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2020-12-20 文藝美刊

文/金澤香

貧窮之於親情,似乎天生帶有豁免權。比如生而不養,不是父母的錯,而是無能為力。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敘利亞內戰,贊恩一家逃至黎巴嫩,因無證件,無身份,一家人蝸居貧民窟,兩個大人、七個孩子,貧困令他們失去生而為人的尊嚴。對生活束手無策的父母,暴戾難抑,不生孩子怕被人笑話,生了孩子生活更糟。年幼的贊恩被迫出去做工,從未上過學,如果不是妹妹薩哈被強行嫁給小販阿薩德,他不會一怒之下離家出走。

家是牢籠,薩哈的哀求與眼淚深深刺痛了他,父母的決絕斬斷了他對家的一線留戀。

流浪之路,贊恩幸得女工拉赫相助,暫有容身之所。可惜好景不長,善良的拉赫被查出無證件,以非法居留之罪關進監獄。贊恩面臨的難題十分棘手:他與拉赫一歲的孩子約納斯將如何生存。

贊恩擔起照料約納斯的重任,為此不惜學父母自製含毒品成分的飲品賣給癮君子。生活似乎有轉機,一日他在集市遇到賣雜貨的小女孩梅森,得知通過商販奧斯帕可偷渡去其他國家,比如瑞士。梅森說,「那裡沒有一個孩子慘死」,贊恩心生嚮往「我也想去」。等攢夠錢,他與約納斯會有新的生活與未來。但是如同陰晴不定的氣候,豔陽展露須臾即被烏雲遮蔽。贊恩一回家被房東驅趕,連同藏在鐵管的錢都來不及取。努力終成泡影,現實依然殘酷。

走投無路之際,與其餓死,他嘗試走在馬路對面,看有無好心人領養待在原地的約納斯。看著約納斯對他遙遙招手,贊恩眼裡注滿悲傷又絕望的淚水。不得已,想起奧斯帕之前說過幫他給約納斯找個好人家的提議,還會給他五百美元幫他辦偷渡。這也許是唯一一條能讓兩個人都活下去的生路。

贊恩聽從奧斯帕的建議,回家拿偷渡所需的身份材料。回到家的贊恩,聽聞薩哈因懷孕大出血身亡,盛怒之下,拿刀找阿薩德算帳。刺傷阿薩德的他,這一次被關進監獄。

電影行將結束,遠走高飛的美夢化為幻影。一次偶然之機,他在監獄聽到法律節目,關於父母對孩子的虐待,他鼓起勇氣撥通正在直播的電話自陳:

「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只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贊恩的遭遇引發媒體和律師的關注。欣慰的是,人販子奧斯帕被抓獲,嬰兒約納斯重回拉赫的身邊。

電影結束了,真實的生活還在繼續。片中贊恩不是演員,他演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導演娜丁·拉巴基在貧民窟發現了他,請他擔當主演。贊恩的人生因《何以為家》一片得到改變,片尾他說希望能去上學和能枕著枕頭睡覺,據片尾字幕介紹,「在聯合國難民署和《何以為家》劇組的幫助下,贊恩一家已在挪威安家,贊恩的父母獲得工作,贊恩正在求學中。」展現熒幕上的最後一行字尤為動人,「願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大至世界和平,再無戰亂與逃離;小至家庭和睦,家人相互理解與關懷。相較龐大的難民群體,贊恩的幸運僅是個例,還有更多生活處境不堪的未成年人,他們能向誰求助?

片中贊恩父母與拉赫對待孩子的態度截然不同,並非他們生性暴戾,贊恩母親在法庭哭訴,「為了我的孩子,什麼犯罪的事都願幹」,不是不愛,而是無力,一切因生活所迫。他們是溫水中的青蛙,日復一日,遵循舊習,忘卻跳出,他們不是贊恩,不曾叛逆,任由生活欺壓,無能帶來的怨忿唯通過與孩子之間相互折磨而消解。有多少親情假以愛之名,實則行傷害之事。父母固然有錯,同時他們也是受害者。

有多少人能抵擋生活的重壓?贊恩無力維持他與約納斯的生計,同樣迫不得已將他送給奧斯帕。那一刻,他內心承受的不僅僅是與約納斯離別的痛苦,還有無力扭轉的憤懣,他恨一切,包括自己。然面臨生死之危,已無法承受道德的拷問。假若沒有更強大的力量護衛,人在命運面前,確如螻蟻。

《何以為家》最終討論的命題遠非親子關係,而是一個由來已久、從未止息的,與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有關的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深層研究,以及如何維護他們應有的權益。例如,當家不再是家,誰能成為那個幸運的贊恩,誰又能帶給他們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END-配圖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推薦電影《何以為家》
    今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去看了上映第6天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感觸很深。這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如同類電影一樣,單從網絡上的宣傳海報和截圖,看不出它的感人之處和所表達的深意,甚至很可能會被你在瀏覽同期上映的電影時當做「垃圾」忽略掉。
  • 《何以為家》導演:我相信電影能夠改變世界
    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自4月29日公映,當天的排片為14%,首日票房僅為1225萬,沒有受到市場過多關注。但是面對獨霸影市的好萊塢電影《復仇者聯盟4》,《何以為家》最終還是走出了自己逆勢上揚之路,到5月4日排片升到了15.6%,單日票房達3000萬。 《何以為家》用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片中的場景沒有任何的粉飾,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出出真實的生活場景。導演娜丁·拉巴基不久前現身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並與中國的觀眾和電影工作者有過面對面的交流。
  • 五一檔黑馬《何以為家》讓更多觀眾感受好電影的力量
    高品質電影最佳推手 有的放矢真正實現受眾破圈層去年,《小偷家族》《何以為家》的國內版權方路畫影視,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支持下舉辦了這兩部電影的展映活動,兩部坎城大獎影片得以「零時差」與一部分電影愛好者見面。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市場:票房超出預期,「輕熟女」貢獻最多  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電影《何以為家》上映9天票房超2億元,並以8.9分的評分登頂一周口碑電影排行榜首位,讓業內人士倍感驚訝。
  • 《何以為家》定檔4月29日 李純淚目史航贊「為電影而生」
    影片橫掃全球觀眾眼淚,口碑爆棚,躍居映期評分榜榜首,被評價為最催淚的人性之作,被影評人史航贊為「為電影而生!」 這部連續三周問鼎「一周電影口碑榜」的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佳作,以12歲小男孩贊恩拿刀捅人,並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開始,揭開了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存現狀……導演娜丁•拉巴基以一身中國風服裝驚豔亮相,並用中文宣布電影《何以為家》正式定檔4月29日,屆時影片將登陸內地各大院線、與廣大中國電影觀眾見面。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觀眾可以在贊恩這個角色中看到生活所迫的早熟與孩子特有的天真,感受到那種毫無出路的絕望。
  • 豆瓣64萬人打出9.1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為何能收穫如此多好評?
    《何以為家》中開頭有這麼一段對話: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法官問:「你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贊恩用冷漠的語氣回答:「因為生了我」。聽了這樣的狀告,我很愕然,一個不過12歲的少年,為何成為階下囚,為何要狀告自己親生父母,這在我所處的世界是件多麼可笑的事情。父母生了你,為什麼你不感恩,反而憎恨?!當我繼續追著這部《何以為家》看下去時,隨著劇情的發展心中不自覺就升起了一股憤恨的情緒:生而為人,這劇中的那雙父母應該自慚形穢;為人父母,他們根本不配!
  • 《何以為家》何以同大片「硬碰硬」?
    在日前上海國際電影節「洞察·動力暨電影口碑動力」研討沙龍上,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他們以電影《何以為家》為例,讓人看到了電影營銷幕後的驚心動魄,看到了數據是怎樣讓一部文藝氣質的電影無懼於「復聯4」的碾壓而成為票房黑馬的。
  •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電影《何以為家》帶給你的深刻感悟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何以為家》。首先從這部電影在國內的定檔來說,就是比較吃虧的。在五一假期跟《復聯4》撞上,但是這部電影憑藉自身的優點依舊獲得了超兩億(持續更新)票房。就電影的題材來說也是比較吃虧的,這部影片偏小眾,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電影非常寫實,讓觀眾看到了難民的真實生活,也讓觀眾體會到了男主人公贊恩的無奈和掙扎。「生而不養,何以為家。」作為一個連自己多大年紀都不知道的孩子,他承受了來自這個世界太多的打壓和逼迫。
  • 今日電影推薦-《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2019年的5月中旬,是屬於十年一戰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已經邁過40億元票房大關而依然勢頭猛烈,同期的其他電影票房慘敗。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
  • 電影《何以為家》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講述小男孩扎因生活在一個有著4個兄妹的貧窮家庭,沒有身份證明的孩子,沒有學上,從小開始工作,生活中沒有親情的愛,只有辱罵,暴力,在一次為了阻止妹妹薩哈嫁給房主中失敗而離家出走,在後來遇到了好心人泰格斯並在她家居住,然而好景不長,泰格斯因為沒有身份而被警察帶走,扎因帶著泰格斯的兒子開始討生活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也同樣在黎巴嫩的街頭長大,也沒有上過學,跟劇中男主角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也難怪他在電影中的表演能如此的真實。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
  • 《何以為家》:娓娓道來的一齣悲劇,看完儘是沉默
    與好萊塢式電影相比,《何以為家》的故事性是偏弱的,這意味著故事精彩程度較低,觀影效果稱不上絕佳。然而,儘管我非常注重故事性,但依舊覺得《何以為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隨後,我將從三個角度來聊聊《何以為家》。
  • 觀後感《何以為家》
    由於長期沒有和香香媽(香香公主)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時候長一點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真像「真香定理」,無法避免,所有的道理都頃刻間拋之腦後……所以特地安排了活動可以和香香公主多一些「共識」,我們選擇了吃著小吃,舒舒服服地一起看電影,挑選主題是希望打開香香公主的視野
  • 豆瓣8.8的電影《何以為家》內容太扎心
    在全球的影迷都為復聯「瘋狂」不已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在4月29日悄然上映。並不是嗨到爆的大爽片、也沒有豪華明星陣容,但這部電影的「重量」是不容忽視的。《何以為家》該片原名《迦百農 》。在《何以為家》的鏡頭裡,你能切實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無助感。扎因的父母面對扎因的控訴,流著淚說,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他們也明白賣女兒不對,可一家人沒有辦法活下去,女兒去了別人家裡,最起碼她可以有口飯吃。
  • 《何以為家》一部即使劇透看了影評,還是會震撼的電影
    我希望不會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孩子了,記得上一次散場了,還坐了這麼久的是《四個春天》,這一次是《何以為家》看了一半,越來越覺得它不像電影,像記錄片,電影贊恩追著父親的車不讓她把妹妹薩哈賣掉的時候,拉希爾被抓到監獄邊哭邊把奶擠掉喊著對不起的時候,贊恩把約納斯當親弟弟最後卻沒辦法把她賣掉了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
    (今天繼續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看這部電影會讓你痛哭流涕,所以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準備好紙巾。這部電影就是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這篇文章可能會帶有一點情緒。)電影一開始,我就被電影畫面震撼啦,幾個少年相互追逐嬉戲,可是少年們卻像大人一樣的分享香菸,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少年該有的樣子。但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贊恩整部電影少有的歡樂鏡頭之一。贊恩和父母還有弟弟妹妹一起擠在一間小小的房子裡,整個房間幾乎沒有像樣的家具,甚至睡覺父母和孩子們僅有一簾之隔。
  • 從《綠皮書》到《何以為家》,阿里影業進口片選擇的眼光與功夫
    此外,阿里影業今年參與出品、推廣的進口片還有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熱潮中斬獲3.5億元票房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行,打破藝聯發行票房紀錄的奧斯卡獲獎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近日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2》是2017年黑馬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續集,首周票房超7000萬,也在競爭激烈的檔期中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