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有詩:「商山風雪壯,遊子衣裳單」,意思很簡單:商山忽逢大雪,樹上滿是雪花,仿佛是萬千花朵盛開,可憐遊子無暇欣賞雪景,連衣裳都很單薄。掛上牆上的時鐘滴嗒嗒走個不停,日子一天天這樣過去,大雪節氣就這樣悄無聲息到來。
大雪是在十二月七日,就只剩幾天時間。往年大雪節氣家裡會醃肉,將備好肉放到罐子裡醃製。待到肉醃製熟,會散出香味,是絕佳美味。老話說:「小雪醃菜菜生香,大雪醃肉肉味濃」,意思是醃過的菜肉的菜香和肉香味道濃鬱,吃起來口感很香。家裡醃製的肉菜能保存很長時間,是在外打工遊子夢寐以求的美食。
大雪是我國二十四節氣靠後的節氣,從名字就能看出大雪節氣特徵:一是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向南移動以及持續性降雪,溫度下降會很明顯;二是大雪節氣降大雪的概率會大幅增加,但不能說明就會出現大雪天氣。事實上,隨著全球氣候轉暖,節氣中出現的天氣並不能在現代社會完美體現出來。正如霜降不會下霜,老婆餅裡沒有老婆,牛肉麵裡沒有牛肉是同樣的道理。除此以外,氣候具有複雜性和地域性差異,百裡不同俗,十裡不同天。
因此,大雪只是節氣名稱,單純說明溫度下降,但不能說明就會降雪。是否會出現大雪天氣,最科學保險的方法就是關注天氣預報的預測。
俗語:「大雪三日晴,牛馬要斷頭」意思很簡單:大雪若是遇到持續性晴天,三日只是形容晴天次數頻繁,來年牛馬就要被主人宰殺掉或者出售。原因有兩個:一是大雪節氣溫度下降,大半地區初雪都降臨,小麥和其它農作物都會停止生長,進入生物意義上冬眠;二是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小麥就會繼續生長,無法冬眠,冬季快速生長的小麥就是有違農時。小麥徒長出現的問題就是來年會有減產可能,整體產量和質量會受到很大影響。
小麥產量和質量不高,牛馬作為當時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作用就會減小,人們就會把牛馬宰殺掉吃肉過荒年或者直接變現。古代社會並不像現代社會,家裡都有餘糧,沒有餘糧生活就很困難。
暖冬的話,莊稼徒長就可能會出現降質減產情況,但不用擔心,通過經驗完全能解決這種問題。常見措施有兩類:一是將麥頭給牛羊來吃,既能起到增肥效果,也能避免小麥繼續徒長;二是機械鎮壓,村裡一般都有大型機械,利用機械鎮壓能避免徒長。不過按照今冬情況來看,暖冬可能性不大,冷冬的概率很大,各地都相繼出現了持續性降雪的天氣。至於說,偏暖還是偏冷取決於地域因素和不同人對冷的感知,不同人對冷暖的承受能力不同。
俗語:「大雪三日晴,牛馬要斷頭」只是古人勞動生活經驗總結,不用太在乎,要辯證的認知。再者說,現代農業受氣候變化實際不大,科技手段能減小氣候對農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