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拜佔庭滅亡的意義被無限擴大

2020-12-20 心向青史

公元1453年,在西方歷史上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年份。

這一年,英國駐波爾多的軍隊投降,法國收復除加萊以外的所有領土,標誌著英法百年戰爭正式結束。

這一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國拜佔庭正式滅亡。

這一年,由於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滅亡,被歐洲人視為中世紀的結束。

其中,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影響力更為深遠。

許多文章認為,拜佔庭的滅亡使帝國的學者們逃往西歐,促成了文藝復興;奧斯曼帝國終結了千年拜佔庭,阻斷了東西方的交通和商路,促使西歐開闢了新航路。

然而,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影響力雖然巨大,但這兩點卻並非事實。

1、文藝復興從公元14世紀便已經開始

一般認為,文藝復興源於13世紀晚期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中最為著名的詩人是但丁,他生於1265年,在1321年去世,這一時期我國處於南宋末和元朝時期。

但丁

奧斯曼帝國由奧斯曼一世於公元1299年建立,這一年但丁34歲,此時的奧斯曼帝國不過是小亞細亞上的一個小國,遠不能對歐洲產生威脅。

從奧斯曼帝國的建立到攻佔君士坦丁堡,尚有154年的時間,所以文藝復興的起源無論如何也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無關。

一般認為,文藝復興起源的原因有二:

其一,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後,由於伊斯蘭世界對東歐的不斷入侵,東羅馬(拜佔廷)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史哲各類書籍逃往西歐,從而促進了西歐的文化大發展。

其二,十字軍東徵對拜佔庭帝國的劫掠,使西歐人驚嘆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於是這些文化開始在西歐四處傳播。

但從時間點上來說,我更相信是十字軍對拜佔庭帝國的劫掠,擴大了西歐人的眼界,促進了西歐文明的發展。

不過,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更多的拜佔庭學者逃往西歐倒確實是事實。所以,我們可以說拜佔庭帝國的滅亡確實促進了西歐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2、新航路的開闢源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再徵服運動」

「再徵服運動」,又稱收復失地運動,指的是西班牙人為了反對阿拉伯帝國的佔領,進行的長達八百年的收復失地的戰爭,從公元718年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公元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最終將穆斯林全部驅逐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對於西歐其它國家來說,「十字軍東徵」和對伊斯蘭世界的戰爭其實很遙遠,但對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來說,穆斯林一直就在眼皮底下。西班牙和葡萄牙反抗穆斯林統治的戰爭也曾是「十字軍」聖戰的一部分,只不過當對十字軍對中東的戰爭結束之後,西班牙反抗穆斯林的戰爭卻從未動搖。

為了打擊穆斯林,也為了掠奪財富,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大西洋上的擴張從公元14世紀便已開始,而有組織、有步驟的開始航海事業則源於葡萄牙親王——「航海家」亨利王子,他生於公元1394年,在1460年去世,他建立了一所航海學校,用於培養航海人才。

公元1414-1425年,葡萄牙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馬德拉群島,馬德拉群島被譽為「大西洋明珠」。

公元1415年,葡萄牙徵服非洲的摩洛哥。

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與奧斯曼帝國對君士坦丁堡的佔領無關,因為這一事件還要再過40年才會發生,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事業卻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後一直在按照自身的速度發展,與君士坦丁堡陷落與否沒有直接關係。

3、拜佔庭帝國早已不是歐洲之盾了

公元1204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時,十字軍打不過穆斯林,卻攻佔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從這一刻開始,拜佔庭帝國其實已經滅亡了。

公元1261年,拜佔庭的帕列奧列格王朝重新入主君士坦丁堡,但其疆域僅剩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區,小的可憐,根本已經不能稱為「帝國」了,拜佔庭帝國的完全滅亡其實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拜佔庭帝國的苟延殘喘要感謝帖木兒帝國的崛起。

公元1402年,跛子帖木兒在安卡拉大敗奧斯曼帝國,奧斯曼蘇丹「閃電」巴耶塞特一世被帖木兒生擒,此戰使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同時為拜佔庭帝國續命半個世紀。

4、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之時尚未地跨亞歐非三洲

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在伊斯蘭世界中,埃及尚有馬穆魯克王朝,波斯在帖木兒帝國滅亡之後最終由薩菲王朝統一,奧斯曼遠沒有阻斷東西方交通的能力。

公元1517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賽利姆一世在開羅大敗馬穆魯克王朝大軍,馬穆魯克王朝滅亡。至此,奧斯曼帝國將北非納入版圖,成為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從此將東西方分割開來。

但此時的西歐已經在公元1492年發現了美洲,所以,奧斯曼帝國是否阻斷東西方交通與西歐的地理大發現沒有直接聯繫。

綜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從此羅馬帝國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風煙之中。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奧斯曼帝國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版圖,俄羅斯帝國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宗教和文化,並號稱「第三羅馬」,此後東歐的歷史開始在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展開,這便是持續240多年的「俄土戰爭」。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有其歷史意義,但我們不能將其前後綿延多年的歷史事件都歸結於此事,這並非史實,也沒有必要。

相關焦點

  • 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與拜佔庭「流竄」皇帝
    1204年的拜佔庭確實很亂,畢竟要走入實質性的滅亡了,無論「內憂」還是「外患」都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狀態,而且內外因素是交織存在的。為避免讀者看起來時局雜亂不堪,讀後不容易記住,我們還是以最精煉的表述,來概括一下當時的亂局。
  • 史上堅城拜佔庭的陷落:從此世間再無君士坦丁堡,只剩伊斯坦堡
    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它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拜佔廷帝國正式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將首都遷到這裡,改名為伊斯坦堡。從此,世上再無君士坦丁堡,只有伊斯坦堡。
  • 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在世界歷史上,公元145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29日,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陷,拜佔庭帝國宣告滅亡,而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則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1、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前世(希臘階段)拜佔庭,是君士坦丁堡最初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也是東羅馬帝國為何被稱為「拜佔庭帝國」的原因所在。而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君士坦丁堡同時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
  • 奧斯曼帝國解體,巴爾幹古國都復國,為何與明朝同期帝國沒復國?
    奧斯曼帝國解體後,一些東歐南歐地區統治的國家獨立了,還有中東、非洲地區國家也紛紛脫離奧斯曼帝國宣布獨立。但曾經與明朝同時期的歐洲帝國,在明朝被期被滅亡的拜佔庭帝國卻沒有復國,拜佔庭一度曾引領歐洲,為什麼沒有復國呢?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1、拜佔庭帝國的中衰從公元395年算起,至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東羅馬帝國共有12個王朝,93位皇帝。希臘火君士坦丁堡的這次成功解圍,對於歐洲人來說,堪稱最有意義的一場戰役,它拯救了拜佔庭,也拯救了整個歐洲,要知道當時的阿拉伯人已經佔領西班牙,正在從東西兩面圍攻歐洲。
  • 改變西方文明的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陷落
    而這意味著,「在某些方面」土耳其將變得越來越激進……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土耳其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見證了拜佔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衰。對於羅馬帝國的滅亡,世界上有兩種看法。比較極端的看法是認為,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早已滅亡,以西羅馬帝國羅慕路斯二世,被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克逼迫退位為時間節點。另一種普遍的看法是認為,公元1453年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才是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時間。我們的課本上也告訴我們,1453年是羅馬帝國的滅亡時間。
  • 奧斯曼帝國滅亡後,總共分裂了多少國家?竟多達40多個
    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拜佔庭,稱霸歐亞非,可是在一戰之後,迅速分崩離析。拜佔庭的衰落與奧斯曼的擴張奧斯曼帝國早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就已經長期滯止發展,再加上歐洲國家的強勢崛起,奧斯曼逐漸走向衰落。
  •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從此,這座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帝國隕落的那天。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而我國能超過300年的都不多?
    東羅馬帝國又叫做拜佔庭帝國,首都是君士坦丁堡,成立於公元330年到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存在了1100多年,實行的是君主制國家,是西方世界一個歷史悠久的帝國。拜佔庭帝國的稱呼其實並不是當時國民所認可的,是因為17世紀的史學家為了方便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出的一種稱呼,因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在拜佔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關於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的問題,一直飽受很多人的解讀,但是我看歷史材料,西方人解釋的少,但是我們東方人卻一直樂此不疲。
  • 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死社稷的末代君主
    他接手這個國家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近乎滅亡,土耳其人氣勢正旺,而拜佔庭這個真正的千年國家已經只剩一座孤城。但是他沒有自怨自哀,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想恢復帝國在希臘的統治但是最終失敗。他的後半生加固城防組織防守尋找外援,拼盡全力也要守衛羅馬的最後榮光:君士坦丁堡。
  • 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如何成為伊斯坦堡的
    君士坦丁堡早在公元前時代就曾是拜佔庭帝國的古都,儘管當時被稱為拜佔庭。拜薩斯(Megarian)拜薩斯(Byzas)在公元前700年給該地區起了名字。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宣布拜佔庭為「新羅馬」,也被稱作東羅馬。該定居點轉變為君士坦丁堡的主要中心,以新的羅馬徵服者命名。古代拜佔庭在羅馬統治下興盛了1000多年,即使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瓦解了。 威尼斯通過一個基督徒徵服過這座城市,統治時間從公元1204年至1260年,之後又被東羅馬奪了回去,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徵服為止。
  • 拜佔庭帝國為何能延續千年?
    所以,在4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一位皇帝,就把首都遷到了東邊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後來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拜佔庭帝國。拜佔庭能支撐1000多年,和東正教會的強大密不可分。你可能聽說過「東正教」這個詞,知道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其實,這個叫法是在拜佔庭教會和西方教會決裂之後才出現的。當時兩邊都強調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統。
  • 拜佔庭帝國最後一個朝代,國祚將近兩百年,最後亡於奧斯曼帝國
    因為東羅馬帝國的國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佔庭」,因此後世通常稱呼「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帝國的國祚長達一千餘年,但並非從頭到尾都一個朝代統治,總共有十二個朝代統治過拜佔庭帝國,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拜佔庭帝國最後一個朝代,史稱「巴列奧略王朝」。公元1453年,巴列奧略王朝亡於奧斯曼帝國,換言之,拜佔庭帝國亡於奧斯曼帝國。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是東羅馬帝國的末日,也象徵中世紀的結束
    東羅馬也被稱為拜佔庭。中世紀時拜佔庭帝國也曾經輝煌一時,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東西方的商人到這裡來交易,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這裡不僅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且還收集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珍品。許多學者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逃到了拜佔庭帝國,因此這裡也延續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
  • 曾經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結局比大清朝還慘
    年輕有為的奧斯曼目光敏銳,先後與蘇菲教團和加齊社團結盟,並招募軍隊,加強訓練,多次率軍擊敗拜佔庭帝國僱傭軍,政治和軍事地位與日俱增。1299年,部落所屬的羅姆蘇丹國王室日漸衰微,境內眾多部落紛紛獨立,奧斯曼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大好機會,迅速宣布獨立,創建了舉世聞名的奧斯曼帝國。
  •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彩色照片集1890-1900
    圖為君士坦丁堡在拜佔庭期間的恢復,著名的金角灣在右邊,馬爾馬拉海在左邊,博斯普魯斯海峽在他們之間13世紀以後,隨著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之後拜佔庭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的榮光逐漸衰落,奧斯曼帝國在14世紀後迅速崛起,羅馬帝國千年都城的命運岌岌可危。君士坦丁堡在圍攻持續了8周後終於淪陷,東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Xi在攻城後戰死。
  • 千年帝國拜佔庭-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戰,希臘火,徵服西班牙
    西西里,羅德島,塔爾蘇斯相繼淪陷;公元668年,帝國西西里行省的重要城市錫拉庫薩遭到阿拉伯軍隊的洗劫,第二年,一支阿拉伯軍隊在北非徹底擊潰拜佔庭軍隊,整個行省落入敵軍之手。同年,聖保羅的誕生地-塔爾蘇斯也落入穆斯林之手,似乎上帝已經拋棄了拜佔庭。一戰君士坦丁堡,「希臘火」大敗阿拉伯艦隊;三支阿拉伯艦隊匯聚到君士坦丁堡港口,在這個最危急的時候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一位名叫-卡利尼庫斯.赫利奧波利斯的敘利亞逃亡者拯救了君士坦丁堡。
  • 橫跨亞非歐的奧斯曼帝國為啥滅亡?
    其實,在幾百年前,中東這些國家都隸屬一個國度,那就是奧斯曼帝國。但是,這個橫跨亞非歐大陸、綿延600多年國祚的奧斯曼帝國,在1922年卻轟然倒塌。那麼,奧斯曼帝國為啥滅亡?在歐洲,奧斯曼帝國滅亡了「最後的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並且繼承了拜佔庭的廣闊領土和政治遺產;在亞洲,它再現阿拉伯帝國的輝煌,帶領伊斯蘭世界重振了團結和繁榮。奧斯曼帝國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 神殿爭奪戰:千年爭議再起 聖索菲亞的當代難題
    半圓頂上的馬賽克鑲嵌的聖母畫像、刻寫著阿拉伯書法的大圓鑲板,見證著千年以來西歐與近東之間的宗教衝撞與融和。巍然屹立於歐亞隙縫的「聖索菲亞「(Hagia Sophia),維持八十多年的平靜,到了今天似乎又起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