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待你父母十二兩,兒孫還你一整斤,句句在理

2020-12-22 吉昌

老祖宗留下很多民俗諺語,是老一輩子生活經驗所得,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當學習好,繼承好,發揚好,學習致用。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是苦幹實幹出來的,說大話不如埋頭苦幹,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做得差強人意,都是想得多,幹得少,說的多,行動的少。因此我要想好了就要行動起來,向著既定目標努力奮鬥,把說大話的時間用在行動上,做一個行動派,而不需要誇誇其談。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一點支援,他會感恩你一輩子,但是給了太多了,持續幫助他,有一天你沒能力幫了,他會記仇,把別人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有一部分人就是這樣的心態。當然更多的人還是不忘記別人雪中送炭,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應當始終記著別人的幫助,有能力時報答他們。

天冷不凍織女手,荒年不餓勤耕人。這意思呀是說要有一技之長,就像小時候父母常教導我們的:知識是真正的財富,學在自己的腦袋裡,別人偷不走,搶不去,不會貶值,學一技之長也是一樣,即便是有自然災害也不怕,荒年不餓勤耕人,這一是說種田的重要性,要勤勞,自己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門前有馬不算富,家中有人就不算真窮,以人為本,人在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人在,希望就在,其餘的外表財富有時珍惜,沒了再努力。家業興旺的一個標誌就是人丁興旺,人多力量大,只要後繼有人,一切都好辦。

不怕吃飯揀大碗,就怕幹活愛偷懶。這話依然有現實意義,現在的人不怕你吃得多,吃得好一點也沒關係,沒聽過誰因為能吃而家破人亡或者由富變貧的,勤儉節約是應該的,但是要吃飽吃好。要想生活變好,還是要在多幹活,要在多掙錢上下功夫,多幹一天活,一個人可以吃一人星期。省一頓卻起不了什麼大作用,所以幹活不偷懶,不怕吃得多。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世態炎涼呀,窮了別人從你身上得不到任何好處,沒錢沒資源沒地位,別人躲得遠遠的,生怕你來佔他便宜,沾他的光。富的時候各色人等都圍過來了,因為你有錢有資源有人脈,靠近你能沾光。這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希望我們自己不要太勢利不嫉妒富人,也不要看不起窮人。

一個雞蛋吃不飽,一身臭名背到老。貪小便宜吃大虧,一個包工頭叫了幾個老鄉去幹活,結果乾完活後不給錢,幹了一年活到最後卻不給錢,結果是此包工頭後來再也不敢回老家,他爸病了住醫院也不敢回來看望一下,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騙子,估計以後也不敢回來,怕人家揍他,用一身臭名背到老來形容是十分恰當的。

待你父母十二兩,兒孫還你一整斤。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以身作則,根本不需要更多的語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言傳身教,對自己的父母好,兒孫自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形成自然認識,映在腦海中,自然會覺得對自己父母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相反,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好,非打即罵,然後轉過身教自己的孩子要孝順父母,那就太虛偽了,孩子也不服呀。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什麼意思?「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俗語,事實上,這句話主要是講人情世故的。「擔米養仇、鬥米養恩」這句話我們照字面理解,就是說,你給人一鬥米就能養一個「恩人」,而給一石米就會養出「敵人」,也許有些人不明白了,同樣是為了幫助別人,為什麼你幫助得越多反而會樹敵呢?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插圖【一種聲音】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
  • 老祖宗10句話,說透人性: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你來我往,有來有往,感情才能熱絡。別怕麻煩別人,親人、朋友間就是要相互麻煩。感情會受時間、空間影響,好關係就是不拿自己當外人,不要怕麻煩不要嫌麻煩。 03 一勤交十懶,不懶也要懶;一懶交十勤,不勤也要勤。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富有憐憫心、同情心,經常發善心幫助別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俗語「升米恩,鬥米仇」指的就是人在為難的時候,如果你能給予他很小的幫助,他都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的幫助太多,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就會讓對方忌恨,甚至還會產生出仇恨。這句俗語的原話其實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
  • 為什麼「一碗飯養恩,一鬥米結怨」?
    大家都很熟悉那句話:鬥米結怨,或者「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都是一個意思。在別人需要時一碗飯就能讓別人很感激。可是給的多了,反而要結怨,這是為什麼呢?大家可能會說這是別人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在你困難的時候伸手幫助你。既然幫助了,怎麼會嫌棄別人幫得不夠,幫的不對呢?一定是被幫助的人心理出了問題,這樣的人活該落魄困頓!其實,施恩不圖報才能積福。大多數人施與是需要對方有回饋的,哪怕是一句謝謝。這個回饋就是圖報。
  • 人性冷知識;責任分擔效應、鬥米恩,擔米仇效應等
    一,責任分擔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也稱為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比如若你在電梯中突發疾病,電梯中有兩個人,那個人基本上會幫助你;若電梯裡有六,七個人,則得到的救助的機率大大減少;因而,若你求救,最好指定某個人,比如叫:哪位穿紅上衣的朋友,幫幫我」這樣得到救助的成功率就高的多。二,鬥米恩,擔米仇效應。
  •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為什麼?
    農村俗語話糙理不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即有前車之籤,又能警醒世人,是一部難得的警示錄,比如這句『』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這裡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幫是恩人,大幫是仇人『』,就是說適當的幫助可以使對方感恩涕零,竭盡全力或持續的幫忙可能會成為仇人,這是因為人心慾壑難填,貪心不足蛇吞象,適時小恩小惠別人認為是真心實意的幫助,但是傾盡全力時,對方就會對你依賴太多,要求也更多,當不能滿足他的心理需求時,就變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這也是人常說的花錢養個仇人。
  • 一石(擔dan)米還是一石(shi)米,這是個問題
    那麼又是什麼情況下讓人們想起了這個詞呢,這主要是因為電視的興起,隨著電視的興起,在很多歷史劇中經常涉及到重量單位,於是就出現了石這種單位,同時,也出現了石(擔)這種叫法。這種叫法最後影響到了全國,還影響了千家萬戶。
  • 升米恩鬥米仇,不要因為一小撮「白眼狼」而湮沒了你的善意
    結果這個被資助人反告老闆大言不慚的說: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女人! 看到這則新聞我不厚道的笑了,單純是因為他說出的這句話。老輩人都說升米恩、鬥米仇,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想起了若干年前那個狀告孫儷的大學生,當時那件事吵得沸沸揚揚的,也讓我們再一次正視了人性的惡劣,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古人三句話,從此不當「濫好人」!
    記住下面三句話,做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民間俗語在描繪人性方面,沒有比這六個字更深刻的了。關於「升米恩,鬥米仇」,這裡有個典故:從前,村裡有兩個人,一個叫李大,一個叫王二,平時都以種地為生,關係很好。
  • 一碗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
    古語常說:「一碗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這句話看似不可思議,但細看生活中真還就是這樣。 農夫與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農夫因為好心救了蛇,最後卻因為自己的好心喪命。有時,自己並未上心的小恩小惠,卻可以被人記在心裡一輩子。
  •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
    《安家》上海老洋房真實故事,鬥米恩升米仇的窮親戚,你見過嗎?最近電視劇《安家》正在熱播中,女主角房似錦是總部派來偷師徐文昌並且要代替他的人,雖然徐文昌已經察覺到有不妥了,也沒有因為房似錦要跟他學習就不給人家學,反而很大方的傾囊相授,這樣的老好人不多見了,這不剛好,龔先生家有一處上海老洋房,因為最近自己家公司資金運轉不周所以想賣掉自己家這套房子,就來找到了徐文昌,沒想到二人還是小時候就認識的舊相識,由於龔家三代單傳,房子產權清晰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間借個東西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在農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裡,村裡人常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再者不是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嗎?很多人在有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求助於鄰居或者比較近的人。每每當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鄉裡鄉親的都會伸手給予援助。
  • 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敢壞到肆無忌憚
    古語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不無道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當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你如果不斷的施捨,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01不做善良「軟柿子」三毛在西班牙留學時,一開始,遵循父母「吃虧是福」的教導,每天幫宿舍裡的同學鋪床、打掃衛生、打水,把能做的都做了。但是,舍友們非但不投桃報李,還越發肆無忌憚了,有一次甚至在喝酒之後,跑到三毛的床上耍酒瘋,企圖讓三毛「背鍋」。
  • 農村老話:「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是什麼意思
    1、「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遇到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鬥米,這如同雪中送炭,這個人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一直給他提供幫助。這樣就會使人貪得無厭,而這種幫助就會被他認為是理所當然,一旦減少或停止幫助,慢慢的就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
  • 鬥米恩升米仇——做好人or做壞人?
    俗話說:「鬥米恩,升米仇。」不是沒有道理的。放在現實生活意思就是,偶爾的小恩小惠會讓人銘記於心,但一直以來的奉獻給予在別人眼裡這就是該做的!一旦違背,那就是深仇大恨!在現實生活中,「鬥米恩,升米仇」的事件也比比皆是!比如前幾年報導的資助貧困生,卻換來了被資助者的質問!
  •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幹三成功
    酒喝多了人會臉紅、神志不清,會幹出發酒瘋、說胡話等行為,但這些行為只會讓你丟面子,讓你感到羞愧。在面對金錢誘惑時,人做出的行為要比喝醉酒時可怕的多。在貪念的驅使下,人會突破各種底線,心也會變黑。有錢沒錢是小事,啥時候都不能沒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