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的騎摩託車的警察】新疆,古城西域,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晚清時期,清廷腐朽不堪,各方勢力對新疆層層滲透,如果不是64歲的左宗棠帶著棺材並借高利貸將其收回,後果不堪設想。(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80年代新疆老照片,此時的新疆和諧安寧,老百姓們安居樂業,臉上笑容不斷。)
【路邊打麻將的人】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對新疆進行有效的管轄;1884年,清廷在新疆設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下轄14個地、州、市,90個縣(市),其中34個為邊境縣(市)。
【街頭路邊賣帽子小販】關於新疆的重要性,百年前左宗棠早已給出了說明。當時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拋出了所謂的「新疆無用論」,左宗棠則給予強烈駁斥,他認為「竊維時事之宜籌、謨謀之宜定者,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
【烏魯木齊市區街頭】面對李鴻章等人提出新疆是不毛之地,「新疆不復,於肢體元氣無傷,海疆不復則心腹大患愈棘。」左宗棠也給予強烈駁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左宗棠還進一步說明,「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豐,實為聚寶之盆。」
【露天菜市場】事實告訴我們,左宗棠真乃民族英雄也,眼光確實獨到。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諡號「文襄」,取其襄贊國家之舉。左宗棠去世後,其同鄉及暮僚楊昌浚曾應邀西行,見路旁遍植「左公柳」,留有七絕一首:「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喝茶吃饢餅的維吾爾族老人】饢餅是新疆特色美食,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對於當地人來說,這種餅等保存較長時間,而且製作簡單。
【烏魯木齊街頭賣饢餅的小販】新疆有著遼闊的地域,多種氣候,複雜多樣的地貌和土壤,使得這裡各種資源頗為豐富,被譽為「糧倉」、「肉庫」、「油盆」、「煤海」。毫無疑問,新疆是「一塊寶地」,這裡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和巴基斯坦界碑】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兩名邊防戰士在中巴界碑旁吃西瓜,這也是中巴關係友好的一個縮影。1974年8月15日,中巴建立外交關係,揭開了兩國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序幕,也開啟了兩個發展中國家攜手共同發展的歷程。
【集市打撞球的人】以礦產資源為例,在目前已經發現的礦產就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其中石油資源量208.6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資源量為10.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
【烏魯木齊市區】東漢時期,烏魯木齊是東師六國的一部分。西漢初年,漢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烏魯木齊近處的金滿(吉木薩爾)設營屯田,維護絲路北道安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今南門外修築一座土城,城「周一裡五分,高一丈二尺」,這是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擴建後乾隆將其命名「迪化」。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原名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