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古時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令時有「拜神祭祖」、「消夏避伏」、「清補」和「吃麵」等習俗。
夏季陽氣盛於外,夏至過後,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
(1)夏至宜清補
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洩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夏季暑熱,多數人會食欲不振,多食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2)夏至多喝水。
夏至後,因為氣溫逐漸升高,人體易汗出,因此建議多飲水。此時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3)夏至宜養心。夏至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調養,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二十四節氣導引養生術》是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創編的一套導引法,它根據每個節氣所屬經絡及相關易發病症,創編而成,是導引術在養生應用上的一大發展。本套導引養生法具體產生年代已不可考,明代養生圖書《保生心鑑》、《萬壽仙書》、《遵生八箋》等都有收錄,但各書收錄時,名稱有別,推測其應為明人所創編,該書後又在清末被鄭官應收入《中外衛生要旨》一書中。
夏至養生導引法
坐功:
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腳,換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齒,納清吐濁,咽液。
治病:
風溼積滯,腕膝痛,臑臂痛,後廉痛厥,掌中熱痛,兩腎內痛,腰背痛,身體重。
從人體解剖學得知,頸椎骨七塊,胸椎骨十二塊、腰椎骨五塊,合起來共二十四塊,它正好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每一塊脊椎骨都對應著一個節氣。夏至對應脊椎的第五胸椎,與肝、膽、胃、脾有關,根據脊柱疾病的相關性研究,肝炎、膽囊炎、低血壓、胃炎、面皰與第五胸椎有關,在夏至節令時可通過節令養生來進行調護,對上述疾病的防治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解讀:
夏至節氣時,每日早晨3點至7點時,取如圖坐式,兩手十指交叉扣緊,一腿在地面伸直,一腿抬起,前腳掌踏在交叉的掌指中,吸氣,腳掌向前用力蹬,手臂伸直,兩手向後用力拉,使形成前後爭力,略停片刻後放鬆呼氣,換另一隻腳蹬踏,左右各做35次。再做叩齒、吐納、咽液收功。
此式可以疏通手太陽小腸經及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可以調理相關症狀,如全身大關節的風溼積滯,手腕部,膝蓋的疼痛,肩周,上臂前後肌肉痛,手掌中發熱、痛等,另外還可以調理腎內痛,腰背疼痛,寒溼導致的身體沉重感等。
00:00/00:00倍速
視頻來自騰訊視頻!
此式通過前後爭力,讓手腳上的經絡得以打開、暢通,足部蹬踏時,腰部要前躬,兩手臂伸直,帶動兩肩關節向前,使整個後背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如此放鬆呼氣後,則促進氣血在後背部經絡中的運行流動,以利於祛風除溼;蹬踏時,蹬踏的腿要儘量伸直,以拉伸膀胱經,若不能,也可稍微彎曲。今人用於保健,可不必拘於練習時間。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