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作為山東地區的傳統美食,在山東廣泛流傳根據地域不同又分為很多類別,但基本做發都是一樣的,傳統的煎餅是小麥經水充分泡開後,碾磨成糊狀,攤烙在鏊子上成圓形而成,小時候大多是玉米面製作,現多用細面和水調成麵糊製作。烙成餅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疊層,口感筋道,食後耐飢餓。逐漸在山東形成煎餅文化,各種煎餅在全國各地出現一波又一波。以前都是手工煎餅,隨著社會發展現在一般吃的都是機器製作的煎餅。不過味道還是手工煎餅好。
網上查了下有專家說煎餅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慾,促進面部神經運動,有益於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健康,延緩衰老,實為絕佳保健食品。現在想想老祖宗發明煎餅是或許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同時又利於保存,都沒有想到發明煎餅居然成了養生達人。
記得小時候,每當媽媽烙煎餅,我都會在鏊子旁邊,拿邊上的糊旮渣(音譯哈)吃,那應該是在缺零食的年代的最美味的零食。有時爸媽下地做活不回來,我都是和姐姐用筷子沾一點花生油(那時花生油也很缺,一般吃豆油)均勻的抹在煎餅上,然後在撒上一點鹽,用手捲起來,吃花生油的香加上煎餅的韌勁,好吃的不得了(現在條件好了,沒有試過的朋友可以試下,不過一定要用手工煎餅,機器煎餅可沒有那個味道)。有時也會去地裡挖一些野菜,切丁和雞蛋攪拌均勻倒在煎餅上包起來,在鏊子上烙熟在切成一塊一塊,想想現在很多小吃都是從煎餅上演化而來的。
到了上初中時,一般都住校,都會捎飯。每當周日媽媽都會烙煎餅讓我捎著,同時還會抄一些鹹菜疙瘩,小時候一般每家都會醃上一大缸鹹菜,能放很久,為的碰到不好的年頭沒得吃的情況下也能吃上些鹹菜(老一輩都喜歡存東西,因為他們都苦怕了,記得之前給姥娘買去吃的,拿出來給孩子吃,我一看都過期了,我和他們說讓他們不要留自個吃,但他們還是一直這樣,或許沒經歷過那段苦日子還是不理解)。那時候學校夥房還沒有現在這麼多樣,很少的菜,也基本清水燉,放學後來上幾個煎餅都是很滿足的。
到了高中大學時期,隨著家裡生活條件改善,也很少往學校捎煎餅了,媽媽每年也只會偶爾烙幾次,也不太吃了,一般開始吃饅頭大米了。有時爸媽去學校看我也會帶上一些煎餅,不過不在炒鹹菜了,而差不多都是炒肉末,拿到宿舍大家也都愛吃。記得去年一個大學同學還電話問我上學那會吃的牛煎餅肉末是怎麼做的,真是好吃,我都忘紀了,看來煎餅的美味已經徹底徵服了他。
很多時候煎餅卷蔥都是外省對山東人民的了解,其實這些年隨著山東人民吃苦耐勞,努力奮鬥,經濟上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條件都改善了,現在吃的種類也多了,不過還是很多人喜歡煎餅,現在的煎餅已經過了卷大蔥的年代(現在一些飯店都把煎餅卷大蔥做成了一道菜),現在卷小菜,卷肉,卷甜食等等,造就了煎餅萬物皆可卷。
煎餅發源山東,現在煎餅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文化的傳承,希望煎餅文化繼續更好的傳承下去。
煎餅由於各地的用料不一,在山東分地域很多類,有一些地區的煎餅成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大山煎餅、泰山煎餅等,就不一一列舉了,有特色卷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討論下什麼卷煎餅最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