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鄭秋堅 廣東省人民醫院
編啊輯:鍾曉輝 福州省漳州正興醫院
膝關節骨關節病晚期,除了內翻、外翻畸形,往往多見或多合併有屈曲攣縮畸形,這給膝關節置換術帶來了較大的技術難度。
在第12屆中國骨科醫師年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中心的鄭秋堅主任對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的TKR做了非常詳細的講解。
1.正常膝關節生理活動度
被動:10°-0°-150°
主動:10°-0°-130°
2.屈曲攣縮是指無論主動或被動活動,膝關節無法完全伸直至0°。
3.膝關節屈曲攣縮的發生率:20%。
4.合併畸形
(1)合併內翻畸形 40%>5°(5°~30°)
(2)合併外翻畸形 30%>5°(5°~22°)
膝關節屈曲攣縮對活動影響巨大。15°的屈曲攣縮股四頭肌需多付出22%的動力;屈曲攣縮超過30°需多付出50%的動力,如果膝關節屈曲攣縮超過40°,患者通常無法行走。
1.嚴重對線畸形;
2.軟組織攣縮:後交叉韌帶、後關節囊和肌肉等,如類風溼等炎性關節炎,早期軟組織疼痛導致關節於屈曲位減輕疼痛,後期軟組織攣縮,出現固定性屈曲攣縮畸形;
3.骨贅骨性阻擋(絕大多數病例),如骨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後方骨贅往往造成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
1型:小於10°(輕度)
2型:10°到30°(中度)
3型:大於30°(重度)
Mihalko WM和Whiteside等將膝關節屈曲攣縮分為3級:
Ⅰ級(輕、中度):小於30°
Ⅱ級(重度):31°-60°
Ⅲ級(極重度):>60°
屈曲攣縮畸形的準確評估:
1.關節周圍肌肉痙攣和疼痛往往是構成屈曲畸形的原因之一;
2.真正準確評估屈曲畸形程度應該在麻醉後,此時肌肉痙攣及疼痛因素將消除。
1.嚴重屈曲攣縮在TKR極具挑戰性,患者常常有伸直間隙過小,術中屈伸間隙難以平衡;
2.屈曲攣縮的手術策略取決於畸形的嚴重程度;
3.術前計劃:假體大小與類型、截骨量、軟組織松解範圍、平衡。
1.輕、中度(小於30°)
(1)常規截骨;
(2)軟組織松解、平衡;
(3)去除後方骨贅;
(4)松解後方關節囊;
(5)屈曲間隙和伸直間隙相等。
術中手術技巧:
(1)如果屈曲間隙和伸直間隙不相等,殘留屈曲畸形,股骨遠端可適當加截2mm-4mm;
(2)注意保持側副韌帶止點完整;
(3)股骨遠端加截2mm-4mm可能會提高關節線,因此假體多建議採用PS假體。文獻報導採用PS假體,關節線抬高小於10mm並不影響關節功能。
(4)使用非限制性假體;
(5)如果置入CR假體,需松解後交叉韌帶;
(6)屈曲攣縮較大,平衡困難,建議切除後交叉韌帶,使用PS假體。
2.重度(>30°)矯形策略
(1)標準截骨外股骨遠端加截2mm-4mm;
(2)松解後關節囊;
(3)去除後方骨贅;
(4)在某些嚴重畸形病例,橫行切開後內側關節囊;
(5)必要時股骨遠端再加截骨,但需注意側副韌帶附著點。
術中手術技巧:
(1)每10°屈曲攣縮,股骨遠端需加截2mm(上限為6mm);
(2)若軟組織松解後出現一個較大的屈曲間隙:
股骨前方加截2mm;
使用大一號股骨假體;
減少脛骨後傾。
(3)如果存在冠狀面不穩定或明顯屈膝中期不穩,應考慮使用限制性假體;
(4)屈曲間隙差距≥5mm,通常需要使用限制性假體;
(5)術中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限制性假體。
(6)假體類型:Scott建議屈曲攣縮超過45°考慮使用限制性假體;
糾正45°畸形需要股骨遠端截骨13mm以上,超過45°畸形,截骨平面將超過側副韌帶的止點,破壞側副韌帶完整性。
(7)結果:許多文獻已經報告了屈曲攣縮畸形患者使用限制性假體的結果優良,部分患者術後需要支具或石膏維持矯形效果和緩解疼痛。
(8)術後處理:術後強調必須每天堅持康復治療,達到完全被動伸直,防止畸形復發。如果患者術後出現屈曲攣縮復發,應附加伸直支具或石膏來輔助康復治療。
1.嚴重屈曲攣縮畸形(>60°)
(1)注意神經血管損傷;
(2)分階段矯正;
(3)術中矯正2/3,術後通過牽引、支具等矯正遺留屈曲攣縮。
1.屈曲攣縮畸形是TKR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2.麻醉後評估畸形程度最準確;
3.需要精心的術前計劃;
4.有序進行手術操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5.儘可能術中完全糾正,不指望術後逐步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