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的TKR技術詳解

2021-02-07 唯醫

作 者:鄭秋堅  廣東省人民醫院

編啊輯:鍾曉輝  福州省漳州正興醫院

膝關節骨關節病晚期,除了內翻、外翻畸形,往往多見或多合併有屈曲攣縮畸形,這給膝關節置換術帶來了較大的技術難度。


在第12屆中國骨科醫師年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中心的鄭秋堅主任對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的TKR做了非常詳細的講解。

 

1.正常膝關節生理活動度

被動:10°-0°-150°

主動:10°-0°-130°


2.屈曲攣縮是指無論主動或被動活動,膝關節無法完全伸直至0°。


3.膝關節屈曲攣縮的發生率:20%。


4.合併畸形

(1)合併內翻畸形 40%>5°(5°~30°)

(2)合併外翻畸形 30%>5°(5°~22°)

膝關節屈曲攣縮對活動影響巨大。15°的屈曲攣縮股四頭肌需多付出22%的動力;屈曲攣縮超過30°需多付出50%的動力,如果膝關節屈曲攣縮超過40°,患者通常無法行走。


1.嚴重對線畸形;


2.軟組織攣縮:後交叉韌帶、後關節囊和肌肉等,如類風溼等炎性關節炎,早期軟組織疼痛導致關節於屈曲位減輕疼痛,後期軟組織攣縮,出現固定性屈曲攣縮畸形;


3.骨贅骨性阻擋(絕大多數病例),如骨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後方骨贅往往造成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


1型:小於10°(輕度)

2型:10°到30°(中度)

3型:大於30°(重度)


Mihalko WM和Whiteside等將膝關節屈曲攣縮分為3級:

Ⅰ級(輕、中度):小於30°

Ⅱ級(重度):31°-60°

Ⅲ級(極重度):>60°


屈曲攣縮畸形的準確評估:

1.關節周圍肌肉痙攣和疼痛往往是構成屈曲畸形的原因之一;


2.真正準確評估屈曲畸形程度應該在麻醉後,此時肌肉痙攣及疼痛因素將消除。


1.嚴重屈曲攣縮在TKR極具挑戰性,患者常常有伸直間隙過小,術中屈伸間隙難以平衡;


2.屈曲攣縮的手術策略取決於畸形的嚴重程度;


3.術前計劃:假體大小與類型、截骨量、軟組織松解範圍、平衡。


1.輕、中度(小於30°)

(1)常規截骨;

(2)軟組織松解、平衡;

(3)去除後方骨贅;

(4)松解後方關節囊;

(5)屈曲間隙和伸直間隙相等。


術中手術技巧:

(1)如果屈曲間隙和伸直間隙不相等,殘留屈曲畸形,股骨遠端可適當加截2mm-4mm;

(2)注意保持側副韌帶止點完整;

(3)股骨遠端加截2mm-4mm可能會提高關節線,因此假體多建議採用PS假體。文獻報導採用PS假體,關節線抬高小於10mm並不影響關節功能。

(4)使用非限制性假體;

(5)如果置入CR假體,需松解後交叉韌帶;

(6)屈曲攣縮較大,平衡困難,建議切除後交叉韌帶,使用PS假體。


2.重度(>30°)矯形策略

(1)標準截骨外股骨遠端加截2mm-4mm;

(2)松解後關節囊;

(3)去除後方骨贅;

(4)在某些嚴重畸形病例,橫行切開後內側關節囊;

(5)必要時股骨遠端再加截骨,但需注意側副韌帶附著點。


術中手術技巧:

(1)每10°屈曲攣縮,股骨遠端需加截2mm(上限為6mm);

(2)若軟組織松解後出現一個較大的屈曲間隙:

股骨前方加截2mm;

使用大一號股骨假體;

減少脛骨後傾。


(3)如果存在冠狀面不穩定或明顯屈膝中期不穩,應考慮使用限制性假體;

(4)屈曲間隙差距≥5mm,通常需要使用限制性假體;

(5)術中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限制性假體。

(6)假體類型:Scott建議屈曲攣縮超過45°考慮使用限制性假體;


糾正45°畸形需要股骨遠端截骨13mm以上,超過45°畸形,截骨平面將超過側副韌帶的止點,破壞側副韌帶完整性。


(7)結果:許多文獻已經報告了屈曲攣縮畸形患者使用限制性假體的結果優良,部分患者術後需要支具或石膏維持矯形效果和緩解疼痛。


(8)術後處理:術後強調必須每天堅持康復治療,達到完全被動伸直,防止畸形復發。如果患者術後出現屈曲攣縮復發,應附加伸直支具或石膏來輔助康復治療。



1.嚴重屈曲攣縮畸形(>60°)

(1)注意神經血管損傷;

(2)分階段矯正;

(3)術中矯正2/3,術後通過牽引、支具等矯正遺留屈曲攣縮。


1.屈曲攣縮畸形是TKR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2.麻醉後評估畸形程度最準確;

3.需要精心的術前計劃;

4.有序進行手術操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5.儘可能術中完全糾正,不指望術後逐步伸直。


相關焦點

  • 膝關節屈曲攣縮分級及手術治療要點 | 骨科基礎
    膝關節不能完全伸直到0°,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即為屈曲攣縮踦形。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已非常成熟,術中經常需要處理已經存在的屈曲攣縮畸形,其常見於骨關節炎患者,佔TKA患者的60%,除此之外,也見於血友病性關節炎及神經性關節炎。
  • 肘關節、膝關節僵硬屈曲是關節攣縮造成的嗎?
    手指屈曲不能伸直,肘關節、膝關節僵硬,脊柱向一側彎曲,很可能是因為多關節攣縮引起。、足、手指、肘關節、肩關節屈曲攣縮。關節攣縮是先天性關節攣縮的臨床表現之一,關節攣縮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對於人們的危害非常大。因為先天性多關節攣縮常伴有其他畸形,包括小頭畸形、顎裂、隱睪、泌尿系畸形等。先天性多關節攣縮嬰兒的關節屈曲和僵硬,無法彎曲,甚至肌肉無力。
  • 學術︱重度膝關節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雙膝關節外翻同時行TKA1例,合併髕骨完全脫位3例,內側不穩定2例,膝外翻合併的屈曲攣縮畸形3例4膝關節。術前準備術前常規行膝關節負重位X線正側位片及屈曲45°髕股關節軸位像。以股脛角外翻>20°者定為重度外翻畸形。本組患者外翻角度即平均股脛角 34.6°(22°~50°)。
  • 男子頭部畸形生長 先天性關節攣縮症是種什麼病
    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12日報導,巴西男子「頭朝下」畸形生長,男子頭部畸形生長的原因:巴西聖山鎮的奧利韋拉(Claudio Viera de Oliveira)患有先天性關節攣縮症,他自出生就頭部朝下,而且手腳畸形。不過樂觀的他沒有向生活低頭,令人敬佩。
  • 痙攣≠攣縮
    手法檢查   生物力學評測(下肢擺動試驗、上肢屈曲維持運動試驗、手提測力計和等速測力器技術 )   電生理技術   模擬去輸入 (局部缺血試驗 、2%利多卡因阻滯)手法檢查       多是根據進行關節被動運動時檢查者所感到的阻力程度來進行分級的評測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Ashworth分級及其改良分級。
  • 關節攣縮
    關節攣縮是先天性關節攣縮的臨床表現之一,先天性關節攣縮是指關節在宮內位置就處於屈曲攣縮狀態。
  • 多發性關節攣縮症表現
    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上肢是肩關節不能運動,肘關節攣縮,腕關節嚴重僵硬且掌屈畸形,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攣縮,受累通常是雙側的,但不總是對稱的;脊柱側凸的發生率約佔患者的10%~30%;最常見的下肢畸形是僵硬的畸形足和膝關節僵硬的伸展或屈曲攣縮。文獻中未見有膝反屈畸形的記載。還有雙側對稱性膝關節嚴重反屈的病例的記載,屬於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的新類型。
  • 手部燒傷瘢痕攣縮畸形修復術
    手部燒傷瘢痕攣縮畸形修復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手部燒傷大部分發生在手背,因此該部位的攣縮畸形也多見於手背。手部是重要功能部位,瘢痕攣縮的處理宜早不宜遲,可不必等待瘢痕組織的完全穩定,即行手術。手部瘢痕攣縮同樣可分為輕型的攣縮和重型攣縮畸形兩種。
  • 手燒傷後瘢痕攣縮畸形的修復
    深Ⅱ度及Ⅲ度燒傷創面通過換藥或植皮手術癒合後多遺留瘢痕攣縮畸形,手部各個關節屈伸功能受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不能參加工作。手部動作精細,組織結構複雜,瘢痕攣縮畸形修復難度大。我科收治手部瘢痕攣縮畸形患者,採用全厚皮片移植及指動脈穿支血管瘢痕瓣轉移修復瘢痕攣縮,臨床效果好,現報導如下。虎口外展受限,各指屈曲攣縮畸形、伸直障礙
  • 膝關節置換手術技術,不看後悔一輩子
    通過在關節面上做更大、更深的前方切口,LPS-高屈曲固定平臺膝關節有助於緩解這些應力(圖 2)。此切口可以調節高屈曲度時的伸肌結構。 此外,還對凸輪/棘突機制進行了改進,從而使膝關節假體介於120˚至155˚之間的高屈曲度時的跳躍高度更高。凸輪/棘突機制在抑制脛骨後方半脫位的同時可以引起機械性後滾。
  • 先天性膝關節脫位
    先天性膝關節脫位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先天性下肢畸形,膝關節脫位主要特點是脛骨向前脫位,病因不明,少數有家族遺傳傾向。多數認為與胎兒宮內肢體位置異常有關,胎兒在宮腔內長期處於膝關節過伸狀態而致脛骨髁前移,股四頭肌腱攣縮,膝前關節囊緊張,膝後關節囊鬆弛,髕上囊發育不良及膝關節韌帶鬆弛。
  • 「保膝」手術治療膝關節內翻和外翻畸形
    許多中年人群因膝關節疼痛,經檢查後被診斷為膝骨關節炎,然而經過減肥、改變運動習慣、口服藥物、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不佳,膝關節疼痛依然不能很好的緩解,嚴重者出現膝關節內翻和外翻畸形。
  • 一篇了解:全膝關節置換術後膝關節不穩的診治
    膝關節不穩定的評估評估膝關節不穩定的第一步是病史回顧及體格檢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初次 TKA 時的手術適應證;術前存在的畸形及攣縮情況;膝關節手術史;切口併發症;當前的不穩定感覺;症狀開始的時間;反覆的關節積液;局部疼痛。以上這些檢查需要儘量準確,但其關注點除了膝關節本身外還應該注意導致膝關節不穩定的關節外因素。
  • 自體斷層瘢痕組織複合皮修復兒童功能部位瘢痕攣縮畸形
    方法 本組患兒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齡3~10歲,均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診於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燒傷後瘢痕攣縮畸形患兒。瘢痕攣縮畸形部位分別位於腋部、肘部、膕窩及軀幹等14處。其中腋部瘢痕黏連攣縮導致肩關節上舉角度僅為30°~60°;肘部瘢痕攣縮導致肘關節伸直角度僅為45°~90°;膕窩瘢痕導致膝關節伸直角度僅為95°~110°,側胸腹部瘢痕攣縮致同側乳頭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線向患側屈曲約20°。術中徹底松解瘢痕攣縮,恢復關節活動度,復位移位器官,並形成繼發創面,範圍5 cm×10 cm~11 cm×20 cm。選取其他瘢痕區域作為供區,其中背部8處,大腿6處。
  • 關節攣縮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
    Nesterenko等[2]的研究中對照組老鼠予以膝關節屈曲固定8周,實驗組老鼠除固定外,通過膝關節過伸使關節囊破裂,結果表明關節囊破裂的老鼠發生了更加嚴重的關節攣縮。Onoda等[3]將實驗小鼠分為3組:第1組將膝關節屈曲150°固定,同時關節腔內注入新鮮血液;第2組將膝關節屈曲150°固定,同時關節腔內注入生理鹽水;第3組膝關節不予以屈曲固定,關節腔內注入新鮮血液,研究結果表明關節固定同時關節內血液注射會引起嚴重的關節囊粘連和關節活動受限,加劇關節攣縮的進展。
  • 膝關節結核
    病變緩慢發展,以炎性浸潤和滲出為主,表現為膝關節腫脹和積液。隨著病變的發展.結核性病變可以經過滑膜附著處侵襲至骨骼,產生邊緣性骨侵蝕。骨質破壞沿著軟骨下潛行發展.使大塊關節軟骨板剝落而形成全關節結核。至後期則有膿液積聚,成為寒性膿腫.穿破後會成為慢性竇道。關節韌帶結構的毀壞會產生病理性半脫位或脫位。病變靜止後產生膝關節纖維性強直.有時還伴有屈曲攣縮。
  • 膝關節置換術的適用人群有哪些?膝關節置換術後應該注意什麼?
    膝關節置換術的適用人群有哪些?膝關節置換術後應該注意什麼? 膝關節置換術的主要目標是解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糾正關節畸形和獲得長期穩定。主要適應證包括: 1.退變性膝關節骨關節炎。
  • 尚希福:外翻膝關節TKA手術的個人經驗
    膝關節置換技術基本成熟,病人越來越多,技術個體化。
  • 連續Z形皮瓣聯合瘢痕減容在兒童手部增生性瘢痕 攣縮畸形治療中的應用
    連續Z形皮瓣聯合瘢痕減容在兒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攣縮畸形治療中的應用[J] . 對輕、中度畸形,設計連續Z形皮瓣松解攣縮畸形,瘢痕減容後轉移皮瓣關閉創面;對重度畸形,在連續Z形皮瓣徹底松解、瘢痕減容後轉移皮瓣覆蓋創面,殘餘創面行游離植皮。術後對患兒手部功能和外觀進行隨訪觀察。結果 27例患兒手部36個關節部位中,輕度畸形12個,中度15個,重度9個, 輕、中度畸形均未予游離植皮,重度畸形選擇性地減少了植皮量,所有攣縮關節畸形均得到完全矯正。
  • 屈曲指畸形矯正術
    屈曲指畸形矯正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畸形特點為:   1.該屈曲畸形常發生在小指,偶爾累及環指,一半以上為雙側。   2.屈曲常發生在近端指間關節,時伴有掌指關節或腕部對抗性背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