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八德與廉政建設

2020-12-18 大眾數字報

  □楊朝明

  儒學是修身之學,也是管理哲學。歷史一再證明,管理者是否清廉,直接關係到國運興衰。只有領導幹部帶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按照道德精神的要求,為政以德,廉潔奉公,才能上下同心,形成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特別強調修道立德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王岐山同志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的鬥爭》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人敢挑戰這八個字。」今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道德處在文化的核心層面,中華民族有幾千年博大深厚的道德文化。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正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具體凝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與精髓。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八德」也居於核心的地位,深深影響了每一位炎黃子孫,鋪染了歷代中國社會風俗的底色。在今天,八德對社會發展尤其黨風廉政建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首先,德體現信仰和價值觀,這是廉政建設的根本。
  什麼是「德」?《說文解字》說:「德,升也。」德有登高、攀登的意思。人有了德,就進步了,就與原來不一樣了。「德」有時與「得」相通,有的註解說「德者,得也」。從文字上講,人有德,就能升,就能得。我國傳統教育要「止於至善」,《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知道努力的方向,才能神定心靜、踏實安寧、思慮周全,才會有得。人有了德,就不迷茫,就能登,就能得。
  德,作為人們共同的生活準則及行為規範,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相適應,因此它要與作為價值體系的「道」相適應。大道無言無形,人們只有通過思維意識去認識它、理解它、感知它,德就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既然「德」是人們能看得到的心性,是通過感知之後進行的行為,所以,有德的人一定會順應道,按照自然、社會、人生的需要去做人做事。「德」包含著「道」,「道」與「德」可以合成一個詞「道德」,有德就是有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就是「道德」,孔子儒家最重視「修道」與「立德」。孔子說:「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這話說透了「道」與「德」的關係。只有遵道而行,德行才好。道屬於價值信仰,德則是行為規範。道與德相輔相成。信仰決定德行,德行體現信仰。有怎樣的信仰和追求,就有與之相應的為人處世方式,視聽言動體現著德行。
  就像五常與八德的關係,只有對於仁、義、禮、智、信的自覺尊奉,才有八德的具體表現。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就是要建立共同的信仰,要樹立人們的共同信仰,則需要廣大領導幹部良好德行的感召與引領。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只有領導幹部帶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按照道德精神的要求,為政以德,廉潔奉公,才能上下同心,形成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
  其次,儒學在成就人的德行,這是廉政建設的前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學的宗旨是通過教化使人心歸於正。孔子「施教」也是如此,「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孔子儒學教化人心,是為了使更多的人能遵道而行,弘道明德。格物致知在於正心誠意,這都是修身的功夫,修身就是成就人的德性。
  儒學是修身之學,也是管理哲學。儒學培養治國平天下的管理人才,培養有德有位的君子,這些人是社會的精英,是德的承載者,是道德代言人。魯國君臣向孔子問政,孔子說「政者,正也」,說「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孔子強調以為政者的正引導天下的正。孔子反覆申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帥以正,孰能不正」。這恐怕就是孔子所說「為政以德」的意義所在了。為政者心中有「正」,發自內心地自覺做到無私不邪,其所解決的豈止是廉政的問題?
  再次,八德之間有內在聯繫,都為廉政建設之所需。
  如何處理好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矛盾,怎樣在「人心」「道心」之間「允執厥中」,如何在「天理」「人慾」之間「好惡有節」,人們進行了不懈的探討,人們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思考「德」,出現了許多概念與歸類。《尚書》中說到了「九德」,那時,仁、義、聖、智、信、孝、慈等概念已被普遍使用,各種「德」都圍繞這些概念鋪陳闡發。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春秋時期的思想家繼續凝練提升,認識更加全面、系統、嚴謹。如管子提出了「四維」,《郭店楚簡》中有「六德」,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說等。
  到宋代,人們對儒學與社會改良的認識更為清晰。他們更加注重自身修養,注重向人心「內求」,同時也從社會結構出發,立足於「中國」文化立場,更注重個人、家庭對於國家和諧穩定的關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家國情懷。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並稱連用的越來越多,有的稱之為八德,有的還稱之為「八行」或「八端」,以之涵養良知良能,視其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
  八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既有一定的並列關係,也可視為相互遞進的兩個層面:孝、悌、忠、信為第一個層面,即正心誠意的內在修為;禮、義、廉、恥為第二個層面,是個人修為的外化。前者屬於做人做事的修身層面,後者則是為政治國不可或缺。在八德中,孝與悌、忠與信、禮與義、廉與恥,意義相鄰相近,也可組成幾組概念,同樣存在層層遞進的關係。每個人都要以八德精神要求自己,從孝悌之道出發,培養愛與敬的情感;以忠信之道言行,支配自己做人做事。按禮義的要求衡量是非曲直,用廉恥的節度約束自身行為。這樣,八德渾然一體,相互為用,使人能知是非,明榮辱,明理知止,好惡有節,循禮而動。
  最後,廉德專講廉潔與廉明,是為廉政建設之首重。
  國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貪廉。「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在八德中,廉德要求官員廉明廉潔,與廉政建設直接相關。
  歷史一再證明,管理者是否清廉,直接關係到國運興衰。中國早期的管理智慧中,就格外強調廉德。周代鑑別官員,就曾列出了「觀誠」「考言」「視聲」「觀色」「觀隱」「揆德」等「六徵」,明確提出「廉」的概念。在「觀誠」中提出「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省其交友,觀其任廉」;在「揆德」中又將「直方而不毀,廉潔而不戾,強立而無私」作為用人的一項重要標準。
  觀察古代「廉」的概念,可以發現,「廉」絕不僅是狹義上的「廉潔」或「不貪」。那時「廉」字意義寬泛,該字本指廳堂的側邊,邊或角亦稱為廉,既有廉潔、廉明、廉正之義,也可引申為察考、訪查。對相關的材料,不可拘泥狹隘地進行理解。如《周禮·天官冢宰》中說:「以聽官府之大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潔、六曰廉辨。」這是全面考察官吏或政府的六條原則,以此來裁判其政績好壞。「六廉」是對官吏或政府的全面考察,自然包括其是否有原則、有立場、有界限、敢作為,還包含敬德保民、勤政愛民、克己奉公等,這裡的「六廉」完全可以視為中國廉政思想成熟的標誌。
  孔子以前,管子已經提出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並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孔子儒家把為政君子的「廉」放到了突出位置,他說:「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那時特別注重士君子的廉恥教育,從心靈的層面防微杜漸。孔子說「古之矜也廉」,說儒者應該「慎靜尚寬,砥礪廉隅」,說的都是要品格方正。孔子尤其主張士君子「謀道不謀食」,要有宏大的理想信念,有崇高的目標追求,而不宜斤斤計較於生活的小節,不應「恥惡衣惡食」。孔子特別強調「欲而不貪」,這樣,正確的「欲」就顯得更為重要,孔子說得好:「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人立志做有仁德的人,怎麼會「貪」呢?有了正確的做人標準,也就不難做到廉了。
  不難察見,廉德的內涵其實很豐富。為政以德,廉為德本,當前,我們倡導廉德,就是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立廉德,謀廉政,興廉風,努力實現新的作為。如果是這樣,就能使廣大黨政幹部做到「清」「儉」「勤」,清則高潔不苟取,儉則素樸不奢靡,勤則盡責不怠政。如此,就會風清氣正。
(作者系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首部中華傳統「八德」叢書出版 構築「不想腐」的精神堤壩
    大眾網濟寧4月7日訊  今天,《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座談會在曲阜召開。日前,《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央紀委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叢書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現實事例,為營造「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和構建風清氣正的辦公室文化助力。
  • 首部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叢書出版發行
    日前,《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國方正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主要面向黨員幹部,併兼顧社會大眾。據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的專家教授介紹,目前市場上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籍浩如煙海,但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單獨成書形成系列、闡發其文化內涵的通俗讀物難覓蹤跡,這部叢書可謂圖書出版界的「補白之作」。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門為新書發布會發來賀信。
  • 中華傳統八德價值歷久彌新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楊朝明,《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主編,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儒聯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 說說傳統的「八德」
    在崇文重禮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傳統,《逸周書》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書》中也說到了「九德」。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一「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禮義廉恥」又被稱為「國之四維」,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八德之說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
  • 行「新八德新六藝」,育儒雅好少年 | 鶴壁市鶴山區中新小學傳統...
    該校立足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時代教育智慧,開展了「新八德、新六藝」特色教育,積極追尋幸福教育的本真,致力於將學校建設成教師幸福工作的樂園、學生幸福成長的沃土。八德本是中華傳統文化表彰的八種德行,中新小學賦予其時代的意義,設計出「尊長、友愛、善學、省身、立志、擔當、愛國、守法」新八德教育。
  • 評「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
    其中,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本價值的核心德目便是所謂「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們既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了「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亦是歷代中國人榮辱觀念之所系,「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如何講好「八德」的故事,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重放光彩,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正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 「八德」融入了古代思想精英關於德性問題的全部思考
    近日,《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通俗理論讀物。叢書主編、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新書發布會後,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  楊朝明說,本套叢書名為「詮解」,詮是詮釋、解是解讀。
  • 原標題: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賦予「八德」教育新...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傳統道德文化不了解,一些青少年存在誠信缺失、功利主義、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談到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現狀,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表示擔憂。張其成委員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基本行為準則,其中蘊含著立志、尊師、守法等行為規範,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要以「八德」中優秀文化精髓為基礎,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 做人當講「八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的重要源泉。」中華文明有一套完整的規則和秩序,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根基。「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弘揚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也都知道,習總書記在2013年11月26日參觀了曲阜之後有一個重要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也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所有的這些論述,都告訴我們,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復興。
  • 「四品八德」樹新人 春風化雨育芳華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主題,堅持抓基礎、抓重點、抓提升,創造性整合構建了「四品八德」教育體系,努力培養優良品質的中小學生,推動學校育人再上新臺階。「四品八德」內外皆修學校德育分層遞進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市教育局整合優化中小學德育目標和內容,印發了《溫州市中小學「四品八德」教育實施方案》,構建並全面實施「四品八德」教育,著力打造區域德育品牌。
  • 《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首發 歷時三年九易其稿
    《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書封。中國方正出版社供圖   日前,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在北京首發。知名學者李存山表示,傳承、弘揚和發展這「八德」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需要我們重視,也需要大家身體力行」。  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分為《孝德詮解》、《悌德詮解》、《忠德詮解》《信德詮解》、《禮德詮解》、《義德詮解》、《廉德詮解》、《恥德詮解》8冊,分別闡釋了德目的起源、涵義和本質。
  • 樹人先立德,「八德教育」播撒正能量
    石巖街道1500多名教師參加了由石巖教育辦組織的教師德育講堂,這是華夏八德教育促進會為帶動教師、學生、家長的道德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居民的文明水平做的又一件實事。早在幾天前, 華夏八德教育促進會還走進茂名市電白縣馬踏鎮祿嶽小學,捐贈了一批《八德教育》教科書和 《弟子規》讀本。會長許玉提等知名人士還捐款幫助祿嶽小學開展教育創強和實施八德教育。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2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禮義廉恥」四維基礎上,加上「孝悌忠信」,構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精神。《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八德精神是傳統德育內容的主要精髓,也是哺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土壤。王ㄑ岐山在一次講話中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文化營養。
  • 好家風融入骨髓 重孝慈永葆廉政
    好家風融入骨髓 重孝慈永葆廉政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吳小紅)為切實助推優良家風家訓的傳承與弘揚,創新廉潔文化活動方式。近日,成都高新區芳草街街道紀工委組織工作人員前往洛帶博客鎮四川客家家風館參觀學習。
  • 財金集團召開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
    原標題:財金集團召開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為深入貫徹落實高新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會議精神,2020年5月25日下午,財金集團組織召開了黨風廉政工作會議。會議由公司主要負責人李學田同志主持,集團全體幹部職工參加。
  • 清風拂面「廉花」香——吉林省遼源市建設特色廉政文化紀實
    一首首激濁揚清的廉政歌曲,沁人心扉;一幅幅幽默風趣的廉政漫畫,寓意深刻;一個個催人奮進的廉政故事,耐人尋味……近年來,遼源市不斷適應廉政文化建設形勢的需要,以發揮資源優勢為重點,從創新性、實效性、長效性入手,大力推進具有遼源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設,為反腐倡廉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文化支撐。
  • 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首都上演
    西安日報訊(記者孫歡)由中國方正出版社、陝西省紀委監委、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出品,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排演的新編秦腔廉政歷史劇《關西夫子》12月11日晚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以慷慨豪邁的秦聲秦韻唱響一曲廉政文化建設的黃鐘大呂,為首都各界觀眾獻上一場文化盛宴、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