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後可以自己復位嗎?

2020-11-13 澎湃新聞

原創 陳疾忤 陳疾忤醫生

引言

三個脫臼的場景

「在跑道上」

小孫今年18歲,是一名優秀的100米運動員,今天訓練中,起步擺臂突然脫臼了,教練想讓他去醫院看看,小孫連忙拒絕——

「教練,我從小就是這麼掰回來的,不礙事!」

「在馬路上」

孫大哥今天35歲,是一名事業有成的白領,今天通勤路上,被電瓶車撞倒在地,感覺肩膀脫臼了,猶豫要不要去醫院看看,同事在一旁說——

「孫兄,以前我也摔倒脫臼過,這個簡單,我幫你!」

「在家裡」

孫阿姨今年56歲,是一名退休在家的奶奶,今天出門買菜,公交車突然剎車,她拉著吊環,感覺肩膀脫臼了,兒子勸說她去醫院看看,孫阿姨說——

「兒子,我還得照顧孫子,找個老江湖掰一掰就好了!」

很多人誤以為脫臼後手法復位就完事了。

其實,肩關節脫位(脫臼)比你想像中的複雜,

雖然手法復位也能恢復肩關節功能,

脫臼很可能伴有關節囊、軟骨損傷、輕微骨折等等。

反覆脫位,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最後甚至發展為嚴重的骨關節炎,落下殘疾。

肩關節脫位後可以自己復位嗎?

我應該選擇手術還是手法復位呢?

復位後以後怎麼預防再脫位呢?

……

今天由陳疾忤教授來為大家講解「肩關節脫位」,

為你講解長久以來被輕視的「肩關節脫位」。

PART.01

為什麼脫位的大多是肩關節?

ONE

Dislocation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麼生活中大多是肩關節脫位?而不是膝關節、髖關節?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

肩關節指上肢和軀幹連接的部位,由肱骨(大臂的骨頭)和肩胛骨(摸背能摸到的骨頭)組成。

正常情況下,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像個小託盤凹進去)結合,並被周圍韌帶和肌肉包繞固定。

肩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肩膀脫臼,指的是「頭」離開「託盤」。

肩關節解剖示意

肩關節容易脫位與兩點有關:

1.肩關節的解剖: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就像放在球託上的高爾夫球一樣,活動範圍大,但也很不穩定。

2.肩關節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籃球等接觸性運動項目,摔跤跌倒手臂撐地導致肩膀脫位。

「頭大盤小」的肩關節比喻示意

而像髖關節的「頭」和「託盤」更匹配,關節囊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更強大。遭到巨大外力作用,不易脫位,更容易出現骨折。

PART.02

肩關節脫位是什麼感覺?

TWO

相信肩關節脫位過的朋友都非常熟悉。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非常明顯,

1、通常有外傷史;

2、肩關節劇烈疼痛;

3、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

仔細觀察肩部,通常情況下,我們還能發現:

4、肩部坍塌,向下、向前下垂,肩膀上有個大的凹陷;

5、肩前或腋窩可以看見脫位的肱骨頭,凸起一個包。

肩關節脫位後的「方肩畸形」

根據肩關節脫位的方向,可以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下脫位。其中大部分為前下脫位,約佔95%。後脫位罕見,所以很容易被漏診。

PART.03

復位後會完好如初嗎?

THREE

Judgment

很多朋友誤以為脫位像高爾夫球掉了,再放回去就好了。

其實不然,肩關節周圍被關節囊、肌肉、韌帶等包繞,脫位可能會造成諸多損傷!

肩關節脫位的嚴重性一直被輕視!

1、Bankart損傷:最為常見,這是一種盂唇(放高爾夫球的球託)的損傷,附著在上面的韌帶隨之脫落,可能發生撕裂。「Bankart損傷」導致肩關節穩定性的減弱。

2、肩袖損傷:肩袖是包繞在肩關節周圍的一組肌肉肌腱,在40歲以上的肩關節脫位人群中多見。一旦撕裂,肩膀主動活動嚴重受限,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3、骨損傷:某些嚴重的脫位或復發性肩關節脫位,可導致關節盂的骨缺損,加劇關節的不穩定。肩關節前向脫位常見的骨損傷,被稱為Hill-Sachs損傷。

4、神經損傷:當肱骨頭(高爾夫球)從肩胛盂(球託)內脫出時,可能會牽拉或壓迫臂叢神經,導致手臂的無力以及感覺喪失(麻木感)。

PART.04

我可以像電影中

「英雄式」自我復位嗎?

FOUR

Examination

電視劇《武林外傳》郭芙蓉手法復位

包大人慘叫連連

不推薦「英雄式」自我復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前往醫院進行正規的檢查和治療,尋求專業的醫生幫助。

電影中的「英雄式」復位往往是為了藝術效果,凸顯人物形象。所以復位大多很暴力,都能聽見骨頭摩擦的「咔咔」聲。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大力出奇蹟」,用力就能復位。

錯誤的復位手法極易造成二次傷害,雖然復位功能暫時恢復,但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比如骨折、韌帶撕裂,後續反覆脫位、骨關節炎,以至於嚴重正常生活。

PART.05

到醫院前怎麼處理?

FIVE

Pretreatment

如果你認為自己肩關節脫位了,儘快就診。

到醫院前,注意以下兩點:

1、用夾板或吊索固定肩關節。不要試圖移動肩膀或強迫它回到原位。這會損傷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神經或血管。

2、用冰敷受傷的關節。冰敷可以幫助減輕疼痛和腫脹。

三角巾固定肩關節教學

PART.06

手法復位和手術是怎麼樣的?

SIX

How

1、手法復位

可選擇適當麻醉和止痛劑,手法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非習慣性脫位患者不推薦自行手法復位,在此不多做介紹。

手法復位不能修復損傷的肩關節結構,仍然有著較高的脫位復發風險!

尤其是年輕患者,採取非手術治療將面臨非常高的第二次脫位風險。

最經典的足蹬復位法

2、手術治療

90%的肩關節脫位都能通過關節鏡下手術治療,部分需要切開。

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關節鏡下的關節囊-盂唇重建術。手術創傷小,外形美觀,恢復快,能恢復肩關節穩定性,有效預防習慣性脫位,避免骨缺損,防止嚴重的肩關節後遺症的發生。

肩關節鏡手術創傷小

肩關節鏡修復盂唇示意圖

PART.07

肩關節脫位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SEVEN

Options

治療方案取決於你的年齡、損傷程度和需求,一般情況下,

手術治療:年輕、手法復位失敗者、合併骨折者、合併神經或血管損傷者、反覆脫位、有運動需求、職業對肩關節要求高、主觀症狀非常明顯的患者。

保守治療:年齡大、活動量少、運動需求不大的患者。

肩關節脫位的患者通常對手術有以下疑慮:

1、我還年輕,可以不做手術嗎?

答:對小於20歲的脫位患者,建議初次脫位後選擇手術治療。因為20歲以下出現首次肩關節脫位的,有高達90%的機率會發展為復發性脫位,那些經常做揮臂動作或者對抗性運動的患者脫位復發的機率更高!

2、我已經上歲數了,還有手術的必要嗎?

答:中老年人群,如果首次發生肩關節脫位,沒有明顯的骨結構損傷或肩袖損傷的,可以在復位後觀察;如出現反覆脫位,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其次,老年人群肩關節脫位後常合併肩袖撕裂,如果明確診斷,應儘早手術修復肩袖。

3、我脫位了三周還沒復位,還可以手法復位嗎?

答:脫位後超過三周尚未復位者,為陳舊性脫位。關節與周圍組織粘連,肌肉發生攣縮,可能合併骨折。此時手法復位二次損傷風險大,推薦手術治療。

PART.08

怎麼預防肩關節再次脫位?

EIGHT

Prevention

電影《精武英雄》中,生死存亡之際,陳真復位後馬上與敵人決一死戰。

電影《精武英雄》的肩關節脫位場景

但這完全不可取,預防肩關節再次脫位的要點在於治療後固定制動、長期鍛鍊、循序漸進地恢復運動強度。

1、固定制動

肩關節復位後,固定時間為3~4周。

關於固定姿勢,目前有爭議。

傳統的固定姿勢:屈肘保持肘關節在90度,採用肩肘關節吊帶肩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上。這種固定容易導致肩關節僵硬,造成康復困難。

傳統的脫位後固定姿勢

運動醫學推薦的固定姿勢:肩關節內收中立位或外旋15度內收位固定,這個姿勢甚至有利於損傷盂唇的修復。

運動醫學推薦的脫位後固定姿勢

受傷的關節囊、韌帶和肌肉修復癒合需要時間,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患者難以忍受長時間的制動,短時間內自行活動,這很容易導致再次脫位。

2、康復鍛鍊

早期:手法或手術復位1周內,伸指、握拳、等長收縮等練習,防止肌肉萎縮

恢復期:4周以後加強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胸大肌的力量鍛鍊,恢復活動度和肌肉力量。關注我們,後續推出詳細教程!

3、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過度外展、外旋等動作,如穿衣伸袖、舉臂晾曬衣服等動作,防止再次脫位。

患者受傷後康復期內不要過早參加激烈運動,待活動範圍正常、肌肉力量完全恢復後才可以逐步開始恢復賽場。

避免過度外展、外旋的動作

PART.09

陳醫生的寄語

NINE

Conclusion

1、初次肩關節脫位不推薦自行復位,有風險。

2、年輕的肩關節脫位患者建議儘早手術治療,20歲以下的復發概率高達90%。

3、反覆肩關節脫位患者建議儘早手術治療,避免不可逆的損傷,最後甚至需要置換關節。

4、老年人肩關節脫位要注意可能合併肩袖巨大撕裂,建議早期手術修補。

5、康復期不能操之過急,避免再脫位。

陳醫生的簡介

END

Conclusion

陳疾忤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關節鏡、膝關節外科、骨科運動醫學學會(ISAKOS)肩關節委員會、髖關節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運動醫學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髖關節運動創傷學組副組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運動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救援協會運動傷害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醫促會骨科分會肩肘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上肢學組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臨床上以關節鏡微創外科為重點,具有豐富的運動損傷治療經驗,關注肩、肘、髖、膝、踝等運動損傷的關節鏡下常規和複雜性重建手術。

門診預約請登錄華山醫院官方網站https://www.huashan.org.cn或手機下載APP「華山醫院」查詢。

【完】

作者:陳疾忤

編輯:林金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肩關節脫位後會造成腋神經損傷嗎?肩關節脫位復位後表現有哪些?
    這種損傷多是由於間接的暴力引起的,也有的是因為一些疾病引起肌肉萎縮進而出現了肩關節脫位的現象。患者肩關節脫位的程度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臨床上需要結合檢查的結果,再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緩解症狀,減輕患者的痛苦,爭取更好更快地康復。那關於肩關節脫位後會造成腋神經損傷嗎?肩關節脫位復位後表現有哪些?肩關節脫位後會造成腋神經損傷嗎?肩關節脫位以後有可能會造成腋神經損傷,但是不多見,患者需要去醫院檢查確認。
  • 肩關節脫位的原因有哪些? 肩關節脫位應該如何復位?
    ,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後脫位臨床症狀不如前脫位明顯,主要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頭。上臂略呈外展及明顯內旋的姿勢。肩部頭腳位X線片可明確顯示肱骨頭向後脫位。   搭肩試驗(Dugas)陽性,患側手靠胸時,手掌不能搭在對側肩部。
  • 經典 | 肩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大全(附視頻)
    肩關節的動態穩定結構包括:三角肌、肱二頭肌、肩袖以及肩胛骨周圍的肌肉。肩關節脫位可以分為創傷性脫位或非創傷性脫位。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將盂肱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下方脫位。腋神經從腋下橫出臨近下方關節囊,容易受到牽連損傷,是肩關節脫位時最容易損傷的神經組織。
  • 簡單聊聊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
    肩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以前脫位多見。前脫位中以喙突下脫位最為多見。其損傷機制為上肢受外展外旋後伸外力,肱骨頭造成前關節囊、韌帶和盂唇的損傷,外力繼續作用可使肱骨頭脫向前方。治療方法大多採用手法復位的辦法。在國內復位時大多未進行麻醉。如果進行麻醉,首選關節內麻醉,對於難復性脫位可以選用全身麻醉。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大多為兩種創傷形式:1.跌倒時手掌著地,肩關節處於外展外旋位,肱骨大結節與肩峰撞擊成為槓桿的支點,肱骨頭向前受力突破前方薄弱的關節囊,脫出肩胛盂而位於喙突的下方;2.上肢後伸,身體向後跌倒時,手肘部著地,傳導暴力撞擊,向前方突破關節囊而脫位。
  • 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
    林曉毅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福建省醫學會創傷學分會青年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分會足踝組青年委員,福建省海峽腫瘤防治科技交流協會委員肩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以前脫位多見。前脫位中以喙突下脫位最為多見。
  •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診治
    常見的是肩關節前脫位,致傷原因有跌倒壓在外展並強力被迫過頂的手臂上、肩部的直接擊打、手臂強力被迫外旋;不太常見的是肩關節向後脫位,常常與癲癇發作或電擊有關,此時肩部的肌肉強力收縮造成脫位。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或創傷性肩關節不穩)始於第一次肩關節脫位,該脫位損傷了支持肩關節的韌帶。關節盂表面相對較平坦,由盂唇加深,盂唇是可以包繞部分肱骨頭的軟骨杯狀物。
  • 肩關節脫位是怎麼造成的? 肩關節脫位的救治方法
    原標題:肩關節脫位是怎麼造成的? 肩關節脫位的救治方法   在關節脫位中,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
  • 肩關節前脫位復位療效對比:FARES法 vs Eachempati外旋法
    急性肩關節前脫位在創傷骨科中較為常見。急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首先要對脫位關節的及時復位。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很多,經典的肩關節復位方法包括Hippocrates法,Kocher法,Stimpson法以及Milch法等。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下)
    復位後,用三角巾託起前臂,並以繃帶將上臂固定在胸壁上3周。牽引推拿法是肩關節脫位急救方法。這種辦法需3個人配合操作。病人坐住,一助手雙手抱住患側腋下,另一助手握著肩關節脫位病人手腕部,將患肢外展30—40度,兩助手作對拉牽引,並緩緩外旋患肢,術者雙手握住肩部,並將肱骨頭向關節盂推動即可復位。
  • 肩關節脫臼了,只需「復位」這麼簡單嗎?
    肩關節脫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關節脫位,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5%-50%,其中肩關節前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肩關節發生了急性肩關節前脫位後,首要的是進行肩關節復位‼️很多人認為,肩關節脫位只要復位了就沒事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想知道是什麼原因那需要先了解肩關節的結構!肩關節結構肩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最靈活的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盂構成的球窩關節,頭大盂淺,好比高爾夫球置於球座上,骨性限制少,因此容易發生脫位。
  • 肩關節脫位
    局部症狀受傷後患者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腫脹、畸形、肩關節活動障礙,當患者肩部受力時疼痛加重。檢查時可發現患肩呈方肩畸形,患肩失去正常飽滿圓鈍的外形呈「方肩」樣形態,肩峰到肱骨的距離多增加。肩關節空虛關節盂空虛,除方肩畸形外,觸診發現肩峰下空虛,可在腋窩、喙突或鎖骨下觸到脫位的肱骨頭。
  • 肩關節首次脫位、二次脫位、反覆脫位,「傻傻分不清」?
    肩關節脫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脫臼」,有些人會出現反覆脫位,甚至自己知道如何復位,但依舊避免不了脫位的情況,這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那麼,面對肩關節脫位,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直接復位還是要手術治療?手術能根治嗎?
  • 肩關節前脫位復位療效對比:FARES 法 vs Eachempati 外旋法
    急性肩關節前脫位在創傷骨科中較為常見。急性肩關節脫位的處理首先要對脫位關節的及時復位。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很多,經典的肩關節復位方法包括Hippocrates法,Kocher法,Stimpson法以及Milch法等。
  • 正骨寶典(124)肩關節脫位手牽足蹬復位法(姚欣傑正骨)
    急診就醫,照片提示右肩關節前脫位。給予手牽足蹬手法復位,外敷傷藥,屈肘胸前懸吊固定三周。復位前後照片肩關節盂小,肱骨頭大而圓,關節囊又較鬆弛,其「高度的活動性」,更容易受傷而脫位。故而那怕是幾個噴嚏,只要在某個體位給予了肩關節瞬間的作用力,肱骨頭也會衝破關節囊而脫出。
  • 肩關節脫位應該怎麼辦?
    其實肩關節脫位並不難治,治療的關鍵在於「及時」和「恰當」。「及時」是指患者在肩關節脫位後,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診治,避免拖延導致復發性脫位。「恰當」是指患者在肩關節脫位後,需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便更好更快地恢復健康。
  • 肩關節脫位復位後康復指導及中醫治療原則
    現病史:患者2月前不慎跌倒致右肩關節脫位,後至我科就診,在手術室麻醉狀態下行右肩關節復位術,術後予右肩關節固定2周,期間出現右上肢麻木,自行功能鍛鍊稍緩解,解除固定後出現右肩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右上肢麻木、乏力,一直未見好轉,為系統診治來診,刻下右肩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右上肢麻木、乏力,睡眠稍差,納可眠可,二便調。
  • 肩關節前脫位
    病因:肩關節脫位通常指的是構成盂肱關節的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分離開。日常生活中肩關節前脫位較常見。客觀因素包括外力,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手部著地;主觀因素主要包括肩關節盂肱韌帶薄弱、關節囊薄弱、肩關節前下方的肌肉少、周圍肌肉力量弱。
  • 肩關節脫位適宜技術
    根據脫位後肱骨頭所在的位置,又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兩種,前脫位又可分為喙突下、盂下、鎖骨下及胸腔內脫位。其中以喙突下脫位最多見,後脫位極少見。合併大結節骨折、腋神經及血管受壓,往往可隨脫位整復,骨折亦隨之復位,神經、血管受壓解除;陳舊性脫位,先試行手法復位,後考慮手術治療;合併肱骨外科頸骨折者,可先行手法復位,後可考慮切開復位內固定;習慣性脫位,可做關節囊縮緊術。復位方法拔伸足蹬法:亦稱手牽足蹬法,患者仰臥於床上,用拳頭大的棉墊置於患側腋下,以保護軟組織。
  • 老人跌倒手掌撐地,致肩關節脫位!骨科醫生一招即復位
    根據這些症狀,曹斌醫生很快就確定了劉奶奶是右肩關節脫位,在吳向陽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為其進行了手法復位,復位後劉奶奶立即感覺疼痛消失,劉奶奶直呼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