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瓜果飄香,碩果纍纍,空氣中都瀰漫著豐收的喜悅。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跟隨飼養員柏華明走進長順縣代化鎮麻響村玉石關林下蛋雞養殖農場,看見漫山遍野的綠殼蛋雞,或在「戲羽嬉戲」、或在「追逐打鬧」,飼養人員在清理雞舍和收集雞蛋。在行走的路途中,他突然停了下來。 「你看這裡有雞蛋。」柏華明小聲說。
只見他慢慢的蹲下身子,一隻腿彎膝跪在草地上,雙手輕輕的扒開旁邊的草叢,小心翼翼地捧起幾枚雞蛋,大小個頭差不多,與普通雞蛋不同的是,這個這些雞蛋的蛋殼呈青綠色。「別看它是青色的,這可是我們村民掙錢致富的法寶。」柏華明自豪地說,一天能撿到兩三百枚雞蛋,現在只有500多隻母雞,撿300多個綠殼雞蛋。在柏華明眼中這個「青」就是豐收的色彩。麻響村是長順縣2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喀斯特地貌凸顯,土地貧瘠,發展受限。一直以來,村民都在為發展而苦惱。2018年,麻響村迎來了發展機遇。麻響村根據自己條件,因地制宜,與鼓揚鎮聯富綠殼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協調,達成合作,讓這個極度貧困的村子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同樣,在長順縣廣順鎮鎮的麻響村石板村,也掀起了一股綠殼蛋雞養殖熱。42歲的王利和是廣順鎮石板村人,一直在外務工,聽說天農公司大力發展綠殼蛋雞養殖,就毅然辭去工作,回家發展綠殼蛋雞養殖,如今第一批綠殼蛋雞已經出欄,王利和賺了3萬多元。「我養了1萬隻雞,三個月就可以出欄了,賣一次能掙3萬塊錢,一年能賣四次雞呢。」王利和笑呵呵地說。 「我們公司是樹,老百姓是藤,公司同老百姓共同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主動參與進來。」長順天農綠殼蛋雞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可夫說,由公司提供雞苗、飼料、技術、還有藥物,雞養大之後由我們公司回收,老百姓養殖的利潤能達到3塊5到4塊錢的利潤,年收入可以達到10萬塊錢。
像這樣在長順各養殖基地發展綠殼蛋雞的貧困戶並不少。據馮可夫介紹,公司目前通過「公司+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建立了「入股分紅、自主創業、務工就業、以養代訓」4種類型,提升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天農公司自2016年2月份項目啟動以來,通過務工就業解決當地120人就業;通過自主創業型帶動當地80戶貧困戶養殖,年給予養殖戶利潤達到7-8萬元;通過以養代訓型年可帶動300-400人脫貧;通過入股分紅型帶動長順縣當地847戶貧困戶脫貧,同時交通運輸帶動10餘戶,原料種植面積達到2萬多畝,解決當地2000餘戶玉米、大豆種植戶銷售問題。解決當地3500餘戶脫貧問題。截止目前,長順縣綠殼蛋雞存欄5萬羽以上養殖企業3家,存欄1萬羽至5萬羽養殖基地5個養殖合作社7個,農村零星養殖戶1.32萬戶,全縣存欄297.6萬羽,日產綠殼蛋雞23萬枚,帶動貧困農戶4045戶12600人。是長順縣在推進脫貧攻堅中「可操作性最強、造血性能最佳、生產周期最短、脫貧效果最好」的支柱產業,已成為推動長順縣經濟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發揚 梁曉琳
見習記者 沈長志
編輯 楊韜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