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2020-12-17 之娛致樂

影片預告片裡最震撼的,是一個小男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上法官問小男孩,為什麼要狀告父母。小男孩說: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

贊恩

這可能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教育中素來有父母養我即為恩的概念。但此時這個外國小男孩說的話讓一個中國觀眾,有點摸不著頭腦。

可能只有無盡的絕望和憂傷才能理解這樣的話。《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

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

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如果說贊恩有錯,那可能就錯在太聰明。正如他在影片開頭的時候所說「他可能會在煎熬下,慢慢長大,逐漸變成一個好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但現實往往不如人願。

下班後的贊恩一臉幽怨地,帶著怨恨回了家。家裡的混亂、貧窮都在鏡頭下一一展現開來。哭著的小孩在告訴我們,他並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更匪夷所思的是媽媽又逐漸微凸的肚子。

贊恩知道,他不會一直煎熬的長大,他想尋求希望。他最愛護的妹妹就要嫁給阿薩德,他跟母親大吵了一架,但母親認為沒有身份的妹妹,嫁給阿薩德是最好的選擇。

阿薩德錯了嗎?

並不見得,從小受到男尊女卑教育的阿薩德,似乎覺得11歲的薩哈已經到了嫁人的年紀。

贊恩出逃

忍無可忍的贊恩出逃,出逃的日子裡,他遇到了一個同樣身份的難民拉勒。同樣是難民的拉勒卻讓贊恩看到了不一樣的母親。拉勒拒絕了別人希望他賣掉自己孩子獲取身份的建議,工作時時刻帶著自己的孩子。

或許是被感動,贊恩跟這對母子生活在了一起,幫他照顧這個孩子。

但後來拉勒的失蹤讓贊恩崩潰,沒辦法的他只能賣曲馬多飲料(毒品)為生。在賣的時候遭到了不給錢、毒打等各種悲慘遭遇。

剛攢到錢的贊恩開心的讓小孩子選擇想去哪裡,但希望開始的同時就伴隨著結束。第二天出租房的門鎖被換了,裡面的東西都被一一丟了出來。贊恩無助、瘋狂地用石頭、木頭砸門,但都無濟於事。

後來贊恩回家,找想要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他把家裡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那可是他父母都求之不得東西。父母抓到他並告知他妹妹死亡的消息,崩潰的贊恩拿了一把刀跑了出去,揚言要殺了阿薩德。

他被抓了,被抓的牢房裡見到了拉勒。他不知道怎麼跟拉勒說他把孩子交給了人販子的消息。

贊恩

隨後就是開庭。對上了影片開始的一幕

《何以為家》整個影片壓抑之中透著希望和光明。贊恩的父母直到開庭的最後一刻,都覺得多生孩子才是改變現狀的關鍵。

他們是錯誤源頭嗎?並不見得。在社會環境中無奈的他們,也是在尋求突破的方向。

整個影片圍繞家描述整個故事,但是看完影片我們不難想像。在我們看不到的世界裡,還有贊恩?

很多人大讚贊恩的演技好,殊不知其實他是真實難民中的一員。他沒有在演,他只是在演繹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

《何以為家》的家我認為更大的含義就是國。最終的源頭是一個難民身份,並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所以說,有時候我們覺得平平無奇的,是多少人都奢望得到的。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何以為家影評 電影評價解讀什麼是健康親子關係  在《復仇者聯盟4》不斷刷新票房紀錄,幾乎沒給其他電影留下什麼生存空間時,一匹「黑馬」卻悄然誕生,這就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推薦閱讀《何以為家》影評  這部原本幾乎沒有人看好的小語種電影,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憑藉好口碑從狹小的夾縫中脫穎而出,成為廣州市場「五一檔」的最大黑馬。該片去年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近日在國內上映後引起熱議,由影片故事所延伸出來的親子教育探討,在朋友圈頻繁「刷屏」。
  • 影評《何以為家》:幸福並非理所當然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拍攝的影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的故事。拋棄與守護男主角贊恩的父母都是沒有身份的難民,因此而無法找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困頓混亂。然而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他們,卻一個又一個地生孩子。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沒有身份,從小擠在破舊、逼仄、雜亂、陰暗的租房中。
  • 影評:《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2018上映的一部「邊緣底層視角」的影片,電影採用了一種非常低調的視角,整個電影都讓鏡頭下降到一個孩子的視角高度,鏡頭平行於小男孩的視線,以他的眼光,觀看著外面的世界,因此,電影也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兒童的無所歸依的視覺空間。
  • 當人只剩用盡全力去絕望時候《何以為家》影評
    在這種困局之下,一部名不見經傳的《何以為家》突出重圍,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在諸多當紅流量的超英圍合之下,《何以為家》依然創造了首周票房破億的成績,顯然,一部藝術片能在堪稱教科書級成功的商業片面前斬獲這樣的市場成績,而且還是一部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陌生的難民電影,堪稱奇蹟。
  • 影評|《何以為家》,貧窮是最沉重的孤獨
    這就是電影《何以為家》中,男主贊恩那張處方上填寫的藥物名稱。因此在電影中,先是贊恩的母親帶著他們搗碎藥片融水後送到監獄中給犯人「過癮」,後來贊恩在黎巴嫩也用類似的方式去銷售「藥水」以維持生計。這些人成為《何以為家》的「人肉背景」。影片中隨處可見的貧民區,破敗的樓宇、頹廢而慌亂的人群。在這樣貧窮而混亂的環境中,誰會去關注一個普通人的死活呢?
  • 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影評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並獲得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何以為家》。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擁有著直擊心靈的效果,並令無數人淚目呢?原因很簡單,只因我們見過光明,因此無法忍受這無盡的黑暗。贊恩也就是這樣離開了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流浪。也是「何以為家」的真正開始。在流浪找工作的過程中,贊恩遇到了本片的另一個人物希法勞(化名泰格斯特),她是一位非法入境的黑人媽媽,需要靠辦假身份才能工作。
  • 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影評《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由黎巴嫩籍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在這之前她還有兩部長篇《焦糖》和《吾等何處去》,評分都還不錯,算是小有名氣。《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迦百農」在拉丁語中意為「混亂無序之地」,與影片戰爭背景相暗合。
  • 《何以為家》一部即使劇透看了影評,還是會震撼的電影
    我希望不會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孩子了,記得上一次散場了,還坐了這麼久的是《四個春天》,這一次是《何以為家》看了一半,越來越覺得它不像電影,像記錄片,電影贊恩追著父親的車不讓她把妹妹薩哈賣掉的時候,拉希爾被抓到監獄邊哭邊把奶擠掉喊著對不起的時候,贊恩把約納斯當親弟弟最後卻沒辦法把她賣掉了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用盡全力的絕望—《何以為家》影評
    ——贊恩有種絕望,是你怎麼努力都擺脫不了的。看完《何以為家》後,這個想法在我腦子裡久久不能揮散。贊恩的家庭非常貧窮,平時靠騙醫生的處方藥製作毒品,販賣給監獄裡面的人賺取利潤為生。七兄妹擠在用布間開的房間裡睡覺,晚上父母的做愛聲讓孩子夜不能寐。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影片名為《何以為家》,表面上看,是一個12歲的流浪少年渴望有個家、渴望有父母之愛,卻又在得不到後憎惡家、逃離家的故事。但其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陰影隨處可見,孩子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童年,他們的遭遇令人揪心,令人感傷。看完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影片最後打出的字幕:願每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 影評|《何以為家》: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相待
    4月29日,黎巴嫩現實題材電影《何以為家》(原名音譯為《迦百農》)在內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會話題引起熱議。而電影上映的第二天是4月30日,如果不是上了微博熱搜,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這一天也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ntional Spank out Day),也永遠對「棍棒教育」——這個社會的頑疾視若無睹。
  • 《何以為家》何以同大片「硬碰硬」?
    以《何以為家》為例,該片在中國達到了豆瓣9.0評分和3.73億票房,是全世界所有票房加起來的5倍左右,為什麼一個黎巴嫩的片子在中國獲得了成功呢?首先,《何以為家》敢於去找到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檔期。該片中國發行方路畫影視CEO蔡公明說:「根據阿里影業燈塔數位化宣發平臺的數據顯示,想看《何以為家》的女性是73%,男性觀眾是27%,而同檔期的《復聯4》恰好顯示的是相反的數據——男性觀眾為60%,女觀眾為40%,說明兩部影片形成了鮮明的互補性。在很多電影都躲《復聯4》的情況下,《何以為家》通過數據找到了這樣的『市場空白』,果斷地在4月29日上映,利用五一檔期和《復聯4》的高人氣成就了自己。」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內地因缺乏宗教語境,為了更通俗易懂,將其翻譯為極具詩意的「何以為家」。雖然更加貼合男孩贊恩背井離家、尋找真正家庭的行動,但卻失去了直譯的隱喻特質。「耶穌在拿撒勒不受歡迎,遂到迦百農傳教。」耶穌的拯救者形象和小男主贊恩直接對位。
  • 觀後感《何以為家》
    據上次《小鞋子》和《蕭紅》以後,綜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了《何以為家》。《何以為家》的開頭,拴著手銬的扎因被帶上法庭,還有他的父母,理由是:扎因上訴了他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他。香香公主可能是因為她本身就是父母,所以她更能理解父母的難處,而我更十分認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
  • 《何以為家》成「眼淚收割機」,竟然是因為他?
    贊恩和他的弟弟妹妹們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的故事,也大多是贊恩的扮演者贊恩·阿爾·拉菲亞自己的經歷。2016年,《何以為家》的選角導演看到小贊恩時,他正穿梭於貝魯特(黎巴嫩首都)貧民區的街道送貨。當我看到他時,我想,『這個孩子不可能只有這樣的命運。對於一個如此聰明、如此有潛力的孩子來說,在貧民窟裡擁有這樣的未來是不可能的。」娜丁·拉巴基在《何以為家》拍攝現場指導贊恩正是這份與角色的契合,毫無表演經驗的贊恩·阿爾·拉菲亞在《何以為家》貢獻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 中國版《何以為家》:13歲女孩看上去僅8歲,冬天3度穿涼拖
    0113歲女孩當姐又當媽,冬天3度只能穿涼拖一段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被網友稱為中國版《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國外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從小奔波忙碌求生的經歷,他看似有家,但心裡的家不知道在何處,他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視頻一開頭,拍攝者就在路邊遇到了一對姐弟。只見姐姐穿著短袖,背著弟弟走在二級公路旁。弟弟只有2、3歲的樣子,穿著棉襖,帶著毛帽,和姐姐的短袖對比鮮明。
  • 從《綠皮書》到《何以為家》,阿里影業進口片選擇的眼光與功夫
    此外,阿里影業今年參與出品、推廣的進口片還有在《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熱潮中斬獲3.5億元票房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行,打破藝聯發行票房紀錄的奧斯卡獲獎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近日上映的《一條狗的使命2》是2017年黑馬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續集,首周票房超7000萬,也在競爭激烈的檔期中站穩了腳跟。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