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其色,便聞其香」,這句話用來形容這道菜再合適不過,略帶香辣的氣味,誘人的紅色魚肉,上面偶爾沾著一兩顆辣椒籽。嘗一嘗魚皮,嚼勁十足,咬一口魚肉,厚實飽滿,香辣可口,而且是越吃越香,好吃到停不下來。
在漢江流域,白鰱作為常見的魚類被人們端上餐桌。記得老人們常說,「白鰱要肥」,在人工養殖白鰱的池塘,人們通常會投餵豬糞、牛糞等動物糞便,為的就是讓白鰱可以更加肥美。
相比草魚、鯉魚而言,白鰱的刺較多較細,也好餵養,所以價格要比其他魚低上許多。但是白鰱肉質細嫩,所以也一直被不少人所喜愛。
冬臘月交替的時候,不少人家已經開始籌備年貨,而作為葷菜的魚也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一旦村裡有人捉魚,那必定是全村皆知的「大事」,男女老少都在塘邊圍觀,而塘主當天撈的魚,也會被這些「熱心觀眾」買個乾淨,每當這個時候,全村上下幾乎都在家裡殺魚,村子裡都瀰漫著一股淡淡的魚腥味。
白鰱處處可見,但作為一個常見的食材,它又並不是那麼容易加工好的,很多人不喜歡白鰱,說肥料餵養的白鰱會有一種泥腥味。不過,其實只要會做,白鰱也可以非常好吃!
作為過年的食材,不少人會把白鰱放在室外吹乾,一來為了保存,再寫也能很好地去掉它的腥味,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風乾的白鰱做法!
【家常蒸魚】
主料:白鰱(一般是三斤以上的魚)
輔料:食鹽,醬油,生抽,料酒,姜,幹辣椒麵,芝麻油,蔥
做法:
新鮮的白鰱剖開洗淨,去掉頭部,從魚背到魚肚改刀,便於入味。然後瀝乾水分(到表皮摸著光滑無水),給魚肉抹上食鹽,再次晾起來(一般晾魚在秋冬季,所以不會暴曬),晾曬時間在半個月左右,直到魚肉變得堅硬。
晾乾的魚肉切塊,用溫水泡三個小時(一般情況要泡兩三個小時,醃製時鹽放得多的可以延長浸泡時間,魚肉上出現鹽黴的還要清洗乾淨)。
魚塊瀝乾水分,放入盆中,準備配料,一條魚大約加半勺醬油,一勺生抽,半勺芝麻油,半勺料酒,幹辣椒麵一勺(喜歡吃辣的可以適量多加),薑片6~10片,蔥段少許,儘可能攪拌均勻,保證每一塊魚上面都可以沾上醬料。
把魚塊放在盆裡,或者較深的盤子裡,把蔥段和薑片放在最下面(一定不要放在鏤空的盆裡,這樣的話醬料會漏下去,蒸出來的魚味道不好且腥味很重),然後上鍋蒸20~30分鐘即可。
蒸好的魚夾出來放在盤裡,盆裡的醬料可以用來炒菜,味道很不錯的。這樣的白鰱魚可以放置至少好幾天,客人來了可以直接端上桌,解決了時間太緊菜太少的尷尬,平時放在那裡當零食也是很不錯的!作為零食,它可以拿起即食,在一個帶著餓意的下午,這樣一盤堪比辣條的「零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再配上一罐啤酒或者一杯可樂,那就再好不過了。狂野地撕開魚皮,大口地嚼著魚肉,就連嘴角都沾上了香辣的味道。對了,吃完千萬不要吮吸手指,你會愛上那種感覺的!
秋收冬藏,秋末的收穫人們都用盡辦法珍藏下來,而屋簷下那一條條風乾的魚,也展示著勞動人民這一年的收穫。正是他們一年的辛勤勞動,才有了魚塘裡肥美的白鰱,門口風乾的魚肉,餐桌上美味的佳餚;才有了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