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菲)
走進臨澤縣沙河鎮東寨村梁心軍的自家院落裡,一隻只羽毛黑亮的綠殼蛋雞悠然自得,三五成群,有的在木架上曬太陽,有的在樹下追逐嬉戲,有的窩在雞棚喝水吃食。「我們的這種雞別看它長得不好看,但雞肉營養價值很高,雞蛋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梁心軍一邊說著一邊忙著為新進的雞苗添水添料。
梁心軍自2011年開始養殖野雞、珍珠雞和蘆花雞等多品種,但因銷路少,養殖規模也小,收益一直一般。2015年一次機緣巧合,他在蘭州發現了綠殼蛋,覺得很新奇,便自己上網查詢,後經過多方考察和反覆論證,加之自己也有養雞經驗,梁心軍最終將目光鎖定在江西特有的烏雞品種——綠殼蛋雞身上。兩相比較,綠殼蛋雞的產蛋量比珍珠雞略高,適應力強,不易染病,更重要的是,綠殼雞蛋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有機鈣含量是普通雞6倍,膽固醇含量極低,是普通雞蛋三分之一,而且綠殼蛋雞含有大量有極高滋補保健價值的黑色素,肉質烏黑結實、味香鮮美、口感極好,雞肉中的各種胺基酸明顯高於以前養殖的珍珠雞,這樣一來在銷售綠殼蛋的同時也可將不再下蛋的雞進行售賣,增加一份收入。「我在蘭州發現綠殼蛋後就去了解情況,發現它因為營養價值特別高,所以銷售價格也很高,回來之後我們這邊也沒有人養,我想著銷路應該也不錯,就從廣東進了一批雞苗進行試養、孵化,確實雞蛋的價格賣得也好。」梁心軍樂呵呵地說。
為了照看好雞群,只要有空梁心軍就常在雞棚裡跑,一日三餐,準點給雞加水、餵食,給雞舍「打掃衛生」。除了照看蛋雞的「日常起居」,他還認真觀察和分析雞的長勢、產蛋情況,作為今後養殖的參考數據。但和大多數創業者的經歷一樣,養雞初期梁心軍也遇到了困難,2015年因雞苗消毒不過關和天氣原因,雞苗的成活率很低,2000多羽雞苗最後只剩了400多羽,一下子就損失了兩三萬元。在困難面前,堅持還是放棄,對他來說成了一個大問題。和當初倔強辭去特級廚師的工作一樣,梁心軍選擇了堅持,他利用空閒時間一邊查資料、找問題、做實驗,一邊通過網絡聯繫專業老師進行遠程指導,終於挺過創業初期最艱辛最難熬的適應期。為了保證雞和蛋的質量,他還堅持以五穀雜糧、蟲草為雞食料,絕不摻雜任何催蛋素、骨粉等添加劑,所有蛋雞吃的都是天然食物,呼吸乾淨新鮮空氣,產出的雞蛋品質自然會好。如今雞苗的成活率最高達到了90%以上,年收入也達到了六萬元左右。
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解決了養殖問題,綠殼蛋的營養價值也很高,但因本地品種稀少,大家對此知之甚少,只能依託熟人介紹銷售,很難進行大規模和多方位銷售。有一次梁心軍在朋友圈裡發了綠殼蛋雞在庭院裡散步的小視頻和介紹綠殼蛋營養價值的文章,圖文並茂地展示了自家產品,令他沒想到的是信息通過朋友圈擴散後,他家的綠殼雞蛋一下火了起來。「因為現在養這種雞的人少,綠殼蛋的營養價值又高,經過自己的微信營銷和朋友的推薦,雖然一斤賣到10塊錢,但還是有不少人打電話過來訂購,還有直接到我家裡來現場買的呢。」嘗到甜頭的梁心軍開始從銷售方式上動腦筋,每天除了打理雞舍外,梁心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這些雞的「瑣事」通過微信直播,在朋友圈裡曬「土」味,開始了自己的電商營銷模式,許多市民慕名開車前往購買,不少人嘗鮮之後也成了他的固定顧客,常常打電話來訂雞和蛋。
如今綠殼蛋不僅能在本地銷售,他還憑藉誠信為本的良好信譽在網絡平臺及過境客商中建立了永久產銷供求合作關係,通過微信朋友圈、QQ、火山小視頻等方式也能順利將自家的綠殼蛋遠銷新疆、河北等地,年銷售綠殼蛋雞1000多羽,綠殼雞蛋2000斤左右。隨著東寨村今年依託網際網路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產業建成了東寨村電子商務服務點後,梁心軍也有意想擴大養殖規模:「我自己養規模小,銷路少,就想依託村裡的電商平臺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準備多進一些雞苗分發給周邊有意願養殖的農戶,等收集了雞蛋我再通過微信、淘寶、抖音和快手等這些電商平臺集中進行銷售,也能帶動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