 拼多多的另一面:用直播讓千萬農民走出困境
    而今年31歲的王秀梅,是平利縣"電商脫貧"的帶頭人。2015年底,王秀梅辭掉工作回到家鄉,帶領51戶貧困戶成立"多多果園"電商合作社、利用新電商資源開網店,並把當地特產"絞股藍"搬進了直播間。如今,不但她的店鋪衝上了拼多多養生茶類目的好評榜第一位,而且帶動整個平利縣農戶,在拼多多上開設了近1000家店鋪,通過電商平臺走上致富路。
  • 通江縣長拼多多直播賣農貨,15分鐘賣光銀耳,新電商助力「西貨東進」
    通江縣縣長的直播只是拼多多直播助農的一角。2月10日起,拼多多率先在全國開啟了「政企合作,直播助農」,探索「市縣長當主播,農民多賣貨」的電商助農新模式。消費者可以通過首頁「秒殺頻道」,或者直接搜索「愛心助農」就能找到助農專屬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