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的重點在於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2020-12-20 網易財經

上海外國語大學MBA這些年的發展以及對於MBA人才培養所做出的貢獻,讓外界看到了上外的成長,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究竟上外所提倡的「無國界管理」人才是什麼樣的人才?怎樣的課程設置才能培養出無國界的人才?如何發揮上外優勢對MBA學生進行教育等,帶著這些好奇,我們與上外MB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潘聰老師進行了探討。

上海外國語大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院校之一。依託上海外國語大學建校60年來在外語和跨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經驗、國際型人才創新平臺上的深厚基礎,上海外國語大學MBA項目旨在培養源自於東方的新一代複合型「無國界管理」人才,使他們在以下方面具有獨特且持久的競爭力:精通英語,部分掌握第二外語;開放思維,放眼全球,解決跨文化問題,理解全球商業的細微差別;整合商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擁有良好的商業道德和崇高的敬業精神。

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上外這些年一直提倡培養「無國界管理「的MBA人才,什麼樣的人才才算是「無國界的」?您是怎麼認為的?

潘聰:能與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很好地共事,對不同觀點和多元思想的包容,並批判性思考,良好的溝通能力(包括表達和傾聽),開放思維,樂於去接受新鮮事物等等,這是我眼中的「無國界人才」。

上外MBA這些年一直注重利用上外的國際化優勢來培養MBA人才,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國際化的氛圍。比如,每年都有很多國際老師、學生來到上外MBA,一起上課、一起參加各類活動、論壇。給同學帶來的不僅僅是英語能力的提高、知識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碰撞。我們也會組織各類長、中、短等不同類型海外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學習交流機會。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探索用「中國模式」來培養MBA學生,希望能將中國的特色或是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在這方面上外是怎麼做的?

潘聰:MBA教育國際化、全球化是種趨勢,但離不開本國土壤的培養,為我國企業、社會服務。國際化的思維、本土化實踐,才能更好地將企業的發展引入國際軌道,走向更大的舞臺,獲取更多的資源。

上外MBA旨在培養源自於東方的新一代複合型「無國界管理」人才。我想很多人會更多關注「無國界」的說法,忽略了「源自於東方」。我們前期的教學和培養也多側重於國際化,但近兩年開始對植根於「中國」的內容有了較多的關注。

比如,同學可以選擇修讀東方管理的課程, 參加企業實踐項目。對於國際生,我們特別整合了「了解中國」的模塊,內容包括課程、補充講座、企業參訪、實踐等。

加入傳統文化教學

您能具體談談這個東方管理的課程嗎?

潘聰: 東方管理課程根植於東方管理文化,涵蓋不同領域的不同群體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價值觀,以及圍繞這些價值觀而形成的行為規範、道德標準、群體意識和傳統習俗。課程的創新之處在於借鑑西方管理經驗,並從東方社會和管理文化的角度融合東方管理智慧。因此,這是一門結合東西方管理科學精髓的新學科。

在教學方面,有沒有本土的案例給學生分析和分享?

潘聰:上外更關注兩類案例:一是國際化的企業到中國的一些經營情況,二是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的情況。

注重學院和學生的社會責任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注意到上外有開設「商業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課程,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潘聰:我記得,前段時間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秘書長仝允桓教授曾說過,對於商學院來說,開設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道德課程是商學院要履行的社會責任,所以社會責任不只是講企業。

上外MBA有開設「商業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課程。在課程中,引起討論最多的也最激烈的不是有沒有社會責任這種意識,而是企業該怎樣去做,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另外,我們每年都會跟瑞典上海貿易委員會和瑞典駐滬總領館合作,專門就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開設小型的講座論壇進行討論。這個論壇,每年關注的話題不一樣,今年關注的是「青年工人的穩定性、成功的青年工人人力資源管理」的話題。

上外MBA會調整2014年學費嗎?學費高漲是否利於MBA的發展?

潘聰:可能會變,但是具體的內容還沒有確定。MBA教育學費上漲會有一個度,也不是說會一味地上漲,畢竟這是一個教育產品。還有就是越來越多的專業學位出現,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其實,學費上漲對於學校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因為你要有更多的「產品」、「服務」和「附加值」。在MBA中,要開設不同的課程,提供實踐機會,不然學生會衡量所花的費用和實際得到是否值得,實際上這也是考驗一所MBA院校在創新方面的能力。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藝術無國界《黑金》東西方文化之美
    由於千百年的歷史文化差異近,東西方在對藝術表現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差異,然而近年來,由於中外藝術交流的逐漸頻繁,中外藝術在國內各個領域開始出現同臺獻藝的現象,從傳統的音樂、繪畫到建築再涉及到新興的網路遊戲行業。
  • 融合菜大行其道無國界料理再度來襲
    融合菜大行其道 無國界料理再度來襲 近期福州城開出不少融合菜餐廳,所謂融合菜就是不以單種菜係為主打,而是將多種菜系融合出品。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股融合菜風潮,其實是三年前福州流行過的無國界料理的延續。
  • 華遠「Hi商盟」籤約 將「無國界生活」帶到重慶
    中/法/西三國商界人士齊聚 定義無國界生活方式  華遠地產西部區域重慶城市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杜易明上臺致辭,向所有支持、信任華遠重慶的業主、媒體朋友以及合作夥伴表示了衷心感謝。他提到:「重慶,這座受到世界矚目的城市,多文化的包容並蓄,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可能。
  • 西班牙腊味飯貪新鮮無國界料理
    西班牙食材,走進東方廚房……2013年剛剛在我國萌芽的另一股「無國界」飲食試驗。走入21世紀,雜醬式的無國界料理被升華到另一個意境,就是廚藝回歸本位,但是,食材無國界……這是一種怎樣的飲食文化,飲食界老行尊阿順哥先行引領這股風潮……這客貌似味離的腊味飯,讓我們對「西材東造」,越來越寄予期待。
  • 華遠重慶【無國界生活首映禮】圓滿落幕 商界領袖共話 城市美好未來
    7月18日,以「無國界生活首映禮」為主題的華遠重慶年中答謝會在重慶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國際會議廳圓滿舉行。20年前的江北嘴還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金融中心,洪崖洞從重慶走向了世界,我們的美食、美景也正在得到國際化的認可和喜愛,相信未來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的無國界,更加的融合。」何永智女士以獨特的商業發展視角,表示出對城市濱江商業的潛力看好,並將攜手華遠地產,尋求城市商業的共同合作與打造。
  • 福州餐飲市場:融合菜大行其道 無國界料理再度來襲
    近期福州城開出不少融合菜餐廳,所謂融合菜就是不以單種菜係為主打,而是將多種菜系融合出品。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股融合菜風潮,其實是三年前福州流行過的無國界料理的延續。  本期將解讀這股「融合風」,可以預見的是,在大眾消費紅火的當下,無論是「融合風」還是「無國界」,都將在福州餐飲界擁有一席之地。
  • 融合美食,無國界的烹調遊戲
    「融合美食」,亦稱「無國界料理」(Global Cuisine),巴黎、紐約、倫敦和雪梨的時髦飲食圈中已然大熱,而這股熱潮,上海和北京也捲入其中。    將世界各地不同菜式的食材、香料和烹飪技術加以創新性的融合,或向本地菜式中引入異國風味,務求打破種族與地域界限,天下美食共冶一爐——「融合美食」的基本精神「東西碰撞」在文化上是多元主義的……哦不!不必做意識形態上的發揮。
  • 從繪畫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東西方因地域、傳統、風俗、語言等差異,造成在文化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說禮儀、飲食習慣、溝通方式等,都有一定的不同。另外在好多其它方面也能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說繪畫藝術方面。可見,東西方繪畫在形式風格上還是迥異的,差別非常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哪種藝術形式。中國自民國以來,好多畫家去西方學習素描和油畫,然後集中西方繪畫技法於一身,創作出的作品則更加靈活、有生命力,比較著名的就是徐悲鴻。徐悲鴻精通中西方兩種畫法,可謂是難得的全才畫家,他的作品既有享譽全球的國畫「奔馬」,又有油畫、素描。
  • 上博攜手「大都會」 東西方文化碰撞進行創意融合
    這次是一個新的嘗試,就是把上博的鎮館之寶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些鎮館之寶,我們這兩種文化能夠有一個交融,能夠有碰撞,我們通過第三方把兩種文化的IP能夠打造出一個新的IP元素,能夠提供給各界。我們希望這個IP元素能夠融合,東西方文化碰撞出一個不一樣的火花。」
  • Liquid State開年首發 東西方的電音文化融合之作《Super Asia...
    3月1日,亞洲電音廠牌Liquid State便開年首發了旗下電音新曲《Super Asia》,該單曲由說唱勁將TPA聯手嘻哈精靈Bobby和饒舌女王VAVA共同製作完成,並於第一時間硬核上線了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燃情曲風詮釋了東西方電音文化碰撞的魅力~
  • Gym Aesthetics全健身互動平臺打造健身文化交流無國界
    Gym Aesthetics全健身互動平臺打造健身文化交流無國界 時間:2020-09-02 21:11:53 來源:竹海熱線網 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包括對健康重要性的意識
  • 無國界餐廳裡的黛安娜之死
    無國界餐廳裡的黛安娜之死  (2006-09-01 01:54:39)  炎熱的天氣下暗潮湧動,眼看著到九十月份,杭州的餐飲大佬們又要紛紛出手開新店了。某天和一個資深的杭州餐飲策劃大師吃飯,大師說起手頭上要開的一家新店,主題是「無國界」餐廳。
  • 文化互鑑與文化融合(「一帶一路」文化)
    在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關於「一帶一路」的出版物中,這本《世界遺產視野下的「一帶一路」》有些特別,它是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東西方之間的交往,以古鑑今,為「一帶一路」提供某些啟示。   無論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今的「一帶一路」,都橫跨歐、亞等大陸,涉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往。
  • 無國界料理再度來襲 一個brunch讓你「環遊」世界
    近期城中新開了不少融合菜餐廳,所謂融合菜就是不以單種菜係為主打,而是將多種菜系融合出品。有業內人士指出,這股融合菜風潮,其實是數年前廣州流行過的無國界料理的延續。 可以預見的是,在大眾消費紅火的當下,無論是「融合風」還是「無國界」,都將在廣州餐飲界擁有一席之地。
  • 用美食打通東西方文化壁壘 《12道鋒味》與FOX雙贏
    作為FOX在此次峰會上的重點推薦項目,在未來,《鋒味》將登陸FOX電視網和國家地理頻道。此次峰會上,謝霆鋒的身份有二,第一是重點項目的代表人,第二是此次峰會VVIP晚宴的主廚。為什麼是謝霆鋒?為什麼是《鋒味》?是什麼原因讓FOX對二者青眼相待?是什麼原因讓謝霆鋒用一檔美食IP徵服了老牌娛樂帝國,打破了東西方文化壁壘?
  • 科學無國界?「二三流大學」的大國工匠告訴我們真相!
    每當我們為這些中國頂尖人才流失國外而扼腕嘆息時,總有一種「科學無國界」說法來駁斥我們的「淺薄」和沒有「國際觀」,這種高大上的說法往往讓「目光短淺」的我們無言以對,覺得 「科學無國界」好像非常有道理。可慨文在這裡卻想問一問,為什麼總是我們中國的人才「科學無國界」呢?
  • 從《包寶寶》看東西方文化新差異
    從《包寶寶》看東西方文化新差異 2019-03-04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加坡,匯聚了現代與傳統的風格特色,融合東西方文化之精粹
    它是東南亞多種文化的獨特歷史見證,突出體現公元10到14世紀統治該地區的高棉帝國的歷史文化發展狀況。瓦普神廟擁有豐富的藝術傑作,全部以宗教皈依和獻身為主題。佔巴塞文化景觀,包括瓦普神廟建築群,是一處完好保留了1000多年的人類文化傑作。佔巴塞文化最觀,以山頂至河岸為軸心,在方圓10公裡的地方,整齊而有規劃地建造了一系列廟宇、神殿和水利設施,完美表達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關係的文化理念。
  • 尉遲琳嘉:東西方元素完美結合展現超越國界感染力
    就是這樣,通過東西方元素的完美結合,他們向世界展現了一種超越國界的感染力,讓他們發出了有種的感嘆,這是中央芭蕾舞團的榮耀,更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完美演出,接下來讓我們用熱烈掌聲獻給這些在舞臺上的精靈們。
  • 很難說東西方的飲食文化到底誰更合理
    我覺得東西方的引飲食文化差異,應該跟所處的環境有關。東方的飲食,主要以火為主,中國人的炒菜、燉菜,各個菜系基本上都是以火為主,對一個廚師的考量,基本上就是火候,怎麼樣?這是由於東方的 差異文化造成的。也跟地理位置有關係,畢竟火是人類文明的開拓利器,同樣也為整個東方留下了獨特的飲食文化。而西方則不然,西方社會對飲食的態度可以看到,沒有東方社會的那樣豐富多彩,但是西方人更專注於營養。並不像東方人講究的色香味俱全。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東方的文明發展的歷史非常的長,而西方在16世紀到17世紀依然處在蠻荒時代。隨著工業文明的突然崛起。西方的飲食文化也迅速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