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學東漸、國門微啟以來,中國不斷湧現各種音譯詞。有的迅速被正規漢語替代,有的則幾經演變成為正式的外來詞。無論是歸於湮沒還是得到認可,音譯詞見證了中國人認知世界的艱難進程。
對外語詞採取音譯當然是因為找不到適當的中文表達,但在對這些單詞所蘊含的內容有了清楚的了解後,有識之士漸漸發現它們並不陌生,於是將其與中國固有概念對應起來。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1915-2009)的激憤詩作《感語言之洋化》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當年「洋」詞濫入漢語導致的不倫不類,全詩如下:「語效鮮卑竟入迷,世衰何怪變華夷。卡拉歐咳窮裝蒜,品特扎啤亂扯皮。氣死無非洋豆腐,屁渣算個啥東西。手提BP多瀟灑,擺擺一聲便打的。」這首詩中提到的英文單詞包括karaoke、pint、draught beer、cheese、pizza、bye-bye、taxi,現如今的中文分別是卡拉OK、品脫、鮮啤(扎啤)、奶酪、比薩、拜拜、計程車,雖然有些仍然是音譯,但用字已經比較規範。
除了走向規範,音譯也越來越顧及語感。Chocolate在清朝剛進入中國時曾被譯為「綽科拉」、「炒扣來」,又曾譯為「朱可尼」、「朱古力」,但這些都沒有最終為人普遍接受的「巧克力」聽起來入耳。
不過,也有些詞的舊譯法令人懷念。比如義大利城市佛羅倫斯(Florence),現代詩人徐志摩曾將其譯為「翡冷翠」,這不全是出於詩人的矯情,事實上,這座城市的義大利語名稱是Firenze,義大利語發音正是fei-len-cei!徐志摩的譯法既準確,又充滿詩情畫意,且符合這座古城的氣質,棄之不用實在可惜。
有些音譯欠妥卻已約定俗成,只得沿用而不可追究了。例如,jazz音譯為「爵士樂」並不妥當。Jazz起源於非洲,系黑人音樂,它講究即興,以具有搖擺感的Shuffle節奏為基礎,其旋律和節奏有一種不協調感,與身為英國貴族的爵士所喜歡的正統典雅音樂大相逕庭。但jazz已然風靡全球,在中國已然以「爵士樂」之名傳播開來,我們也就泰然接受吧。
在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科幻系列電影《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Jedi)代表著原力的光明面,他們學習、研究和利用原力,其使命是保衛和維護銀河共和國和銀河系的安定。然而,看過英文原版的人都知道,Jedi的發音其實是jei-dai。若將其譯為「絕代」,豈不更能體現他們空前絕後的神勇?
無論是普通名詞還是專有名詞,音譯都難以避免,但譯者也絕不能隨心所欲,要在把握原意的基礎上正確地音譯,並顧及漢語表達習慣。(何金娥)
下一頁:【譯事帖】說說Chief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