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讓孩子心生恐懼的是什麼,多數孩子會給「打針」投上一票,要是孩子不乖乖聽話,家長一句「再這樣找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就可以讓孩子立即消停,效果立竿見影。
前幾天一位「最慘」寶寶視頻讓網友們又心疼又好笑。
寶寶6個月,剛好有兩針疫苗要打,於是打針的護士選擇一起上。擼起寶寶的兩邊胳膊,兩個護士一左一右一起扎針,寶寶當下哭都不知道該對著哪邊張嘴。
不少網友表示,這樣打看著太心疼了,就不能一針一針打嗎?
還有的網友說:打一針疼一回,打兩針疼兩回,還是一次疼完,可以少哭一次,挺好的。
每次帶孩子去打疫苗,孩子們哭的撕心裂肺,一個比一個大聲,不哭的寶寶仿佛成了另類,記得有位媽媽問我說:我家寶寶打針都不哭的,是不是痛覺神經有點問題?
相比國內,國外醫生是怎麼給寶寶打針的呢?
寶寶雙手被爸爸抱著,醫生拿著針,針帽也沒脫,在寶寶上下各部位輕輕地戳啊戳,仿佛在給寶寶撓痒痒。
一會兒戳胳膊,一會兒戳肚子,一會兒戳戳寶寶的鼻子,寶寶被逗得嘎嘎笑的,逗了不少時間,才把針打進寶寶的腿上,且在打的時候仍不忘逗寶寶,讓寶寶轉移注意力。
而寶寶打完針了都沒什麼感覺,全程樂呵呵的。
如此溫柔的方式,對於許多看著寶寶哭自己也心疼得直哭的家長們來說,是不是最合適的打針方式?
然後國內的媽媽們看完全程後卻皺起了眉頭:照這個節奏打針,我寧願讓孩子哭。每個孩子打針都要這麼久,我排隊得排到明年去吧?
相信國內的家長們是真不願意看到這種方式,孩子脫衣服晾了這麼久,打完不得感冒了?寧願幾秒完事,來個痛快。
前面兩針一起打的寶寶跟他相比,慘是慘了點了,但是速度也是真的快。
寶寶能不能一次接種幾種疫苗?
有的家長還表示有點奇怪,為什麼寶寶可以一次打幾種疫苗呢?會不會不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有一篇《關於疫苗接種的傳言與事實》文章中就提到:有科學證據表明,同時接種幾種疫苗不會對兒童的免疫系統帶來不良反應。還可以減少去醫院的次數,節約時間和金錢。
寶寶出生後的免疫系統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所以可以用疫苗的方式直接保護孩子。一歲以內也是孩子打疫苗最頻繁的時段,幾乎每個月都要往社區醫院跑,如果選擇聯合疫苗,可以減少孩子打針的次數。
比如不少家長選擇的五聯疫苗,雖然費用比較貴,但可以讓孩子原來的接種次數從12次減少到4次,除了減少疼痛的機會,還會減少疫苗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家長也可以給孩子選擇。
為什麼不同孩子對疼痛感覺差別那麼大?
有的孩子只要一打針就爆哭,半天哄不好,而有的寶寶則屬於全程不太吭聲的那種。為什麼不同孩子之間差別這麼大?
孩子的疼痛敏感度不一樣有些孩子本身就比其他人對疼痛的感覺更加強烈。
美國一個醫療研究中心的研究所尼克爾.埃默森針對一項116個健康者參與的研究顯示,痛覺敏感度的不同與大腦結構的差異有關。這些相關區域的大腦皮質越薄,對疼痛的刺激越敏感。
有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哭,特別是男孩子被疼哭時會說:你看,你還沒有人家女孩子勇敢呢?其實真的可能是因為孩子本身對疼痛更敏感,並不是孩子嬌氣。
2. 針劑不同
藥物在進入體內時,會引起局部刺激導致疼痛,而針劑不同,對皮膚的局部刺激也大不相同。比如許多人打青黴素,就會覺得很痛,而打別的針,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的疼痛反應。
3. 注射技術有關
打針時一般要求是繃緊皮膚,「兩快一慢」,進針、拔針的時候要快,注射的時候藥物對肌肉有刺激,要求注射時比較慢。
所以孩子是否感覺到疼,跟注射護士的注射技術水平還是有挺大的關係的。
如何緩解疼痛?
轉移注意力在孩子打針的時候,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說給孩子一點玩具,或者引導孩子看別的地方,給孩子聽聽歌,說說話等,孩子放鬆了,疼痛度也會下降。
2. 給孩子適當的心理預期
比起跟孩子說「不要怕,打針有什麼好疼的」,可以給孩子一個心理預期:打針會有點疼,像蚊子咬到你那樣,不過護士阿姨很溫柔,一會兒就好了。有這個心理預期,也能減輕孩子的緊張情緒。
3. 局部熱敷
因為藥物的刺激,孩子可能打完後局部有寶,感覺疼痛,家長可以用溫熱的毛巾給寶寶敷一敷,促進藥物吸收,減輕孩子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