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平平無奇的一天,高三學生方青來到學校開始又一天的學習,但一個四字新詞——「雨女無瓜」突然躥了出來,成為這一天全班使用頻率最高的流行語。短暫的懵圈後,方青很快反應過來,那是「與你無關」的口音版,口音賦予這個詞的萌軟屬性,讓它幾乎可以應對所有問題,還避免了拒答尷尬。
大三學生段江含刷微博時遇到了同樣的情節。一張「我什麼亞子,雨女無瓜」的表情包讓她意識到,這個詞來源於自己兒時追過的神劇《巴啦啦小魔仙》,「我當時專門在網上列印了黑魔法咒語,每天早起來背呢」。
這是一部首播於2008年的真人兒童奇幻劇,以誇張特效和「殺馬特」風格造型著稱,是95後的集體記憶。不過,這部劇在豆瓣評分僅5.8分——不及格;神奇的是,它於2017年11月在B站重播後,竟獲得了9.7分的高分。這一屆觀眾的關注點不再是特效和造型,382條短評中,38條聊的是「雨女無瓜」的魔性口音,「童年」一詞則出現了165次。
95後都成年了,從網際網路話題的參與者成為創造者,他們的集體現身,讓一些老劇意外翻紅,成為新的熱點。
除了《巴啦啦小魔仙》,首播於2006年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最近豆瓣評分也從3.8分一路飆升至9.4分。在B站上的3079條評論中,「童年」一詞出現了1371次。這部劇還在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以「虹貓喜歡藍兔嗎」「虹貓藍兔官宣」的話題佔據微博熱搜。該片副導演羅沐也刷了一把存在感,在知乎上給出了「虹貓喜歡藍兔」的肯定回答。時隔多年,過去小觀眾心中的疑惑終於等到了答案。
《虹貓藍兔七俠傳》話題佔據熱搜的那一天,在官方粉絲群裡的網友「花骨玉心呀」,和大家一起關注著排名變化,希望熱搜能持續久一點,讓更多人參與討論。她說,這部劇是陪著自己長大的夥伴,「裡面每個角色都是立體的,我也被他們的處事準則所影響,相信正義必然會戰勝邪惡」。
這一波成為新熱點的老劇,有一個共同特徵——在首播時評價並不高,在大多數觀眾眼中算不上佳作。即便戴上回憶濾鏡,很多觀眾也誠懇地表示,小時候就是懷著搞笑的心態看的這部劇。
從突然爆紅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幾天,大家仍在社交網絡上愉快地互道「雨女無瓜」。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分析,相對長時間的走紅與詞本身和網絡語境的契合度緊密相關:「網際網路是有人設感的,網際網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希望把嚴肅的事情用輕鬆的方式說出來,最好有一個賣萌的感覺。」
由於口音,「雨女無瓜」自帶幾分幽默。段江含說,自己用這個詞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的時候,是以更俏皮的說法來表達「你少管我」。
董晨宇介紹,這種突然病毒式紅起來的詞彙又稱「米姆」,像「雨女無瓜」這樣由老電視劇而來的「米姆」也有先例。比如,1994年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在2015年左右產生了「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在同時段出名的,還有出自1988年電影《旺角卡門》中的經典表情包「吔屎啦你」。
不僅是兒童劇動畫片出「米姆」,《回家的誘惑》和《放羊的星星》兩部曾經風靡萬千少女的偶像劇,最近也重新出現在新聞聚焦點。前者由「你怎麼穿品如的衣服啊」的梗,衍生出了「品如也穿別人的衣服」「洪世賢從品如的衣櫃裡走出來了」的微博熱搜,持續了十多天的熱度;後者則因劇中一個對話截圖出現了「仲天琪服了嗎」的熱搜,但也就火了一個熱搜。
「『米姆』就好像快消品,特點之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你很難發現一個幾年前的『米姆』到現在還是一個穩定的流行文化。這種梗不會長時間存在,一定是不斷變化更新的。」董晨宇說,比如,和「雨女無瓜」有著類似語言結構的「藍瘦香菇」(難受想哭),就已經逐漸被淘汰,你再說就落伍了。
「『米姆』的走紅存在很大隨機性,是因為什麼,現有研究還沒能得出共識。只能說,因為懷舊一定會有一些梗成為『米姆』,但究竟是哪些梗,隨緣。」董晨宇也曾在B站上重看了童年最愛《三國演義》,只不過這次關注點是在彈幕上:「如果沒有網絡的梗,重新看就沒有覺得特別不一樣,也不會覺得『厚顏無恥之人』搞笑。」
「雨女無瓜」的走紅,起源於微博上一個轉載視頻「《巴啦啦小魔仙》全員口胡(口音)系列之遊樂」,視頻來自B站Up主「桃子啊Taozii」。她自己也沒想到,這個梗會這麼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桃子說,視頻靈感來源於在B站上看到的其他Up主剪輯的調侃該劇口音的視頻,不過那時並沒有火起來。
對於翻紅的舊作,觀眾有一個重新審視的過程,回望童年神劇,也是回望當年的自己。為了剪輯視頻,桃子重看了整部《巴啦啦小魔仙》,發現小時候很喜歡的變身和打鬥場景,現在看來則略顯尷尬。
段江含說:「像《巴啦啦小魔仙》這樣的劇情設定和人物設置,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是成立的。看起來非常幼稚的魔法、黑暗魔仙、魔仙彩石,很貼近小孩子那種渴望成為大人、變厲害的心情。只是現在再看,沒有小時候那種單純的心情了,只能收穫『雨女無瓜』的快樂。」
你對這些現象有什麼看法?評論區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