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挺好》,名字的寓意很好,但實際上卻沒有一個真的好,在每個人物身上都透露著命運的糾結,可以說它將家庭中常遇見的問題,來了個大匯總,包含了婚姻、養老、教育、職場等多個痛點。
這部電視劇在播出期間,之所以能頻頻登上熱搜榜,與這些痛點都是息息相關的,它將一個家庭要面臨的種種問題,都一一顯現在觀眾面前,同時也在提醒我們,家庭成員的心理導向是最關鍵的樞紐,或喜或悲只在一念間。
這類電影題材的崛起,也預示著家庭倫理的教育問題,在社會上的反響非同一般,像婚姻、原生家庭、親子關係、職場問題等眾多因素,在慢慢地吞噬我們的心理。
然而,正是這些問題的頻繁輸出,才讓10位韓國一線的心理精神科專家,共同完成了《家庭心理百科》這本書,與其說它是一本囊括各類家庭心理的書籍,倒不如說它是一本工具書。
它就像每個家庭必備的急救醫藥箱一樣,匯總了從嗷嗷待哺到垂垂暮老,各個階段的常見問題,以便能從中找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辦法。
那麼,我們就家庭中最為常見的婚姻問題為例,看看是否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01面對婆媳關係,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以及願意承受的理由
儘管如今早已不是婚後需要侍奉婆家的時代了,婆媳間的問題也已經是老生常談,可即便如此每每說起此類問題,還是能引來大眾的熱議。
曾經在一檔節目中,何炅就婆媳問題發表了自己看法,他說:婆婆不喜歡兒媳這件事上,不能說是婆婆的不對,婆婆本身沒有喜歡兒媳的義務,能讓婆婆喜歡,這是兒媳的本事。
這觀點一出,就有不少的網友表示:同理可證,媳婦也沒有義務去喜歡婆婆。
看似有相互叫囂的做法,但究其根本卻表達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婆媳間所處的角度與立場都不一樣,常常是各說各的道理,何炅的言論看似冷漠,卻也撕開了婆媳間相處的真相。
在《家庭心理百科》書中,作者告訴讀者,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需要保持理智,不要被負面的情感淹沒,要努力探索有效的解決方式。
作為兒媳,不要有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像是「今後婆媳關係丈夫會幫我處理」、「跟婆婆能像媽媽一樣親密相處」、「只要好好表現就不會存在婆媳問題」諸如此類的願望。
作為丈夫,需要作為中立的仲裁者來處理矛盾多數的丈夫在遇到婆媳問題時,常常是怕殃及池魚,而選擇明哲保身,但就是這樣的態度,會讓事態發展越來越不可控。作為丈夫,應該大膽的站出來協調處理,保持公平的態度與明確的主張,畢竟丈夫的出面調解,對婆媳間的問題有著巨大的影響與幫助。
作為兒媳,不要一位低聲下氣討好婆婆,要懂得適當地拒絕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弱勢的一方,總想著息事寧人,要找到自己的歸屬感的同時,在矛盾出現後,應該積極地進行溝通和對話,不要被負面情感左右破罐破摔,在不斷溝通過程中,找到相處之道的技巧,使婆媳關係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中。
02在婚姻中,一旦受到傷害一定不能假裝視而不見
婚姻就好比一場修行、一場遊戲,從新手村開始,一關關的闖,一關關的攻破,直到遊戲結束。而在這場修行中,最讓人難過的不是感情破裂,而是另一半對感情的背叛。
在《家庭心理百科》書中指出,在遇到這樣的事情,一般人通常會做出幾種選擇:
其一,絲毫無法容忍對方的行為,堅持主張離婚;其二,選擇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重建婚姻生活;其三,出於對自身尊嚴的維持、對經濟狀況的憂慮,以及對子女的保護,在明知對方背叛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視而不見,努力維持表面的和平。其實,不管哪種選擇,在得知另一半背叛的瞬間,就如同被雷劈了一般無比痛苦。
當初,馬伊琍與文章的愛情羨煞了很多人,但得知文章背叛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婚姻就偏離了軌道,在鬧得沸沸揚揚時,馬伊琍以一句「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選擇原諒了文章,她覺得一定要給人犯錯的機會。
可婚姻的世界,不容許出現裂痕,哪怕被修復完好,也會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最終,他們的婚姻還是走向了終點。
正如曾經馬伊琍說過的那樣:真正的愛情一定是雙方的,它計較的不是我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而是我對自己妥協了多少。
理想的婚姻是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相互治癒,而不是喪失自我一味的妥協,降低自己的底線。
或許,大多數人會因為不忍破壞家庭,而選擇忍氣吞聲繼續過日子,但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自己會被心中壓抑的憤怒和委屈,拖進抑鬱和狂躁的泥潭之中。在對方面前不斷地翻舊帳,迷失了自我,最後夫妻關係越發惡化,只能走向破裂。
殊不知,當你不忍破壞家庭時,對方已經破壞了家庭的美滿與和諧。所以,在婚姻中受到傷害時,一定不能假裝視而不見。如果不及時疏導與接受現實,傷口就會腐爛化膿。
03不要期待另一半能夠戒掉暴力行為
婚姻生活中最可怕的部分,就是對方突然表現出暴力傾向。
前不久,一位四川姑娘拉姆在直播中,還在為脫離苦海而感到開心,卻慘遭前夫潑油縱火,最後因傷重離開了人世。
花兒一樣的姑娘,在家暴的泥潭中默默承受了十幾年,本以為離婚後可以開始新的生活,此後的人生不再有暴力。可哪知離婚並沒有讓她擁有安全感,反而遭到前夫多次的威脅與施暴,多次報警也未能逃離悲劇。
雖然,這樣的極端的事件不常見,但也絕非個例,這也致使大眾對家庭暴力,產生了深惡痛絕的感覺,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到底應不應該原諒施暴方。
在《家庭心理百科》一書中,作者明確表明,在婚姻生活中,暴力是最糟糕的行為,必須嚴厲禁止。但與此同時,也要弄清這一暴力情緒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為何會突然變得瘋狂。
人們常說「家暴只有零次與無數次」,即便施暴者經常是以道歉、承認錯誤並承諾不再犯,來取得原諒。
可事實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施暴者是不值得被原諒的。
施暴者在反覆發生暴力傾向後,絲毫沒有流露出悔過和愧疚的情緒,甚至賊喊捉賊反過來指責被害者,面對這樣的人,就要及時考慮離婚,而不是選擇原諒。
可在涉及精神及心理方面的問題時,不應單純從「正常」或「不正常」的角度去評判,它和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是需要被細心照顧和密切關注的問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原生家庭中走出,再到新生家庭,在每個家庭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家庭的不同,所造就的因果也就各不相同,其中家庭成員的心理表象,也就尤為重要。
所以說,家庭是個大學問,需要用心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