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MBA這些年的發展以及對於MBA人才培養所做出的貢獻,讓外界看到了上外的成長,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究竟上外所提倡的「無國界管理」人才是什麼樣的人才?怎樣的課程設置才能培養出無國界的人才?如何發揮上外優勢對MBA學生進行教育等,帶著這些好奇,我們與上外MB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潘聰老師進行了探討。
上海外國語大學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授予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院校之一。依託上海外國語大學建校60年來在外語和跨文化教育方面的優勢、複合型人才培養的經驗、國際型人才創新平臺上的深厚基礎,上海外國語大學MBA項目旨在培養源自於東方的新一代複合型「無國界管理」人才,使他們在以下方面具有獨特且持久的競爭力:精通英語,部分掌握第二外語;開放思維,放眼全球,解決跨文化問題,理解全球商業的細微差別;整合商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擁有良好的商業道德和崇高的敬業精神。
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上外這些年一直提倡培養「無國界管理「的MBA人才,什麼樣的人才才算是「無國界的」?您是怎麼認為的?
潘聰:能與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人很好地共事,對不同觀點和多元思想的包容,並批判性思考,良好的溝通能力(包括表達和傾聽),開放思維,樂於去接受新鮮事物等等,這是我眼中的「無國界人才」。
上外MBA這些年一直注重利用上外的國際化優勢來培養MBA人才,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國際化的氛圍。比如,每年都有很多國際老師、學生來到上外MBA,一起上課、一起參加各類活動、論壇。給同學帶來的不僅僅是英語能力的提高、知識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碰撞。我們也會組織各類長、中、短等不同類型海外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學習交流機會。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探索用「中國模式」來培養MBA學生,希望能將中國的特色或是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在這方面上外是怎麼做的?
潘聰:MBA教育國際化、全球化是種趨勢,但離不開本國土壤的培養,為我國企業、社會服務。國際化的思維、本土化實踐,才能更好地將企業的發展引入國際軌道,走向更大的舞臺,獲取更多的資源。
上外MBA旨在培養源自於東方的新一代複合型「無國界管理」人才。我想很多人會更多關注「無國界」的說法,忽略了「源自於東方」。我們前期的教學和培養也多側重於國際化,但近兩年開始對植根於「中國」的內容有了較多的關注。
比如,同學可以選擇修讀東方管理的課程, 參加企業實踐項目。對於國際生,我們特別整合了「了解中國」的模塊,內容包括課程、補充講座、企業參訪、實踐等。
加入傳統文化教學
您能具體談談這個東方管理的課程嗎?
潘聰: 東方管理課程根植於東方管理文化,涵蓋不同領域的不同群體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價值觀,以及圍繞這些價值觀而形成的行為規範、道德標準、群體意識和傳統習俗。課程的創新之處在於借鑑西方管理經驗,並從東方社會和管理文化的角度融合東方管理智慧。因此,這是一門結合東西方管理科學精髓的新學科。
在教學方面,有沒有本土的案例給學生分析和分享?
潘聰:上外更關注兩類案例:一是國際化的企業到中國的一些經營情況,二是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的情況。
注重學院和學生的社會責任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注意到上外有開設「商業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課程,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潘聰:我記得,前段時間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秘書長仝允桓教授曾說過,對於商學院來說,開設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道德課程是商學院要履行的社會責任,所以社會責任不只是講企業。
上外MBA有開設「商業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課程。在課程中,引起討論最多的也最激烈的不是有沒有社會責任這種意識,而是企業該怎樣去做,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另外,我們每年都會跟瑞典上海貿易委員會和瑞典駐滬總領館合作,專門就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開設小型的講座論壇進行討論。這個論壇,每年關注的話題不一樣,今年關注的是「青年工人的穩定性、成功的青年工人人力資源管理」的話題。
上外MBA會調整2014年學費嗎?學費高漲是否利於MBA的發展?
潘聰:可能會變,但是具體的內容還沒有確定。MBA教育學費上漲會有一個度,也不是說會一味地上漲,畢竟這是一個教育產品。還有就是越來越多的專業學位出現,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其實,學費上漲對於學校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因為你要有更多的「產品」、「服務」和「附加值」。在MBA中,要開設不同的課程,提供實踐機會,不然學生會衡量所花的費用和實際得到是否值得,實際上這也是考驗一所MBA院校在創新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