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黔牧源種養殖合作社:蛋雞+生豬帶動群眾就業 增收致富

2020-12-21 騰訊網

六枝特區黔牧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蛋雞和生豬養殖,帶動301戶群眾增收致富,每年分紅超過50萬元。

走進黔牧源的蛋雞養殖基地,標準化廠房整齊有序。室內自動餵料機、清糞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一隻只精力旺盛的蛋雞正享受著「美食」。

隨著機械運轉,一枚枚新鮮的雞蛋在傳送機的運輸下,到達分揀終端,工人們正忙分揀裝箱,打包出售。

一枚小小的雞蛋不僅維繫著一個家庭的基本開支,還帶動著整個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養雞場總存欄30600羽,其中,生態土雞10000羽,自動化蛋雞20600羽。

村民何忠祥在蛋雞養殖基地已經工作了4年,以前,因為身體以及年齡的原因,他只能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合作社成立後,他將家裡的土地入股合作社,自己在基地務工,不僅每個月有不錯的收入,年底還有分紅和獎金,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發展蛋雞養殖,以良種雜交豬和香豬為主的生豬養殖也是合作社的重點發展產業之一。

進入生產區,技術員正在巡欄檢查豬群,查看豬崽健康狀況、餵食飼料;在母豬產房內,剛出生的小豬活蹦亂跳,非常可愛。

目前,養豬場分為2個養殖小區,總存欄生豬1283頭。其中,能繁母豬152頭,每年可提供生態肉豬3000頭以上。

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去年基地的土雞蛋和生豬銷售總收入約在六百萬元左右。下一步,基地將進一步把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村民發展致富。

融媒體中心記者:羅義揚

編輯:代豔 羅開國

執行監製:韓江峰

總監製:吳國琴 盧泉

END

相關焦點

  • 思南縣林家寨村:蛋雞養殖開啟致富之門
    思南縣林家寨村:蛋雞養殖開啟致富之門 發布時間:2019-12-29 13:37:04      來源:銅仁日報   思南縣張家寨鎮林家寨村位於張家寨鎮南部
  • 抓住「雞」遇 逐夢小康——織金縣牛場鎮發展蛋雞養殖帶富群眾
    「現在,全鎮的蛋雞養殖戶都採用我的養殖技術。我們合作社將收來的中草藥曬乾製成粉末。群眾可以在我們這裡買去喂,也可以自己上山挖。」黃啟發說,全鎮的蛋雞養殖場都是開放的,不用消毒,人可以隨意進出。「養雞十一年,從未出現過雞生病大量死亡的現象。」黃啟發把自信寫成對聯貼在門上:憑實幹養雞致富,靠技術產蛋發家。
  • 「雞媽媽」梁謀素: 養殖蛋雞,帶富一方
    內江市梁氏養雞專業合作社法人梁謀素,從1999年以來,不僅自己靠養雞發家致富,還帶動和扶持本村及鄰鎮近百戶農民一起增收,實現從富一家到帶一方。近日,記者走進位於市中區白馬鎮龍洞村的內江市梁氏養雞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忙碌著撿蛋、裝箱、搬運雞蛋上車,梁謀素正在核對雞蛋數量,做著相應記錄。她告訴記者,合作社每天生產的3.3噸雞蛋都能在當天銷售一空,每天都非常忙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合作社+公司,「託」出養殖新模式
    連日來,鐵門關市鑫牧苑養殖專業合作社門口一片熱鬧景象,前來購買生豬的貨車排起了長龍,一頭頭經過嚴格檢疫、審核的生豬被運往全國各地。 鐵門關市鑫牧苑養殖專業合作社是30團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佔地面積200畝,2019年10月開工建設。今年8月,第一批現代化養殖圈舍正式投入使用,已育肥出欄生豬1萬頭,被運往山西、四川等地,收益可達1100餘萬元。
  • 紫雲松山街道新民村:生態蛋雞住進山間別墅 農戶增收致富有門路
    通過林下蛋雞產業,帶動貧困戶基地務工每月每人收入2000元-2600元。」李武偉告訴記者,助力脫貧攻堅是人大代表的職責和使命,唯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特色的農業產業,才能帶動農戶創業、就業,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脫貧致富。
  • 安徽懷遠:發展林下經濟種植赤松茸 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德龍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陳集鄉梨元村100林地,種植了經濟作物赤松茸等高效農業,實現林下經濟,帶動更多的鄰裡鄉親一同增收致富。
  • 致富之路越走越順暢 ——六師、五家渠市促進職工多元增收紀略
    如今,在青湖經濟開發區一○一團,像王冬梅這樣利用冬春設施農業、轉移就業務工等方式增收的職工有近2000人,冬春人均淨增收2000餘元。   近年,六師、五家渠市採取多種措施促進職工多元增收,預計去冬今春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7%,參與多元增收的職工人數佔團場職工總數的90%,中低收入家庭實現全覆蓋,職工群眾的致富之路越走越順暢。
  • 貞豐挽瀾:因地制宜發展蘆筍種植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我流轉了差不多一畝田給合作社,每年都有流轉費,現在在這邊幹活一天也有80元,一個月差不多兩三千塊錢,也還可以。」9月23日,在貞豐縣挽瀾鎮蘆筍種植基地內,挽瀾鎮擁躍村村民韋仕蓮正和十幾名工人進行除草等田間管理,經過一年的精心管護,基地內的蘆筍長勢喜人。
  • 察布查爾縣:紅花種植合作社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察布查爾縣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將紅花產業作為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實施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通過產業良種全覆蓋、紅花冬播、錯時播種等紅花精耕細作技術推廣,大力開展紅花新品種繁育、引進和示範推廣,發展紅花訂單產業,整合統一察布查爾紅花品牌等措施,促進紅花產業發展。
  • 裡仁鎮老鷹村:發展生豬養殖 壯大集體經濟
    秀山網訊 為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工作,裡仁鎮老鷹村從村情實際出發,積極發展生豬養殖,建立長效扶貧機制,依託產業發展持續帶動群眾增收。11月30日,記者在裡仁鎮老鷹村生豬養殖場建設項目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分布在各個作業面上緊張地施工。
  • 長順縣:念好「山」字經 走上致富路
    村支書李敏感慨地說,格道村現在已成為全縣最大的綠殼蛋雞專業養殖村,形成養殖、加工、銷售一體的產業鏈,村民增收致富有了支柱產業。 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緊扣山地農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長順打出調整產業結構、培樹特色品牌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組合拳」,推動山地農業提質增效,形成「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
  • 挽瀾鎮:發展蘆筍種植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挽瀾鎮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依託當地良好的地理氣候資源,引進貴州金帝投資發展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規劃種植蘆筍680畝,在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蘆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市場前景好,同時蘆筍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工時長、用工量大,可有效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去年以來,社區居民羅由修就一直在基地務工,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創收。「我在這裡上班有一年了,一天可以得80元錢,我們在這裡上班也像在外面打工一樣,天天有工作做。」
  • 我的「十四五」願景|吳楠:實現智能養殖,帶動社員增收
    目前,合作社有社員105人,輻射帶動周邊180戶農戶養殖增收,直接解決周邊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14人,可實現年人均務工收入2萬元。」近日,永寧縣裕祥源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楠一邊查看羊舍羊只吃料,一邊告訴記者。裕祥源農業專業合作社是永寧縣供銷社領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2015年成立以來,不斷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肉羊養殖及牛羊肉銷售業務。
  • 拉長鏈條做大規模 高端產品搶灘市場 丨「跑山豬」品牌助推六枝...
    六枝特區依託「涼山跑山豬」品牌,以「基地+黨支部+養殖小區(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做大產業規模、搶佔東部高端市場的基礎上,加緊規劃建設豬樂極文化體驗中心,讓市民能夠體驗土豬雜技、生態放牧、土豬科普等土豬文化,拉長生豬產業鏈條,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 熱貢藝術產業帶動藏族群眾致富增收
    新華社照片,同仁(青海),2016年3月17日熱貢藝術產業帶動藏族群眾致富增收3月17日,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吾屯村,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曲智(右二)為學生娘毛卡教授繪畫技巧。近年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大力發展熱貢藝術產業,為當地超過2萬名藏族群眾及相關從業人員開啟了致富路。目前,熱貢藝術產業年產值達2.5億元。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 新疆拜城油雞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央廣網拜城4月4日消息(記者蔣雪嬌 拜城臺記者崔玉永 高英)新疆拜城縣把培育富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促進偏遠農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拜城油雞」是當地群眾最喜歡飼養的家禽品種,具有肉質細嫩,香味濃鬱等特點,是新疆著名的禽類「三寶」之一。2018年,新疆凱領阿爾格敏礦業有限公司在黑英山鄉成立了新疆諾奇拜城油雞發展有限公司,每年可培育脫溫雞(育雛30日齡)100萬羽,其中,一半左右的油雞苗免費給周邊的農、牧民群眾提供,待油雞長大出欄後統一上門收購,集中加工。
  • 四川涼山昭覺特口甲谷村:生豬養殖分紅 帶來脫貧新希望
    7月8日,在海拔2737米高的昭覺縣特口甲谷鄉特口甲谷村居委會,舉行的第二次特甲養殖專業合作社生豬養殖收益分紅大會上,看到的一幕幕感人的場景。 豬苗「住」進現代化豬場 村民生豬養殖分紅 「終於見到小豬仔了!」昭覺縣特口甲谷鄉特口甲谷村彝族青年漢呷裡博興奮不已。
  • 七彩黔南·青|長順綠殼蛋雞開啟致富新路子
    麻響村根據自己條件,因地制宜,與鼓揚鎮聯富綠殼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協調,達成合作,讓這個極度貧困的村子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同樣,在長順縣廣順鎮鎮的麻響村石板村,也掀起了一股綠殼蛋雞養殖熱。42歲的王利和是廣順鎮石板村人,一直在外務工,聽說天農公司大力發展綠殼蛋雞養殖,就毅然辭去工作,回家發展綠殼蛋雞養殖,如今第一批綠殼蛋雞已經出欄,王利和賺了3萬多元。「我養了1萬隻雞,三個月就可以出欄了,賣一次能掙3萬塊錢,一年能賣四次雞呢。」王利和笑呵呵地說。
  • 林甸縣:創新產融結合扶貧模式 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在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中群眾認可度達到99.68%,位居全省一檔。產業發展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林甸縣用足用好金融扶持政策,積極創新產融結合扶貧模式,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廣大貧困戶增收脫貧。
  • 「克度「兩業」系列報導」平塘克度鎮:養殖業促就業穩增收
    平塘縣克度鎮始終把做好"產業+就業"的"兩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堅決做好"務工"和"用工"兩篇文章,利用山地環境優勢,大力發展豬、牛、梅花鹿等養殖產業,讓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致富,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升脫貧質量。新壩村簸箕田組通過"村黨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成立富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養豬產業,群眾增收成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