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與導引

2020-09-03 劉金宸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令時有「拜神祭祖」、「消夏避伏」、「清補」和「吃麵」等習俗。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

(1)夏至宜清補

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夏季暑熱,多數人會食欲不振,多食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2)夏至多喝水。

夏至後,因為氣溫逐漸升高,人體易汗出,因此建議多飲水。此時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3)夏至宜養心。夏至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二十四節氣導引養生術》是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創編的一套導引法,它根據每個節氣所屬經絡及相關易發病症,創編而成,是導引術在養生應用上的一大發展。本套導引養生法具體產生年代已不可考,明代養生圖書《保生心鑑》、《萬壽仙書》、《遵生八箋》等都有收錄,但各書收錄時,名稱有別,推測其應為明人所創編,該書後又在清末被鄭官應收入《中外衛生要旨》一書中。

夏至養生導引法

坐功:

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腳,換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齒,納清吐濁,咽液。

治病:

風溼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重。

從人體解剖學得知,頸椎骨七塊,胸椎骨十二塊、腰椎骨五塊,合起來共二十四塊,它正好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每一塊脊椎骨都對應著一個節氣。夏至對應脊椎的第五胸椎,與肝、膽、胃、脾有關,根據脊柱疾病的相關性研究,肝炎、膽囊炎、低血壓、胃炎、面皰與第五胸椎有關,在夏至節令時可通過節令養生來進行調護,對上述疾病的防治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解讀:

夏至節氣時,每日早晨3點至7點時,取如圖坐式,兩手十指交叉扣緊,一腿在地面伸直,一腿抬起,前腳掌踏在交叉的掌指中,吸氣,腳掌向前用力蹬,手臂伸直,兩手向後用力拉,使形成前後爭力,略停片刻後放鬆呼氣,換另一隻腳蹬踏,左右各做35次。再做叩齒、吐納、咽液收功。

此式可以疏通手太陽小腸經及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可以調理相關症狀,如全身大關節的風溼積滯,手腕部,膝蓋的疼痛,肩周,上臂前後肌肉痛,手掌中發熱、痛等,另外還可以調理腎內痛,腰背疼痛,寒溼導致的身體沉重感等。

00:00/00:00倍速

視頻來自騰訊視頻!

此式通過前後爭力,讓手腳上的經絡得以打開、暢通,足部蹬踏時,腰部要前躬,兩手臂伸直,帶動兩肩關節向前,使整個後背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如此放鬆呼氣後,則促進氣血在後背部經絡中的運行流動,以利於祛風除溼;蹬踏時,蹬踏的腿要儘量伸直,以拉伸膀胱經,若不能,也可稍微彎曲。今人用於保健,可不必拘於練習時間。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處暑養生與導引
    此時,太陽直射點已經由「夏至」那天的北緯23°26′,向南移動到北緯11°28′,隨著太陽高度的繼續降低,所帶來的熱力也隨之減弱;「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真正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就是處暑,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不過,處暑節氣還處在短期回熱天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所以此時仍有持續高溫,雖沒有夏天酷暑
  • 張廣德,導引養生的奇蹟 | 導引人
    原文來自《中國保健營養》2008年02期文| 閆佳 小莫76歲,也許不算高齡, 但對於導引養生大師張廣德來說,卻是個奇蹟。他,曾身患不治之症,又藥物過敏,卻能戰勝病魔; 他,笑迎人生,在全世界傳播養生之道。他是胡曉飛教授的恩師,是胡老師導引養生之路的榜樣。
  • 導引 養生源自神仙信仰 中國古人的養生體操
    成書於戰國後期的《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醫學典籍之一,在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提出了「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養生保健思想,並從「天人合一」思想出發,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養生思想體系。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館館長郝勤教授介紹,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願望開始與宗教信仰相結合,由此產生了神仙信仰。
  • 冬季來了,大家堅持練導引,因為導引是很好的養生方式
    :「導引術作為一種極好的養生治療方式,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從無形到有形,這些東西被老先生導引出來了。後來就好了。從那以後(97年),徐文兵老師承認了「氣」的存在。從徐老師這裡,我明白三點:首先,「氣」存在,我是2020年練出了氣感;其次,導引很好,可以把病氣導出體外;第三,抑鬱症有人能夠治好。那麼,啥是導引呢?
  • 夏至養生最關鍵,這幾點一定要注意,一個方法清理心中陰火邪風!
    因此說,夏至養生,意義重大。 夏至天最長,夜最短,此時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我們居住在北半球,臨近夏至,陽氣越來越升浮,天氣也越來越熱了。夏至之後,天地之間陽氣開始向下用力,從夏至至冬至,陽氣漸斂漸降,漸至收藏。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當知曉這個規律,並且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體平衡陰陽,從而調理健康。
  • 今日夏至,夏至到了如何養生呢
    ,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此外,民間還有夏至&34;、&34;等習俗。 諺語是民間流傳比較簡單的話語,這種話語一般讀起來都比較的押韻,會非常的好聽。一般都是生活的一些經驗積累,所總結出來言簡意賅的句子。那麼夏至的節氣諺語,你都了解多少呢? 關於吃方面的:冬至餃子夏至面(山東)。夏至餛飩免疰夏"(武進)。 吃了夏至面,一天長一線(河北)等等。
  • 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
    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時間:2020-06-21 09:1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餃子夏至面 你知道夏至怎麼養生嗎 夏至,是古代24節氣中,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沒有之一。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 二十四節氣養生——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熱的夏天來臨。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夏至氣溫多以悶熱、多雨為主,從中醫學上講也是人體陽氣最盛而陰氣滋生、陰陽交替的一個時節。在這個節氣裡,很多人都會出現身體不適、胸悶氣短的現象,因此在夏至做好各方面的養生工作至關重要。那麼,夏至該如何養生?
  • 大暑養生與導引
    運動鍛鍊也是很好的養生方式,大暑期間,養生鍛鍊要注意避暑,由於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採、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儘量做到「心靜自然涼」,此時運動量不宜大,
  • 夏至養生.
    夏至養生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 孫思邈養生——導引調氣卻病延年
    導引按摩、吐納調氣是孫思邈養生要妙的重要內容。前者屬健身體操,以動為主,後者為呼吸體操,以靜為主,二者均屬氣功範疇,名動靜氣功。孫氏的鍛鍊方法是動靜結合,缺一不可。他強調指出,欲養生者,不但要嗇神,愛氣、養形,還必須「兼之以導引行氣」,久之行之,始能延壽。
  • 淺談導引按蹻養生治病方法
    導引按蹻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裡面談到了中醫所用的治療方法,總起來分五類。一類是砭石,第二類是毒藥,在《內經》裡,凡是治病的藥都叫毒藥。
  • 夏至養生早知道!
    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 6 月
  • 夏至節氣吃什麼養胃 夏至飲食養生要點
    夏至養生可是很重要的,因為夏至到了很快就進入三伏天了,三伏天可是相當熱的階段。想要在炎熱的天氣中,健康度過不生病的話,需要想法子注意飲食。因為人們需要從飲食攝入營養,滋養身體。因此,快來看看夏至養生要知道的飲食要點,一點都不能落下。
  • 順應時令,一起來夏至養生吧
    如果我們稍微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就知道中醫是講究按時令養生的。而夏至是重要的節氣之一,從夏至第一天開始,要做到臟腑和合,形聲和一,保持健康狀態,才能使人體機能在夏季有序運行。談到養生,就先要了解夏至前後人體氣血的陰陽變化規律。氣溫的變化會對人體氣血盛衰產生相應的影響。
  • 息法,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
    息法,導引,健身,氣功,運動,養生,鍛鍊,主要從調理吞吐呼吸的軟硬粗細著手。呼吸無聲為平息法,吸氣有聲、呼氣無聲為柔息法;氣中均有聲為暴息法(屬於煉性功的內壯之法);全息無聲為龜息法(屬於練命功的高級吐納大法)。是以聽息入手順應為用,氣從毛孔入,耳孔出。
  • 導引養生 看到健康、愉悅
    導引養生 看到健康、愉悅「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動作緩慢,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進行鍛鍊。72歲的梅傳勝練了不久,就深深喜歡上了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一些器官開始出現退化。梅傳勝說:「這個時候身體的血脈會有些不通,甚至都會缺鈣,出現骨質增生的現象。」練了這樣以自我按摩穴位,增加血液流通,提高血液養份的健身氣功,肯定會對身體有好處。
  • 中國歷史故事:蘇軾與宋代導引養生
    兩宋年間,講求養生的風氣非常濃厚,不少文人學士如蘇東坡、歐陽修、朱熹等,對養生都有精深的研究。宋代還出版了不少養生理論著作,如蘇東坡寫有《問養生》、《養生說》、《續養生說》、《書養生後論》等,蒲處貫有《保生要錄》,張君房有《雲岌七籤》等等。導引養生在宋代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 立秋養生與導引
    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古之聖人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調攝宗旨,告誡我們,養生要順應四時、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要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 【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該文從中醫學「形神一體觀」的角度分析孫思邈《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從調身、調息、調心三方面介紹《千金方》的導引實踐方法,闡明「形神一體觀」在祛邪防病和養生保健中的意義,值得借鑑。從「形神合一」談孫思邈導引養生思想孫思邈整合了隋唐前的形神理論,把「神」歸為人體「精神、神志、思維」,認為人之形體需通過神與氣來榮養,身體是精神的「窟宅」。孫思邈亦為導引養生的推崇者,《千金方》中對導引進行了全面論述,強調按摩導引在祛除病邪和防病養生方面的意義,即使沒有疾病也要用導引養生之法來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