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看病或是打預防針,對爸媽來說絕對是世紀難題,尤其是3歲之前要頻繁接種各種疫苗,面對哭鬧的寶寶,哄不下又不能吵,難免把父母搞得焦頭爛額。
最近,國外一名醫生給寶寶打針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醫生並沒有直接給寶寶打針,而是不停地逗孩子玩。
一會兒用沒拔掉蓋的注射器在寶寶身上玩,一會兒用消毒的棉球在寶寶身上擦一擦,全程寶寶都在笑,完全沒有表現出恐懼和害怕,只是在最後一秒真的感到疼了,忍不住哭了起來。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寶媽要給醫生點個讚。不得不佩服這位醫生的耐心,把打針變成了早教互動,通過前期的各種安撫,慢慢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感覺打針像是在玩,結束時還不忘給寶寶吹個泡泡鼓勵。而且,整個過程中爸爸的表情也很淡定輕鬆。
當然,這是在國外,環境、薪資、國情這些都起著決定性因素。而在國內,醫院裡的排隊長龍比節假日堵車還恐怖,如果醫生都這麼有愛地打針,估計後面的家長要炸掉,甚至破門而入要懟人。
(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僅僅是在醫院,有的社區醫療服務站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本來醫務人員少,加上服務區域孩子又多,這時醫護人員要顧全大局,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打上疫苗,沒時間沒精力像視頻中的醫生這樣做,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現實情況暫時無法改變之前,作為家長不妨多花點時間來降低寶寶的恐懼感。比如可以這樣做:
0-1歲的寶寶打疫苗哭鬧還比較好安撫,2歲之後孩子慢慢懂事,聽到打針根本拽不到醫院,有的家長就開始了「騙術」,告訴他們打針不疼之類的謊話,孩子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下次打針更難。所以說,去醫院之前不妨如實告知孩子打預防針是為了健康,可能會有些疼,鼓勵他們要勇敢,這樣下次打針時,才不會那麼抗拒。
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大部分孩子都會感到不適應和恐懼,出門之前寶媽可隨身帶一件寶寶常玩的玩具,或者提前帶一些孩子愛吃的零食,打完針之後給孩子一個驚喜。
(圖片來源:pexels.com)
如果老人帶孩子打針,難免「溺愛」心理泛濫,無條件滿足他們各種無理要求。如果是媽媽在身邊,不僅會讓他們有更多安全感,還會細心關注打疫苗後的狀況,關注疫苗的生產批次等等細節。所以,無論多忙,孩子打針時有爸爸媽媽陪著最好。
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大人和護士摁住打針,本來害怕打針的孩子,反抗和牴觸心理會更加強烈,這時他們的哭鬧,可能是打針帶來的生理疼痛加上自尊心受挫帶來的羞愧感。大人一定不要附和周圍人一起笑孩子,應該帶孩子離開「案發」現場,及時安撫和鼓勵。
相信大家身邊一定遇到過害怕打針的20多歲大寶寶,而且不在少數。我們小時候太多打針的慘痛經歷,已經給童年帶來了陰影。所以,請不要忽視孩子們打針時的反應,多一些耐心和鼓勵,讓他們更勇敢面對吧。
各位寶媽,關於帶孩子打針如果你還有其它好辦法,歡迎在評論裡給大家支支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