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片+炸物+烤肉串+飯糰,日本便當裡裝著另一個世界。
文 | 穎寶
本文原載於《新周刊》APP,歡迎下載使用
每天總有那麼一個、兩個、三個……小時,肚子在咕咕叫。
比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正在惦記著午餐、下午茶、宵夜吃什麼好……
既然如此,更要放毒了——我準備了一份看著就流口水的日本便當小知識!
看完之後,可能你已經點了兩份外賣。
日本便當最早出現的時間,已無法考證,有人說是在公元4-6世紀之間,有人說是在公元16世紀下半葉,而它真正進入上流社會並廣受歡迎,是在江戶川時代(1603-1868年)。
那段時期,日本人熱衷到劇場看歌舞表演,經常一看就是一整天。為了安撫大聲抗議的肚子,同時不錯過精彩片段,於是有人發明了幕間便當(幕の內弁當)。
一份幕間便當,大小正適合放在膝蓋上,配菜與飯糰被做成一口大小,方便食客夾起直接扔嘴裡咀嚼,既進食高效,又省去拆分食物的精力。
正宗的幕間便當,必須包含玉子燒、烤魚和魚板三種食材。如果沒找到它們的身影,只能說你被便當店老闆忽悠了。
1872年,日本第一條鐵路線通車,與之捆綁出現的,是專供在火車上食用的鐵路便當(駅弁)。
在不同站點,鐵路便當的風味、食材會隨當地飲食習慣有所調整。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日本各地域文化,每到一個經停站買一份便當,絕對不會錯。
為了比較哪個地方文化魅力值更高,日本曾在2017年評選出「車站便當美味陣營」。
在高人氣名單中,有三款我很感興趣——
炸蝦便當(えび千両ちらし)。這款便當上層鋪滿玉子燒,下層藏有鰻魚、鰈魚、魷魚、蝦等海鮮。
日本網友曾為它大放彩虹屁:「吃第一口時,就註定因這款便當而對此地魂牽夢縈。」
雞肉便當(鶏めし弁當)。便當盒用木頭做成,十分復古;內含大切片的雞肉和雞汁米飯,被日本媒體評價為「吃一次就會上癮的便當」。
櫓便當(櫓弁當)。這款便當分為紅、綠、黑三層,代表「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的三層箭樓。
便當內含生魚片、章魚刺身、鰻魚、蝦等十幾種食材,很難想像這種豪華配置竟能在車站買到。
時間滑到昭和時代(1926-1989年),日本貴族小姐之間流行起研究茶道,並逐漸形成「喝茶前,必須先吃懷石料理」的風俗。
但是,小姐們在外聚會,如何隨時吃到懷石料理?於是,將懷石料理裝入四格方盒的松花堂便當(松花堂弁當)橫空出世。
松花堂便當內有四個區域,分別放置開胃小菜、刺身、烤物、煮物,額外配一碗湯或米飯。
由於松花堂便當所用食材偏貴、講究進食時間,畢竟刺身、煮物放久了會變味兒,難以批量、提前製作,因此它的每一口都十分「珍貴」,被稱為「米其林級別的便當」。
貴是真的貴,在當地一份中等價位的松花堂便當,售價人民幣480元左右……但好吃也是真的。
花見便當(花見弁當),作為另一款從近代開始流行的便當,就接地氣多了。
在春天出遊賞櫻,是日本家庭的必備活動。每到此時,媽媽們會在便當內加入鹽漬櫻花,以及草莓、春筍、玉子燒等口味清新的食材。
經過醃製的櫻花,鹹鹹的特別開胃,咀嚼後會在口腔內留下淡淡的櫻花清香——
抬頭看滿天櫻花,低頭看盤中點點粉紅,少女心要溢出來了!
如果春天能裝入口袋,那絕對是花見便當的模樣。
大家都餓了吧?
奔向館子前,快告訴我,你最喜歡哪一種日本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