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濃濃臺灣滋味,吃起來像東一排骨或淡水黑店排骨飯的臺灣國民小吃,居然成為美國首府華盛頓最排隊的美食之一!常常假日一排3小時也不稀奇。
講這段故事,得先從主廚Chef Erik楊震宇說起。現年30歲的Erik,爸爸是美國人、母親是住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附近的臺灣人,Erik在臺北出生長大,5歲時舉家搬到日本,12歲後又搬回美國維吉尼亞州定居,從此臺灣與美國來來去去,6年前又到臺灣的博多拉麵店學廚藝,隨後又娶了柬埔寨老婆,就此養成Erik的美國人性格、臺灣人腸胃、日本人料理精神與柬埔寨人的情意。
長得一張外國臉的Erik楊震宇,無國界的人生經歷與性格,造就充滿創意的臺味料理。美國皮、臺灣胃、日本思維與柬埔寨熱情,讓Erik不只性格無國界,料理創意也百無禁忌,並於2011年在華盛頓的東北區H街開設以臺灣料理為號召的拉麵店「Toki Underground」,Erik說,Toki意指韓文裡的兔子,「我住臺北的88歲外婆屬兔,我覺得很酷。」(小編感想:不知道屬兔酷在哪?)
於是,在這個結合很酷的兔子與美國地下次文化的空間裡,Erik把它裝潢得好似臺北西門町,然後賣起煎餃、水餃、刈包、蚵仔煎、牛肉麵…等臺式風味料理,還把日本咖哩跟臺灣鹹酥雞結合做了道「臺北咖哩炸雞拉麵」。這個讓本土臺灣人聽起來莫名其妙的食物,沒想到卻在美國華盛頓大放異彩,明明店裡只有28個座位,但每天光這道就能賣出400多碗,連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都還從白宮裡聞香跑出來,抽空來排隊嘗一碗。
讓美國華盛頓為之瘋狂的「臺北咖哩炸雞拉麵」,那雞真的很鹹酥雞。這碗是臺版有加牛肉。更莫名其妙的還有「臺式炸雞」。Erik把一大塊雞胸肉浸泡於大蒜、香菜與魚露等香料醬汁中,再裹上麵粉、地瓜粉、蛋白等配料,接著下鍋炸到7.5分熟,等客人點餐時再用高溫將其炸到全熟,兩段式炸法讓雞皮更酥脆,然後涮上醬汁再上桌。卻沒想到這菜做好後的滋味根本不像雞肉,反倒像極了臺灣的酸菜排骨便當,更沒想到的是,這樣的滋味居然也在華盛頓掀起風潮,讓Erik的第二家餐廳Maketto一樣天天大排隊。
味道超像淡水黑店排骨飯的「臺式炸雞」。就靠著這臺灣味,Chef Erik的Toki Underground很快於2014及2015連續兩年獲得華府權威雜誌《Washingtonian Magazine華盛頓人》推選為大華府地區百大餐廳,也是唯一入選的臺式餐廳,另外華盛頓郵報曾評鑑其為全華府最好吃的拉麵店,紐約時報旅遊版也盛讚並推薦其為前往華府時的必吃美食。今年Chef Erik更獲食藝界奧斯卡之譽的《James Beard Award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提名入圍「年度最受矚目新銳主廚」。
就這樣,在臺灣本土人眼中可能莫名其妙的臺味食物搭配法,卻在美國華盛頓紅得理直氣壯,緊接著臺北晶華酒店發現了這個樂趣與滋味,於是在9月初把Erik請回臺灣客座。想嘗嘗這怪異卻又美好的滋味,時間只到9月5日為止。
比較有趣的是,到底什麼是臺灣味?到底是哪個臺灣元素吸引了美國華盛頓人?遺憾的是,Erik說:「臺灣的滋味,就是融合的滋味。」不像日本有生魚片、韓國有泡菜、西班牙有海鮮燉飯那樣印象鮮明,要找能代表臺灣的滋味很困難,「我所能做的,是把我看到的臺北城市感覺搬到美國。那個感覺,就是中、日、臺、韓、東南亞等各國滋味與文化大融合。」
這碗「酥炸拉麵」,滿滿柴魚片下的麵條其實是炸薯條,原以為薯條會變軟爛,沒想到,超好吃。黑松沙士、蘋果西打、紅燒肉、鹹酥雞、咖哩、薯條、泡菜、牛肉麵、割包、日式沾麵、魚露、油條、芥末、酸菜、糖心蛋....,這種種來自臺灣街頭的滋味,就這樣在Erik天馬行空的創意下,化身一道道讓美國人為之瘋狂的排隊美食。只是看著那怪裡怪氣的咖哩鹹酥雞麵,還是不禁覺得好笑,但,沒想到,還挺好吃的。可惡,這樣亂搞居然也好吃。
訂閱華人資訊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