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七觀世音
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
日北至,
日長之至,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至者,極也。
在二十四節氣當中,夏至是最早確立的節氣,在春秋時代已確立。
「夏至」又叫「夏節」、「夏至節」,「至」有極的意思,「夏至」就代表陽氣到了極致。由於古人用土圭量日影,而「夏至」這一天的日影最短,即一年中黑夜最短、白晝最長,故被稱為「夏至」。在古代傳統習俗中,夏至跟冬至的重要性相同,而自周代起更有祭神儀式,藉以驅除瘟疫及飢餓。
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獸,屬陽,角向前;麋,形大,屬陰,角向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退;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麋角退。
二候蜩始鳴。後五日「蜩始鳴」。古時楚稱蜩,秦晉稱蟬。蜩螗沸羹,叫聲沸稠為黏羹,多美的形容!蜩,即夏蟬,黑大,叫聲清亮,俗稱「知了」。螗小而綠,叫聲尖銳而急促,立秋後才鳴,也稱寒蜩、寒蟬、夏蟬,為區別「知了」,俗稱「都了」。它一叫,秋色厲,萬物都該了了。
三候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意味著夏天已過半,後半夏驕陽似火,濃蔭難求;夜晚蟲鳴如織,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種白色塊莖,生於陰陽半開半闔時,作為一種藥材,主治半開半闔之病,協調中樞。如治療傷寒寒熱,是少陽之樞半開之病;治喉嚨腫痛,是少陰之樞半開之病。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在注重儀式感的古代,在這麼重要的節氣是如何過的呢:
1、周代:祭神儀式
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已經有了祭神儀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
2、宋代:放假3天
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而宮廷中,夏至這天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皇帝、妃嬪們食用。
3、遼代:互贈禮物
《遼史·禮志》記載:「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
4、清代:放假1天
在清代之前的「夏至」當天,全國還要放假1天,全國各地老百姓以自己的方式慶祝「夏至」的到來。
俗話說:冬至養生,夏至治病。一個安內,一個攘外。熱極而寒生,寒生百病重。
夏至一陰生,同時天氣到達極點,地面之陽漸漸極盛,最炎熱的階段馬上安排。
對於夏至的養生咱們智慧的古人們是這樣做的:
一:食淡
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早晨稀粥就好,平時吃微微發熱的食物。
二:腹暖。
注意腹部的保暖,不可貪涼。晚上睡覺要蓋好肚子。
三:防賊風。
不可對風直吹。滿身大汗時尤其不能直接對著冷氣,因為此時毛孔打開,直吹冷風的話容易被寒溼入侵體,造成身體的不適。
很典型的「賊風」:
夾道裡的「過堂風」;空調風扇對著頸背勁吹;或是盛熱戴汗,立即吹電扇或進入空調房;沐浴後當風而吹;晚上露天而宿等等。
四:納涼:
手握搖扇扇之。
「手心通心竅。」大熱時,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體俱涼。
(極熱之時就扇手心,因為手心通心竅,心恬淡了就全身涼快。)
——《濟世仁術編》
五寢具的選擇:
古代多用藤蓆,竹蓆,高端的玉石之類自然材料制而成的蓆子。
對蓆子古人是這樣說的:
竹蓆新者耗精血,陳者不收汗。或極熱時,以其著體生涼,偶一取用。盛暑拭席,亦用滾水,方能透發汗溼;有愛涼者,汲井水拭之,陰寒之氣,貽患匪小。
——《養生隨筆》 清 曹廷棟
現代的我們可選擇的也很多比如:老粗布涼蓆,絲麻涼蓆以及玉席都可,看自己的條件與喜好選擇就好。
六:子午覺
子午:古人把一天二十四小時分為十二個時辰。子時:夜裡11點鐘至1點鐘;午時:中午11點鐘至1點鐘。
午覺小憩半小時左右,最好放在午飯之前,吃過午飯之後儘量不要馬上睡,吃完就睡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也容易發胖。
俗話說:「飯後躺一躺,不長半斤長四兩」。保持身體健康建議還是不要吃完就馬上躺著。
不覓仙方覓睡方。古人對睡覺的用具、姿勢、衣物都大有講究:
睡側而屈,睡覺而伸,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睡訣》 宋 陳希夷
夜半後汗收涼生,必備葛布單被覆之。
葛布廓索,不全著體,而仍可遮護,使勿少受涼,晨起倍覺精神爽健。
——《養生隨筆》清 曹庭棟
古人對四季穿衣都有一定的譜兒,入三伏天就會換上稍微硬挺但是透氣的夏布如葛布,薴麻布等純天然纖維的布料,都是特別涼快的。
對於夏至的由來,習俗,以及古人夏季養生的智慧你學會了嗎?
願大家在熱情的夏季收穫滿滿 ,過得健康舒心。
文|三七觀世音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