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農村俗語「牆上牆,樹通軒,家敗人又亡」,啥意思?老話很在理
在農村的俗語可謂是包羅萬象,無所不知,大小事務事無巨細的都有描述,關於天氣的、農業的當然最多的還是生活的。在農村一直以來都講究「一命二運三風水」」,尤其是對於房屋的修建說法頗多,房屋的建築走勢結構包括高低,不但能夠改變房屋的審美,而且還關乎到家庭的運勢,所以對於此類的俗語是不在少數,有的俗語確實屬於封禁迷xin的糟粕,隨著時代的進程,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但也有一些此類的俗語,直到現在,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修房蓋屋是一件大事,動土的時候還會專門挑個良辰吉日,才能興建動工。所以對於房屋的講究一直以來都是頗多的。過去的房屋不論是款式還是質量,跟現如今都沒法比,建築材料匱乏,建造工藝也相對傳統落後。加上過去大家都不富裕,高大結實的房屋只有地主老財才能蓋得起,普通家庭大都是是土坯房,或者是磚土混合修建,這也導致了房屋牢固性差一些。
但有的人為了省錢,會在原先的房屋牆上直接壘上一層,這樣不但可以省去很多建造材料的錢,而且還能夠省去許多的工夫,這也是懶省事的一種方法,但這樣的做法在過去來說,是相當危險的,這也源於過去的建築材料的原因,以及建築結構的局限性,很難有太多的承重力,所以這樣的做法是相當危險的,很容易就會因為承重能力有限,導致了房屋倒塌,出現了悲劇的發生,所以農村這句老話說牆上牆,也是過去受限於當時的房屋結構和材料的關係。
現如今的農村建房,基本上都已經實施了框架結構,加上鋼筋的使用,現如今的農村房屋,修建的不但款式越來越漂亮,房屋的牢固性跟過去相比較,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牆上加牆也早已經不再是個難題,磚混結構的房屋修建三四層也已經不成問題,所以說這句老話也是過去特定時期的一種現實描述,擱到現在已經不再實用。
大樹通軒,農村庭院之中都愛種植一些樹木,一來是作為點綴環境,讓居住環境變得更加的優美,二來是夏季能夠起到遮蔭的作用,讓房屋在炎炎烈日之下,變得不再那麼的酷熱,所以農村庭院種植樹木是非常多見的,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啥也要有個度,庭院種樹雖好,但也不宜過多、過密,種植的樹木從大門口開始,一直通到走廊屋簷下,這樣的環境是不宜的,道理很簡單,種植的樹木過於密集,嚴重地影響了屋內院裡的採光,缺少了光照,會讓庭院一直處於陰暗之中,加上空氣不流通,這也會導致室內空氣汙濁不堪,長期下去是不適宜居住的。
農村的這些俗語老話,很多都是指的過去特定時間段的描述,有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但依然可以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對於這句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