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廣東上班8年,在廣東的日子裡最讓我懷念的還是那些特色美食。直到現在想起這些美食,都讓我難以忘懷,直流口水。
今天就讓我帶大家了解廣東的特色美食,絕對讓你直流口水。因為這是都是我愛吃的,哈哈....
烤乳豬是許多年來廣東人祭祖的祭品之一,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應節之物,用乳豬祭完先人後,親戚們再聚餐食用。早在西周時此菜已被列為「八珍」之一,那時稱為「炮豚」。地道的烤乳豬,它以皮脆、肉細、骨酥、味香而聞名,不管是烤、燜、炒、蒸皆可口,但以燒烤最佳,畢竟大家都喜歡吃香的東西麼。
是不是看到這金黃色的烤乳豬,你們都流口水了。我猜應該留口水了,因為我是一邊寫一邊留的口水。說實話,烤乳豬真的超級好吃。
叉燒飯
在廣東的叉燒飯是最好吃,也是最正宗的。叉燒應該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而它好吃的秘密就在「鍋」上。沒錯,就是砂鍋。砂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將食物的原汁原味鎖在食材裡面,這樣煲出來飯不好吃才怪。是不是突然發現自己吃的叉燒飯都是假的,因為在廣東叉燒飯都是用砂鍋做的。
艇仔粥
艇仔粥的配料有生魚片、瘦肉、油條絲、花生、蔥花、蛋絲、浮皮、海蜇絲、叉燒絲、燒鴨絲和魷魚等。烹製時將滾燙的粥底倒入配料中燙熟即成。艇仔粥以粥底綿滑、味道鮮美、口感豐富而聞名於世。眾多廣式砂鍋粥中,艇仔粥是絕對的經典,配著油條,可早餐,可晚餐。一口米粥,一口鮮蝦,一口蛋皮,一口魷魚,足料足份。尤其在寒冷的北方的早晨,要是吃上這麼一碗,別提有多舒服了。
牛肉丸
在潮州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由於添加了嫩筋因此更有嚼頭、有口感。
聰明的潮州人看到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州人並不是簡單地將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鄉下傳統的捶打牛肉丸,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
又如煮肉丸是用清水,一向講究原汁原味的潮州人則改用牛肉、牛骨熬湯來煮牛肉丸,這樣就保證在煮牛肉丸時,肉丸的肉味不會滲透到湯水中,從而使牛肉丸更具濃鬱的牛肉味,同時還增加用沙茶醬作醬碟吃。真的超級好吃。
炒牛河
炒牛河分兩種,溼炒和幹炒。溼炒牛肉河粉,簡稱溼炒牛河。幹炒就是上桌的粉無汁,溼炒就是粉有好多汁,吃起來滑點。
幹炒牛河的主要材料河粉,又稱沙河粉,源自廣州沙河鎮。通常煮法是放湯,或炒制。炒制則分為加入茨汁的溼炒,和不加茨汁的幹炒。幹炒牛河的製法是先把嫩牛肉炒至半熟。然後下油,炒香芽菜及洋蔥,下河粉快炒,加入醬油及熟油,最後放入牛肉炒勻。幹炒牛河講究「鑊氣」,必須猛火快炒。要炒勻之餘,手勢不能太快,不然粉會碎掉。油的分量亦必須準確控制,不然會出油不好吃。因此幹炒牛河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炒菜技術的一大測試,手藝好壞一試便知。這道特色美食相信大家都吃過,就是我們常見的炒河粉。
糯米雞
我特別喜歡糯米雞掀開那一瞬間的熱氣騰騰,和一股荷葉香撲鼻而來,帶著肉肉的香刺激我的嗅覺!製法是在糯米裡面放入雞肉、叉燒肉、排骨、鹹蛋黃、冬菇等餡料,然後以荷葉包實放到蒸具蒸熟。糯米雞入口充滿著荷葉的清香,咀嚼時黏牙並帶有著雞肉的肉香。相傳糯米雞起源是解放前廣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蓋著蒸熟而成,後來為小販為方便肩挑出售,改為以荷葉包裹。真的讓人回味無窮。
糖醋咕嚕肉
糖醋咕嚕肉,又名古老肉。可以說是粵菜的代表性菜式,它的人氣之高,就連廣東任何一家酒樓或者大排檔都有這一道菜,儘管做法有所區別,每家每戶的做法相似也又不盡相同,不管有沒有青椒,黃椒和菠蘿,照樣能做家常的咕嚕肉。這道菜的主料是豬肉和糖醋汁,色澤金黃,其味酸酸甜甜,皮酥肉嫩,開胃可口,女人和小孩最愛吃的了。
當時在廣州市的許多外國人都非常喜歡食用中國菜,尤其喜歡吃糖醋排骨,但吃時不習慣吐骨。廣東廚師即以出骨的精肉加調味與澱粉拌和製成一隻只大肉圓,入油鍋炸,至酥脆,粘上糖醋滷汁,受到中外賓客的歡迎。
真的很懷念這些味道,每次聽到或看到這些美食。我就有一種想去廣東的衝動,奈何自己沒有那麼閒暇的時間,如果有機會一定去吃個夠,朋友們,你們還吃過哪些廣東特色美食,評論區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