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很多民俗諺語,是老一輩子生活經驗所得,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學習好,繼承好,發揚好,學習致用。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是苦幹實幹出來的,說大話不如埋頭苦幹,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做得差強人意,都是想得多,幹得少,說的多,行動的少。因此我要想好了就要行動起來,向著既定目標努力奮鬥,把說大話的時間用在行動上,做一個行動派,而不需要誇誇其談。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一點支援,他會感恩你一輩子,但是給了太多了,持續幫助他,有一天你沒能力幫了,他會記仇,把別人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有一部分人就是這樣的心態。當然更多的人還是不忘記別人雪中送炭,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應當始終記著別人的幫助,有能力時報答他們。
天冷不凍織女手,荒年不餓勤耕人。這意思呀是說要有一技之長,就像小時候父母常教導我們的:知識是真正的財富,學在自己的腦袋裡,別人偷不走,搶不去,不會貶值,學一技之長也是一樣,即便是有自然災害也不怕,荒年不餓勤耕人,這一是說種田的重要性,要勤勞,自己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門前有馬不算富,家中有人就不算真窮,以人為本,人在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人在,希望就在,其餘的外表財富有時珍惜,沒了再努力。家業興旺的一個標誌就是人丁興旺,人多力量大,只要後繼有人,一切都好辦。
不怕吃飯揀大碗,就怕幹活愛偷懶。這話依然有現實意義,現在的人不怕你吃得多,吃得好一點也沒關係,沒聽過誰因為能吃而家破人亡或者由富變貧的,勤儉節約是應該的,但是要吃飽吃好。要想生活變好,還是要在多幹活,要在多掙錢上下功夫,多幹一天活,一個人可以吃一人星期。省一頓卻起不了什麼大作用,所以幹活不偷懶,不怕吃得多。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世態炎涼呀,窮了別人從你身上得不到任何好處,沒錢沒資源沒地位,別人躲得遠遠的,生怕你來佔他便宜,沾他的光。富的時候各色人等都圍過來了,因為你有錢有資源有人脈,靠近你能沾光。這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希望我們自己不要太勢利不嫉妒富人,也不要看不起窮人。
一個雞蛋吃不飽,一身臭名背到老。貪小便宜吃大虧,一個包工頭叫了幾個老鄉去幹活,結果乾完活後不給錢,幹了一年活到最後卻不給錢,結果是此包工頭後來再也不敢回老家,他爸病了住醫院也不敢回來看望一下,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騙子,估計以後也不敢回來,怕人家揍他,用一身臭名背到老來形容是十分恰當的。
待你父母十二兩,兒孫還你一整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以身作則,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言傳身教,對自己的父母好,兒孫自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形成自然認識,映在腦海中,自然會覺得對自己父母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相反,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好,非打即罵,然後轉過身教自己的孩子要孝順父母,那就太虛偽了,孩子也不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