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魚兒慢慢從冬天過度過來,因為要產卵,所以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因此,吃食慾望會變得比較強。今天就跟釣友們分享幾個關於春季最容易垂釣的幾種魚釣法,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釣的?
春季垂釣野生鯽魚,最好選擇那些連續多日的晴天或者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如果是颳風下雨的天氣就不要垂釣了,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天氣水溫回升的比較緩慢,水溫也偏低,另一方面是風大了在投餌的時候會投不準,很容易出現掛鈎現象。一般最適合出釣的時間是上午的十點到下午三點,太早太晚都不適合垂釣。
鯉魚是我國淡水魚中的常見魚種,它耐低溫,又能抗酷暑,分布在我國很多省份的淡水水域。喜歡群居生活,食性較雜,葷素皆可。春季鯉魚偏愛葷腥,特別是在進入繁殖期前後,也就是五月份(繁殖期約一月左右,不喜進食),在此前後,進食較多,尤其喜歡高蛋白餌料,如蚯蚓、紅蟲等都可以釣到它。水溫>10攝氏度時,開始覓食,水溫<5攝氏度時,基本停止進食,水溫在20-28攝氏度時,食慾最旺盛,活動性也最強。
在南方地區有一種專門對付白條魚(餐條魚)的釣法,這種釣組搭配也被當地人稱之為花籃、螢光串鉤,起初使用這種釣組是運用在海竿上的,在魚情好的時候一次能上好幾條魚,運氣好一天釣獲上百條魚兒是非常輕鬆的,並且裝備釣具以及釣法方面簡單易學,也很適合新手或者老年人使用。
臺釣法最好,懸墜。鰟鮍吃食很猛,但它的嘴很小,所以漂相是多變的。如果是浮漂拉走,這不是鰟鮍,提竿時拉不到魚。鰟鮍吃食雖猛,但很準,一咬住鉤就在嘴裡,漂相是有力地上1目或1目半,或者有力地上下1目或1目半,看似鯽魚的吃相。鰟鮍嘴很小,整體看有些像縮小了的鯿魚,所以提竿不要太用力,只要手腕一抖就可上魚。鰟鮍是一群一群的,釣了一陣之後會突然沒了魚。不要急,一定是起魚時,驚走了魚群。這時就要續窩,續窩時,量不要太大,一小把酒米就行。等上魚時間縮短說明魚又聚集起來了,再撒下一小撮,鰟鮍會聞香聚攏來。
鰱鱅:需要強調的是鰱鱅是兩種魚,即鰱魚和鱅魚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白鰱和花鰱。這兩個均屬於四大家魚,因為食性很相近所以並在一起講。這倆貨酸臭腥香都愛吃,釣起來並不難主要是得靠霧化將它引誘至窩點如果你想測試你的魚竿是否抗拉,去釣釣鰱鱅就知道了!
很多釣友喜歡垂釣黃顙魚,這種魚又被稱為黃刺骨,黃噶,都知道這種魚兒有刺有毒,在很多水庫湖泊或者河流中都能看到黃顙魚,而這些野生黃桑個頭都比較小,但是吃鉤的力度一點都不小,很容易吃死鉤,吃的很深,垂釣的時候要多準備幾幅釣鉤。且這種魚兒背部的刺很鋒利,很堅硬,曾經被刺穿過膠底的運動鞋,所以釣友在抓取這種魚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魚刺劃傷,如果沒什麼準備的話可以抓著魚兒頭頂的刺再收魚,只是不太方便,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準備抹布裹著魚兒取魚,也可以用鉗子把魚刺給剪斷,免得被刺傷或者在魚護中刺到別的魚兒。
羅非是雜食性魚類,也會吃水生植物和水底的零碎,但面對餌料時還是更加偏愛腥味的,對素餌就不怎麼歡迎,記住這一點,對野釣很重要。大部分時候,羅非魚的吃口都很輕,只有在夏季大魚之後吃口才會重一點,特別是在有風的雨天,魚類會趁著渾水又到淺水區,這時候也是釣羅非的好時機。
家鄉叫它饞嘴,只因為沒有什麼是它不吃的,釣魚的時候遇上這種魚,不等魚鉤沉底,餌料早就沒有了,遇上它,基本也就不用考慮釣其他魚了,所以,釣魚人特別的討厭它,不過,這魚味道還是不錯的,用油一炸,炸到酥脆,用來下酒那真是一絕啊!不知道你們那裡這魚叫什麼?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