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2020-12-20 四月de電影棚

2019年的5月中旬,是屬於十年一戰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已經邁過40億元票房大關而依然勢頭猛烈,同期的其他電影票房慘敗。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

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不為大眾熟悉的導演,陌生的宣傳,小眾的題材。那麼《何以為家》吸引眼球的魅力,究竟何在?有人說,這是一部「非常好哭」的電影,處處充斥著苦難,但僅僅只是如此嗎?假如你只是為了這一張電影海報而走進影院,那你會失望的。影片到底講了什麼?影片倒敘式的講述了一個少年犯動手前的人生,在此引用導演自己的話:「這是關於一個小男孩控訴他的父母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界給他生命的故事。他實際上不僅僅在控訴他的父母,也在控訴整個社會,因為他的父母實際上也是社會的受害者。」值得一提的是《何以為家》的英文片名直譯為《迦百農》,有更多宗教的隱喻。迦百農是《聖經》中耶穌發跡之地,在這裡誕生了許多神跡,卻也是被耶穌所詛咒的一個地方,而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也指代混亂和災難。

片中那群黎巴嫩貧民窟的孩子,也如同被神所詛咒,被整個世界所遺棄一樣慌亂恐懼。當一個地區連宗教信仰都無法維護秩序時,它就真正地進入了一種最為可怕的混亂。導演正是借《迦百農》繼續探討黎巴嫩嚴重的社會公平問題。電影開頭是贊恩在出生地之間奔走,他的求生本能很強,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個人為了突破生活束縛的努力,贊恩都已經嘗試過了,作為一個孩子,他已經盡力了。藥房騙處方藥、換媒氣、搬水、送貨、送菜、擺地攤賣水果汁,所有能夠掙錢的方式,這個只有12歲的孩子,為了能過生存下去,無所不用其極。

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在這樣貧瘠的生活中,贊恩仍沒有泯滅善良,他仍懷有惻隱之心,他曾默默地反抗這種宿命般的束縛,用一個孩子的方式守護妹妹。他也曾想要改變生活,丟掉阿薩德向妹妹示好的禮物、向父母提出上學的請求、隱瞞妹妹來月經的事實。奔走在生存之間,校車成為贊恩與理想生活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終於某天在無力阻攔,眼睜睜的看著妹妹被強制賣給房東兒子的時刻,贊恩絕望了,他再也無法忍受一切,他選擇逃離,走的遠遠的。像躲避瘟疫一樣。贊恩以為遠離這個帶給他痛苦的出生地,他就會躲開生活的苦難。但,現實卻更加殘酷,他只是從一個困境跳到了另外一個困境而已。贊恩也曾努力的想活的正常而有底氣,最起碼是以不傷害別人的方式活下去。但,現實卻是,沒有人願意請一個12歲的瘦弱小男孩為自己工作,最終還是來自衣索比亞非法居留的泰格斯收留了他,這算是贊恩長這麼大以來,為數不多溫暖而幸福的時刻。

可是非法居留的泰格斯怎麼可能會成為命運飄零的贊恩生活中溫暖的港灣,沒有身份的泰格斯本身就自身難保,她最多只能算是人海中的一塊浮木,只能給贊恩短暫的依靠。果然好景不長,短暫的溫暖生活,隨著泰格斯意外被拘留而結束,其實,此刻的贊恩可以選擇再次流浪,但他沒有,因為內心中關於妹妹的情感不允許他拋棄尤納斯,贊恩骨子裡的溫暖是排斥這麼去做的,即使這道,繼續照顧尤納斯,他將面臨怎樣的困境和磨難,他都沒有退縮,沒有一走了之。

贊恩只是覺得,如果他拋棄了尤納斯,他又和自己那對強行送走妹妹的父母有什麼區別呢。可是孤注一擲的堅持和忍耐,並沒有帶給他生活上的轉機,現實更加冰冷諷刺,屢屢碰壁,走投無路的贊恩,最後竟然還是靠賣曲馬多(鎮靜藥)水賺了錢,當最後被房東鎖在門外之時,贊恩徹底崩潰了,這是壓倒這個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即使贊恩再堅強,即使他再不願,贊恩都要面對,如果不送走尤納斯,他們兩個人都會餓死的窘境。這根本不是選擇,而是生存所迫。贊恩只能將尤納斯交到了人販子手裡,來換取他們兩人的一線生機。我們無從得知,贊恩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送走尤納斯的,但是他一定想到了曾經的父母。雖然無法原諒,但是他在這一刻或許體會到了父母的無奈,也許這會變成贊恩內心與父母的一種和解。

可惜命運並不想放過這個苦難的男孩,妹妹薩哈去世的消息,徹底的激怒了贊恩。他憤怒的提著尖刀,不顧一切的刺傷了始作俑者,也因此被關進少年監獄。究竟是怎樣的絕望悲憤,才會讓這個骨子裡溫暖的孩子,揮刀向人。我們這看見了滿屏揮之不去的絕望和陰鬱。回到了開頭的一幕。在律師的支持下,贊恩最終將父母告上了法庭。可是,這些和贊恩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人、這些曾經帶給他巨大痛苦的人,這些將他逼到絕望毀滅邊緣的人,卻並不是造成贊恩絕望的始作俑者,他們也僅僅只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他們在法庭上自我抗辯,也只是展現了他們的無奈與苦難。他們也只是在這樣的困境裡做出了無奈的選擇。他們以為這是給孩子謀求了生機,就像他們的父母曾經做過的一樣,他們也正是因此活了下來。

鏡頭裡的每個人,都只是社會悲劇的犧牲品。2個小時的電影撲面而來的是一種令人窒息的絕望。電影裡囊括的了太多的社會話題,出現了太多不幸的元素:非法移民,童工,毒品交易,兒童買賣,任何一個單拎出來都可以延伸成一部題材沉重的紀錄片。

每一幀,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片段都是悲慘的社會百態。《何以為家》幾乎是用一種質樸的方式,將這個貧窮社會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用一種毫無避諱的、即粗暴又生動的方式,直接把絕望的黎巴嫩眾生相擺在觀眾眼前。

導演極力的想通過贊恩身上的無奈與矛盾,像我們展現出在絕望困境中的生存與選擇。沒有過度渲染情緒,只是用一直保持冷靜的態度為觀眾呈現出一個貧窮而混亂的國度究竟可以多麼令人絕望。

相關焦點

  • 用盡全力的絕望—《何以為家》影評
    ——贊恩有種絕望,是你怎麼努力都擺脫不了的。看完《何以為家》後,這個想法在我腦子裡久久不能揮散。贊恩的家庭非常貧窮,平時靠騙醫生的處方藥製作毒品,販賣給監獄裡面的人賺取利潤為生。七兄妹擠在用布間開的房間裡睡覺,晚上父母的做愛聲讓孩子夜不能寐。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與悲傷?!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拋棄與守護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可能只有無盡的絕望和憂傷才能理解這樣的話。《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
  • 《何以為家》|生而無愛,何以為人?
    前陣子看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9.1,影片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和平的國家的小孩實在是不能想像那些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同齡人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這個十二歲難民家庭的孩子,他表現出的早熟和聰明,讓人感到的卻是心痛。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但這種藥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人「興奮」,他的作用強度約為嗎啡的1/8。有一種描述稱,吃了鹽酸曲馬多片之後,整個人「輕飄飄」的感覺「很爽」,這種感覺甚至可以讓人5天5夜不吃飯不睡覺也不餓不困,因此一些小女孩甚至拿它當減肥藥吃。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
  • 影評:《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這裡形成了一個大對比:即使希法勞再無力撫養兒子也不會拋棄兒子,因為無力撫養,也不會去多生孩子。諷刺了當今那些拋棄自己孩子的父母,請問,你們不會自慚形穢嗎?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於是我想從國際不打小孩日講起,說一說《何以為家》這部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電影。「為你好」真的是為你好嗎?面對大眾對兒童人權的漠視,電影《何以為家》的導演娜丁·拉巴基說:「為什麼要拍這部電影——為了更真實地展示社會問題,尤其是孩子們喪失了他們的基本權益這一問題。」儘管影片所呈現的是一個在特殊背景下的較為極端的案例,但也正是這樣的故事,才更能引發觀眾對其的深思。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在這個戰爭頻發,難民遍地的土地上,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孩子們又該何去何從?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何以為家》一部即使劇透看了影評,還是會震撼的電影
    我希望不會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孩子了,記得上一次散場了,還坐了這麼久的是《四個春天》,這一次是《何以為家》看了一半,越來越覺得它不像電影,像記錄片,電影贊恩追著父親的車不讓她把妹妹薩哈賣掉的時候,拉希爾被抓到監獄邊哭邊把奶擠掉喊著對不起的時候,贊恩把約納斯當親弟弟最後卻沒辦法把她賣掉了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何以為家》主角小男孩帶來的驚豔和震撼,值得每個人去體會
    很久前看的《何以為家》,一直沒寫,現在有點兒脫離當時的狀態,不過當時看完的時候,真的是一直在哭,那種細膩的痛苦戳心戳肺,尤其是片尾一出來,情緒根本無法控制淚腺直接全面崩掉,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正有許多人過著電影裡那樣你無法想像的生活,提心弔膽,擔驚受怕,落魄絕望沒有曙光, 生活只是一種壓迫
  • 父母生而不養,長子贊恩渡人卻無法渡己,無愛《何以為家》
    《小偷家族》是從普適的社會問題切入最終落腳於人性的模糊地帶,而《何以為家》則是以個人境遇為樣本揭露社會制度的缺失。《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根據贊恩的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男孩的父母只管生孩子,在家什麼也不幹,讓自己年幼的孩子去雜貨店打工來獲取食物。
  • 觀後感《何以為家》
    由於長期沒有和香香媽(香香公主)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長一點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像「真香定理」,無法避免,所有的道理都頃刻間拋之腦後……所以特地安排了活動可以和香香公主多一些「共識」,我們選擇了吃著小吃,舒舒服服地一起看電影,挑選主題是希望打開香香公主的視野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她的前作《吾等何處去》一樣,影片以黎巴嫩家庭為切口,聚焦於戰爭迫害、女性生育、宗教移民等問題,與之不同的是,她跳出了以女性為主體來觀察世界的「舒適區」,而從底層家庭裡孩童的視角出發,展現了貝魯特街區眾生相的社會橫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