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至起陽能從地心向上走陽氣開始了.夏至那一天起,陰氣慢慢從地心往上走陰氣來了.所以冬至是陽生,夏至是陰生

2021-02-15 元恆歸源

點擊二維碼 添加公眾號

「二至」就是冬至、夏至,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至起陽能從地心向上走,陽氣開始了。夏至那一天起,陰氣慢慢從地心往上走,陰氣來了。所以冬至是陽生,夏至是陰生。
講科學的道理,一年分陰陽,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天天氣很冷,地球的表面冷,這個時候熱能向裡面收縮,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裡頭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這個水是涼的。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地球的物理。我們的身體,冬天吃火鍋,什麼都不怕,消化力很強;夏天就不行了,胃是寒的。所以這就是天地陰陽的道理。陰陽兩個字是代號,它是古人把科學東西的濃縮;不要因為自己不通,看到陰陽就頭昏了。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個月,一個月三十天。再重複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個節氣,都有變化。中國的這些科學與醫學都是相通的,像季節變化等等,通了以後才知道其中有個原理的。

一年來講,冬至一陽生開始,白天慢慢長起來了。到了夏至一陰生,夏至也叫做長至,白天開始短起來了,這個道理要配合天文。有些科學家隨便罵,什麼天人合一他也沒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麼大學者、博士,反正你學識不到不要亂開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說,陰陽四時對人影響非常重大。

入冬以後,水結成冰,地也裂了,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代謝也相對緩慢。因此,冬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含而不露,避免煩擾。對於心中抑鬱的不良情緒,應通過適當方式緩解,保持心態平和,使體內的陽氣得以潛藏。
冬天的樹,有一部分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更多的根則潛藏在地下。對人來講,也需要有一個養根、護根的過程。
冬三月,天地之間的物相與質象處於閉合斂藏狀態,水因寒而結冰,地因凍而乾裂,缺乏溫煦的陽炁(氣)相助,養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臥晚起,與太陽的升起相應,同步吸收暖陽之氣為佳。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禦能力明顯下降,易於被寒風冷氣所襲,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動去冒犯凍霜的威力,使寒氣透過皮肉到達骨內。
身識的保養要避寒就溫,防止體溫通過皮膚而喪失,如果不注意保溫,先天之本的腎就會耗傷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變為痿厥。老年人中這種現象比較常見,如果傷及腎根,那就不容易再治癒了。

冬時的立冬,從空間位置和時間節點上昭示著天地能量對於萬物開始進入智德水炁(氣)能量的輸布期,自然環境也是由涼轉寒的過渡期,人體之內同樣在遵循著這一法則,修身實踐者的精、炁、神三寶能量中,腎水元炁與天象能量輸布同步的可能性明顯增強。而自然界的大地與萬物同樣都是在質象與物相雙重結構性中接受這種能量的輸布與灌注。

冬令時節體內的陽炁

(氣)處於內斂狀態,體內有疾病時,古代多採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嘔吐法進行醫治,而避免用發汗的方法來進行醫治。當心膈多熱之症為病時,禁忌用發汗的辦法醫治,這是因為要防止發汗而散失體內的陽炁(氣)。「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違反這個原則就生病了,整個地球人類,身體也是一樣。順著這個四時的變化,則不會生病。拿生理醫理來講,「是謂得道」。這個「道」是什麼意思?就是守住那個原則、那個法則。道者路也,這是人生的大道,一條路。順隨這個法則生活,你就得道了。

所以「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這是中國道的文化,這裡講「道」就是一個大原則,生命的一個大的法則。聖人就依這個法則來活著,笨人只在心上記住,像一個玉佩一樣掛著而已。

 

腳是人的健康總根,「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人有四根,分別是「鼻根、乳根、耳根、腳根」。鼻根是人的苗之根,乳根是人的宗氣之根,耳根是人的神機之根,而腳根是人的精氣之根。這說明鼻、耳、乳僅是人體精氣的三個凝聚點,而腳跟才是精氣的總集點,是人健康的總根。

人稟受天地變化而誕生,五官在體外,五臟在體內,內外互為表裡。肝主目,腎主耳,脾之主舌,肺主鼻,膽主口。人與天地相類同,頭是圓的,效法天象,腳是方的,效法地象。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怒傷肝)。血氣是人的精華,是天地之氣凝成。血氣積聚於體內而不向外翻騰,就會胸腹充實,而嗜欲寡少。嗜欲寡少,就會耳聰目明。所以,聖人特守內心,存養天理,而不失外形。對他,禍患無從降臨,邪氣不能襲身。天地運行而相通,身心總合而致知。

相關焦點

  • 古人的總結,「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揭秘冬天吃冰棍道理
    那我們先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的理入手。冬至,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裡面的兩個時令,古人把一年分為 四季,十二月,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每個月兩個節氣,月首的為「節」,月中的為「氣」,也叫中氣。這個氣指的是天地的氣,用現代話說就是地球本身內在的收縮放射功能,冬至和夏至都是當月的「氣」。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時間過得飛快,後天就到了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從冬至節氣後便開始數九,所以冬至的到來,也意味著寒冷冬季的到來。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啥意思?今年冬至後會冷麼?
    除了尊崇一些習俗外,在農村,冬至日討論俗語也是人們的一個愛好,因為這俗語承載著千百年來的農村文化,各種經驗都被包含其中,是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的,就像今天這句「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就是一個非常意義的冬至俗語,下面筆者帶大家來了解下。
  • 南懷瑾老師:夏至一陰生,貪涼易生病,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溫養
    冬至起陽能從地心向上走,陽氣開始了。夏至那一天起,陰氣慢慢從地心往上走,陰氣來了。所以冬至是陽生,夏至是陰生。講科學的道理,一年分陰陽,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冬天天氣很冷,地球的表面冷,這個時候熱能向裡面收縮,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裡頭的水,下面是暖的。夏天呢?這個水是涼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地球的物理。
  • 為什麼說「中國人冬至進補」
    中國的正月是寅月,陰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冬至、大雪。大雪是節、冬至是氣。這時候一陽始生,故為復卦。地球的外面是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圍繞。各個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地球吸收太陽和宇宙的功能是:夏至一陰生起以後,開始漸漸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也就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開始漸漸外放。
  • 「夏至一陰生」,如何保護我們這一點點萌生的陰氣
    夏至了,老人們常常說,「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這一點點萌生的陰氣。夏季高溫出汗多,人很容易心陰不足。若要養心陰,我們最好能夠安心地靜養,不要做勞心勞力的事情。同時輔助吃一些養陰的食材,幫助我們平安度過盛夏。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幾款我正在吃的食材。
  • 冬至、夏至這兩點常識,應該從小就教給孩子~
    按照《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所說,夏至這一天,地表的陽氣是最盛的,白晝也是最長的,但卻不是最熱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應該在夏至之後,這種熱通常是由「積熱」引起的。夏至後,陰氣始生,從這一天開始,白晝逐漸縮短,一直到冬至為止。夏至和冬至為陰陽至極至盛兩個時間節點。
  • 南懷瑾先生話冬至︱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而夏至和冬至,是陰陽變化的轉折點。南懷瑾老師是怎樣說「冬至」的呢?地球吸收太陽和宇宙的功能原是這樣的:夏至一陰生以後,開始漸漸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開始漸漸外放。古人並說陽氣從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時候,可到達九萬六千多丈,這不能說我們的古人不科學。
  • 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夏至啦
    從歷史說,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大節氣之一。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作為日晷,測量正午太陽影子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每年日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日影最長的一天是冬至;春秋兩季,各有一天晝夜時間長短相等,是春分秋分。「日曆」「日晷」這樣的漢字,表明的是太陽曆。
  • 廿四節氣 | 冬至:今日日南至
    這一年中,有一天太陽從東南隅的大言之山升起,傍晚在西南隅的大荒之山降落(太陽所能達到的最南邊,即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冬至,而這兩座山就成了冬至節氣的標誌。同理,夏至(東北升,西北降)、春分、秋分(正東西)都能確定下來。而我們發現,《大荒經》作者記載的另四座山,正好安放另外的八個月中(每月兩個節氣,前者名「節」,後者名「中」)。
  • 今年「冬至」是哪天?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是啥意思?
    今年「冬至」是哪天?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是啥意思?今年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可以說是咱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且還是一個很傳統的節日,甚至在古代還有「冬至大如年」的一些說法。既然大家都這麼的重視,那冬至這個節氣自然也就會有很多的講究了,有一句俗語「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就是其中的一種,咱們來看看是什麼意思吧。「冬至一陽生,三九補一冬。」
  • 廿四節氣 | 夏至:煙散玉爐知晝永
    因為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處於北回歸線以北,所以古人總結出夏至日影至短的結論。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三禮義宗》俗話說「夏至一陰生」。從天地間陰陽之氣的消長來看,夏至日是陽氣鼎盛(陽氣至極),而陰氣萌生(陰氣始至)的日子。
  • 二十四節氣伴我行——冬至
    (一)自然節氣1、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也是進入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冬至,至者,極也,極至,盡頭之意。從這天開始,太陽結束了從夏至開始日漸南行的旅程。因此民間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2、冬至也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古人云:「冬至,陰之極也,而一陽生,夏至,陽之極也,而一陰生」;「春生冬至時,夏盡秋分日」。過了冬至,陽氣逐漸上升而寒冷日漸消退,等到陽氣驅散寒冷,便是春風和煦,大地甦醒的季節。
  • 夏至(2019-06-21)
    夏至和冬至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氣。
  • 夏至,如約而至
    2020年6月21日05時43分33秒,「夏至」如約而至。這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今天也將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今天還有一些特別,本世紀我國最壯觀日環食將至,就發生在夏至的14時43分至17時24分。夏至為五月中。
  • 夏至,陽極陰生,習俗養生全攻略,滿滿乾貨助你舒心健康(一)
    在二十四節氣當中,夏至是最早確立的節氣,在春秋時代已確立。 「夏至」又叫「夏節」、「夏至節」,「至」有極的意思,「夏至」就代表陽氣到了極致。由於古人用土圭量日影,而「夏至」這一天的日影最短,即一年中黑夜最短、白晝最長,故被稱為「夏至」。
  • 白天養陽,夜晚養陰~養好一天省心一年!
    養生上也有一句老話叫作「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就是說:夏至這一天,白天為陽,夜晚為陰。至陽之日開始生陰,所以夏至這天正是陰陽轉換的時候。養身誤區要更正:夏至一陰生順應變化,千萬別弄反了!夏至養生到底如何養?讀懂這句話就行了「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違反這個原則就生病了,整個地球人類,身體也是一樣。順著這個四時的變化,則不會生病。
  • 夏至|暑雨催「夏至」,蟬鳴聲裡惜清涼
    《尚書》記載,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夏至·三候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每五天一個變化。「一候鹿角解」說的是: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 明日夏至,陽氣漸弱,陰氣滋長,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 【冬至】南懷瑾先生談「冬至閉關」:陽氣來時,只宜溫養
    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地球的物理。一年來講,冬至一陽生開始,白天慢慢長起來了;到了夏至一陰生,夏至也叫做長至,白天開始短起來了,這個道理要配合天文。陰陽順逆的確是妙難窮,你真懂嗎?「至」是一陽來復的時候,或者一陰初生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把握住天地法則,你打坐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鐘頭,等於你坐三個月的工夫。當然這是吹噓一點的,是鼓勵性的,但是把握時辰打坐的話,功效絕對等於你多坐幾次是真的。……在十二闢卦的十二個月當中,半年屬於陽卦,「冬至一陽生」,陽氣在上升就是剛才講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