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系列的考察以及各方斡旋以後,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武漢大學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及附屬中美醫院的負責人及代表們就同濟醫學院的搬遷問題達到了一致共識,並將這些共識通過決議的形式逐條列出,我們一起來看看。
具體決議分為10條,分別如下:
①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包括附屬中美醫院服從國家建設和人民的需要,全體師生員工將分批分期遷移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建立足以中南行政大區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南醫事中心。校名問題,武大醫學院代表建議,因同濟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保留同濟校名,最終由建校委員會組成後討論決定。
②擇定漢口北原華商跑馬場為醫事中心建設基地和1000張床位的附屬醫院,佔地面積約420畝,計30萬平方米。
③武大醫學院已將武漢地區條件最完備的協和醫院列為合作醫院並與武大醫院合併,將作為新校的附屬醫院,距離新校僅2華裡,便於教學。
④同濟遷校與在漢建校同步進行。本年滬漢兩地同時招生,一、二年級在武漢上課,三、四、五年級在上海上課,上海同濟的實習醫生分撥15-20名在漢協和醫院實習。
⑤在新校尚未竣工之前,為滿足前期教學的需要,立即動工修繕現有武大醫院院舍,作為新校前期教室、實驗室、學生宿舍,另購烈士街房屋8棟作為教授臨時宿舍,以應秋季開學之需。協和醫院新建門診樓,病床由240張擴大到400張。
⑥跑馬場醫事基地的建設最遲於本年秋季動工,開工次序為先建甲乙丙3級宿舍樓6棟,再建5個學館,留出1000張床位新醫院用地,力爭2年內次第完工。
⑦本年內經費概算3000斤大米,折合人民幣(舊)3050萬元,由中南衛生部撥付。
⑧新校人事安排,可根據年資、經歷、學術經驗,待建校委員會組成後研究決定。合作醫院(協和醫院)急需的醫生由上海中美醫院先派6名主治醫師、17名住院醫生,武大派9名住院醫生到該院履職。同濟醫學院和中美醫院即派適當人員來漢任傳染病院院長和結核病院院長,並將兩院接受為教學基地。
⑨上海同濟來漢人員工資待遇不變,遷移時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均相應解決。貴重家具如鋼琴等均可運來,一般家具由武漢按戶配備。
⑩為實現上述決議,順利開展遷校建校工作,立即在上海成立遷校委員會,在武漢成立建校委員會,工作重點逐步移向武漢。同濟代表團滿載佳音回到上海,武漢之行的成果在教職員工中傳遞。
1950年8月,中央教育部高校司副司長張宗麟親臨上海召集有華東教育部、衛生部,中南教育部、衛生部,同濟大學以及醫學院、中美醫院等關各方座談,就同濟大學醫學院(包括附屬中美醫院)遷校問題最終取得一致意見並作出具體部署:①以上5單位共同組成同濟醫學院遷校指導小組,華東教育部為主任單位,④「同濟大學醫學院本年度一年級新生暑假開學,一律至武漢報到上課;二年級學生暫時分別在上海、武漢上課;武漢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學生來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上課;⑤附屬中美醫院原則上整體遷移,為照顧上海市民的醫療需求可分批進行。至此,同濟醫學院遷校之事塵埃落定。
遷建工作按照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提出的「有計劃、有步驟,既見成效又穩步前進」的要求步步推進。1950年8月底,同濟大學醫學院和武漢大學醫學院分別從同濟大學和武漢大學建制中劃出,直屬大區領導。10月建校委員會在武漢成立,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委主任潘梓年任建校委員會主任,中南衛生部副部長齊仲桓任副主任委員。
1951年4月,漢口跑馬場各學館和多棟教職工宿舍動工修建。同年5月20日,中美醫院改稱「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簡稱「同濟醫院」。1951年秋,醫前期即醫學基礎部的各個學館相繼開始搬遷。1951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51)高一字第277號文批覆:同意同濟大學醫學院遷來漢口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改稱「中南同濟醫學院」,標誌華中地區一所新的醫學院校誕生。至1952年7月,除生化學館外,解剖、細菌、寄生蟲、病理、生理、藥理、公共衛生7個學館的設備和師資技術人員全部遷漢,醫學院前期遷建基本完成,為遷建的全部完成奠定了基礎。
有了這些前期的精心部署和重大決策安排,才有了後期同濟醫學院的順利遷校,同時也非常感謝老一輩醫學人對遷校做出的巨大犧牲,有了他們的努力才有了華中地區這麼優良的醫療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