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

2021-02-12 玖玖骨科

文章作者:

劉坤 田文 楊勇 孫麗穎 鍾文耀 陳山林 田光磊

作者單位: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

【摘要】

目的:探討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北京積水潭醫院採用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的13例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患者,均為男性,傷側均為右手,年齡(32±9)(19~47)歲。其中第5掌骨底骨折11例;第5掌骨底脫位合併第4掌骨底、鉤骨體骨折2例。採用閉合復位治療12例,有限切開復位治療1例,6例聯合克氏針固定。術後早期進行主動屈伸活動,術後6~8周拆除外固定架和克氏針。對患者術前及術後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結果和滿意度進行評估。結果隨訪(17.0±5.0)(9~23)個月,骨折癒合時間(6.4±0.7)(6~8)周。未發生感染、固定針鬆動或斷裂、尺神經腕背支損傷等併發症。術後X線示骨折均癒合良好,2例發生輕度的關節退變,未發生關節脫位或半脫位。末次隨訪時,患側小指總主動活動度(TAM)(270.9°±5.8°)(261°~280°),健側小指TAM (271.4°±6.6°)(263°~288°);患側握力(36.2±4.5)(32~42)kg,健側握力(34.8±4.1)(24~40)kg。雙側TAM和握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0.5±0.7)(0~2)分,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礙評分(Quick DASH)(1.4 ±1.7)(0~4.5)分。Mayo腕關節評分(96.2±5.5)(85~100)分。療效採用TAM評定標準,13例均為優;採用Mayo腕關節評定標準,優11例,良2例。所有患者均返回原工作崗位,滿意度良好。


結論: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固定可靠以及療效顯著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第5掌骨底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可發生於關節外,也可累及關節面及鉤狀骨,甚至可導致第5腕掌關節背側脫位、掌橫弓和掌縱弓受損,影響手內在肌和外在肌的平衡。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式不當,可造成小指短縮、腕背尺側隆起畸形、疼痛、握力減退以及創傷性關節炎等併發症,進一步發展將影響手和腕關節功能[1-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北京積水潭醫院採用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治療的13例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後療效顯著,患者滿意度較高。現報導如下。

✎一、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伴或不伴第4掌骨骨折;②受傷距離手術時間<1周;③年齡≥18歲;④閉合復位不佳,或不穩定性骨折脫位。排除標準:①開放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者;②合併血管、神經和肌腱等組織損傷者;③閉合復位良好,且能保持穩定者。

✎二、一般臨床資料

13例患者均為男性,傷側均為右手(優勢側)。年齡(32±9)(19~47)歲,受傷距離手術時間5 h至7 d,平均(2.1±2.1)d。致傷原因為拳擊硬物9例,摔倒手撐地4例。所有患者外傷史明確,均為閉合性損傷。體格檢查可見患掌尺背側腫脹、疼痛,用力握拳時局部疼痛加劇,局部有壓痛,觸及反常活動;小指屈伸和對掌活動痛且受限,患手握力降低。所有病例均行腕關節正位、側位和30°後前斜位X射線檢查,均明確診斷。其中1例在此基礎上行CT檢查。第5掌骨底骨折11例,其中合併脫位3例,合併第4掌骨頸骨折1例;第5掌骨底脫位(無骨折)合併第4掌骨基底骨折、鉤骨骨折2例。對於第5掌骨底骨折的患者,參考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美國矯形創傷學會(AO/OTA)分型[3]:A型3例,B1型3例,C1型5例。對於第5腕掌關節脫位的患者,參照郜永斌等[4]研究中的標準分型:ⅠB型1例,ⅡA型2例,ⅡB型2例。

✎三、方法

1.手術方法:13例患者中12例採用閉合復位、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其中5例聯合克氏針固定;1例採用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外固定架均為靜力型手部微型外固定支架(Stryker公司,美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氣壓止血帶止血。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患者取平臥位,上肢外展於手術臺,手背向上。於第5掌骨中段尺背側垂直於骨面、與尺側成45°夾角,平行鑽入2枚直徑2.00 mm的固定針。同法,於鉤骨尺背側鑽入2枚直徑1.65 mm的螺紋針。透視下確認掌骨螺紋針均穿透對側骨皮質,鉤骨固定針不過頭鉤關節面。安裝外固定支架,術者向遠端牽引小指,並向橈掌側按壓第5掌骨底,復位骨折和關節脫位。透視見骨折和關節復位滿意後,由助手鎖緊外固定支架各螺絲旋鈕。合併第4掌骨骨折者,骨折復位後以1枚直徑1.20 mm的克氏針橫向固定第4、5掌骨。閉合復位後關節面臺階超過1.00 mm者,予以有限切開輔助復位骨折。骨折粉碎者,可加用直徑0.80 mm或1.00 mm克氏針固定骨折塊。再次透視腕關節正位、側位、旋前位和旋後位X線,確認骨折和關節復位良好(圖1、2)。

圖1 患者,男,26歲 A~C術前腕關節正位、旋前斜位和側位X線示右第5掌骨底骨折,骨折移位明顯 D腕關節正位X線示骨折閉合復位支具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狀態,骨折移位明顯 E~G術後2周,腕關節正位、旋前斜位和側位X線示第5掌骨底骨折對位、對線良好 圖2 A、B 2例採用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的患者手部術後正位X線

2.術後處理:本研究組患者均未採用石膏託固定。術後第2天即開始進行手指主動屈伸活動,避免肌腱和關節囊粘連,促進功能恢復(圖3)。術後4周可進行被動功能鍛鍊,努力使掌指關節、指間關節達到完全活動幅度。定期換藥,進行針道和外固定架護理。

✎四、療效評估

術後2,4,6,8周及3,6,9,12個月進行隨訪,之後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方法為患者來院複查。①臨床評估:臨床療效從小指總主動活動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握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礙評分(Quick 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and Hand,Quick DASH)4個方面進行評估,採用TAM法[5]及Mayo腕關節評分標準[6]進行療效評定。②影像學評估:通過腕關節正位、側位和旋前斜位X線觀察骨折癒合、關節復位以及關節退變的情況。③滿意度評估:分為滿意、尚可、不滿意3個維度。

圖3 患者術後早期即可進行完全幅度的手指主動屈(A)伸(B)活動

✎五、統計學處理方法

採用SPSS 17.0(SPSS公司,美國)統計學軟體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患側和健側的小指TAM、手部握力均符合正態分布,組間比較採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7.0 ± 5.0)(9~23)個月,骨折癒合時間(6.4 ± 0.7)(6~8)周,並於門診拆除外固定架和克氏針。傷口均Ⅰ期癒合,無感染、固定針鬆動、斷裂及尺神經腕背支損傷等併發症。除1例有限切開患者手背有明顯手術疤痕外,其餘患手外觀良好。

末次隨訪時,患側小指TAM (270.9°±5.8°)(261°~280°),健側小指TAM (271.4°±6.6°)(263°~288°);患側握力(36.2±4.5)(32~42)kg,健側握力(34.8 ± 4.1)(24~40)kg。雙側TAM和握力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VAS評分(0.5±0.7)(0~2)分,Quick DASH 評分(1.4±1.7)(0~4.5)分,Mayo腕關節評分(96.2±5.5)(85~100)分。

表1術後患側與健側小指TAM、手部握力比較

術後X線示骨折均癒合良好,有2例發生輕度關節退變,無腕掌關節脫位或半脫位。療效採用TAM評定標準,13例均為優;採用Mayo腕關節評定標準,優11例,良2例。所有患者均返回原工作崗位,滿意度評估均為滿意(圖4)。

第5掌骨位於掌橫弓的最尺側,其近端與鉤狀骨形成第5腕掌關節。該關節與第1腕掌關節類似,為不穩定關節。不穩定的靜力因素包括:①其關節面向尺側偏斜,且在尺側無阻擋結構;②掌側具有鉤骨鉤、豌豆骨、鉤掌韌帶和尺側屈腕肌腱遠端延伸部等堅固結構,而背側僅有鉤骨遠端背側緣和背側韌帶阻擋。不穩定的動力因素為止於第5掌骨底尺背側的尺側伸腕肌腱及小指外展肌的持續牽拉。當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導致第5掌骨底骨折時,在尺側腕伸肌和小指外展肌的作用下,第5掌骨底發生向近端、尺側和背側移位[7],其發生機制和畸形表現類似於第1掌骨基底骨折脫位(Bennett骨折),因此又稱反式Bennett骨折[8]。

反式Bennett骨折損傷較常用的診斷方法為X線檢查,包括腕關節正位、側位、後前斜位和前後斜位。由於傷後局部出現明顯腫脹,常易掩蓋骨折或脫位所造成的畸形;如果接診醫生不熟悉此部位的解剖和X線特徵,常易漏診[9]。Bora和Didizian[10]認為旋前30°斜位可以清楚顯示掌骨和鉤骨的關節面,而Niechajev[11]發現旋前60°斜位可清楚顯示第5掌骨底,旋後60°斜位可同時清楚顯示第4、5腕掌關節面。Henderson和Arafa[9]認為側位X線更有助於診斷。楊勇等[12]認為在腕關節側位X線影像中,掌骨間的「不平行徵」是診斷腕掌關節脫位的直接徵象。當無法獲得準確診斷或關節面粉碎時建議行CT檢查。

第5掌骨底骨折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閉合復位石膏固定、克氏針內固定、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以及外固定架固定。Goedkoop等[13]認為第5掌骨底骨折由於尺側伸腕肌腱和小指外展肌的牽拉作用而具有不穩定性,簡單的石膏固定難以確保其穩定。

圖4 A~C術後10個月,腕關節正位、旋前斜位和側位X線示右第5掌骨底骨折骨性癒合,對位、對線良好 D、E術後小指屈伸活動達完全幅度,手背僅有4個點狀瘢痕,外觀良好

克氏針固定存在強度不足、骨折塊易移位等缺點,容易造成掌骨向近端移位導致掌骨短縮[14]。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雖然臨床療效較好[12,15],但是存在創傷大、手背遺留手術瘢痕、需再次切開手術取出內固定物、內固定易斷裂以及易損傷尺神經腕背支等缺點。近年來,已有學者開始採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療第5掌骨底骨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6]。

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具有諸多優點:①外固定架直接跨過骨折端,通過附著於骨折塊的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牽張力來復位骨折和關節脫位,無需廣泛剝離軟組織,不破壞骨折端血運,有利於骨折早期癒合,符合微創原則和骨折治療的「生物學內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觀念;②可撐開關節間隙,防止關節塌陷、關節囊和側副韌帶攣縮;③閉合復位下,手背不留切口瘢痕,外觀良好,且不損傷尺神經腕背支;④固定可靠,無需石膏或支具輔助外固定,允許早期進行功能鍛鍊;⑤拆除方便,無需二次切開取出內固定物,相對減少了患者的費用,避免了再次手術造成的創傷。以上這些優點,保證了外固定支架治療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能夠獲得優良的臨床效果。當然,微型外固定架治療還存在一些缺點:①需要定期進行針道消毒,護理不當易導致針道感染;②微型外固定支架費用偏高;③外固定架位於體外,容易受到磕碰。

Berg和Murph[17]的研究結果表明,第4、5掌骨間韌帶是第5腕掌關節最重要的穩定結構,如果該韌帶被保留,即便所有其他附著韌帶被切斷也不會導致第5腕掌關節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臨床常通過切取鉤骨背側關節面來重建中節指骨基底關節面,關節脫位發生率較低[18],這提示對於第5掌骨底骨折脫位伴鉤骨體背側緣骨折的患者,治療的關鍵是獲得和維持第5掌骨底的復位狀態,使其周圍堅固的韌帶結構得到良好癒合。由於第5腕掌關節存在一定的活動度,因此恢復關節面的平整、避免術後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尤為關鍵。若術中閉合復位後,關節面骨折移位仍超過1 mm,建議行有限切開復位,不穩定的骨折塊輔以克氏針固定。

顧玉東[19]提出手部骨折治療應達到以下3點要求:①力求解剖復位;②輕便、牢固的固定;③早期活動和功能鍛鍊。我們建議增加1條,即儘量採用微創治療方法。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治療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完全滿足上述4點要求。

綜上所述,閉合或有限切開復位微型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固定可靠、允許早期功能鍛鍊以及療效顯著等優點,可作為治療閉合性第5掌骨底骨折或脫位的首選治療方法。

參 考 文 獻(略)

文章來源:骨科臨床與研究雜誌

推薦閱讀:

李東升主任:骨腫瘤保肢手術方法選擇

經皮克氏針結合骨水泥外固定治療指骨關節外骨折

鉤形鈦板固定治療近節指骨底側方骨折

牛曉輝教授:計算機導航輔助技術在骨腫瘤手術中的應用

杜輝:用TSF治療複雜下肢畸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APP查看更多視頻、課件、病例和會議信息。

相關焦點

  • 外固定架聯合內固定治療漏診的股骨幹骨折效果良好
    通常延遲診斷的股骨幹骨折容易出現下肢縮短,骨折斷端不癒合,畸形癒合,膝關節功能障礙等,為後續的併發症的處置帶來困難。日前,四軍大西京醫院Yang Chongfei及Zhu Jinyu等在injury上報導了Ilizarov外固定架聯合後期內固定治療延遲診斷的股骨幹骨折,為股骨幹骨折漏診後的治療帶來新的方法。
  • 正骨寶典(144)指骨 Pilon 骨折動力支架牽張外固定
    ,給予閉合復位克氏針經皮固定,動力支架牽引固定,照片複查骨折復位良好,固定可靠。採用閉合復位,3 根克氏針固定,術後即開始早期主、被動功能鍛鍊,術後一周開始正規鍛鍊,術後 3 天拍攝 X 線片確認骨折復位質量。術後 7 周骨折癒合後拆除外固定架,4 個月後患指 PIP 關節活動範圍為屈曲 10°-90°。術後 11 個月拍片顯示復位良好,關節面僅有微小的臺階和繼發性關節炎表現。術前正側位片
  • 掌骨幹骨折:低切跡鋼板PK順行克氏針固定
    大多數掌骨骨折可以通過非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而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是具有手術適應症的掌骨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法。一般認為,背側鋼板固定可以提供更好的固定強度而要優於其他治療方式,但它也存在肌腱磨損、鋼板下應力性骨質疏鬆等情況。
  • 肱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技巧
    在老年人中,肱骨近端骨折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治療目的手術入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是肱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最常用的手術入路。女,56歲,兩部分大結節骨折脫位。受傷時的前後位片(A)。手術後的前後位片(B)和腋位片(C)顯示骨折復位以及通過肱骨幹鑽孔的經骨縫合內固定不同類型骨折技術概要對於小結節骨折,該技術同樣適用,但是縫線需要穿過肩胛下肌肌腱來增加固定力量。最好採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實現這一操作。
  • 【講座十五】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絕大多數情況下復位與固定兩者同時進行。對任何一個骨關節損傷患者,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各有其優缺點,又各有其適應證。大多數骨折都可通過手法復位外固定或外支架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因此,在一些醫院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只有骨折不適合手法復位外固定或手法復位外固定失敗者,才可考慮切開復位內固定。
  • 薦讀:閉合復位克氏針阻擋加壓法治療新鮮骨性錘狀指的療效觀察
    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我們對20例新鮮骨f生錘狀指患者採用閉合復位骨塊,一枚克氏針彈性阻擋加壓固定撕脫骨塊,另一枚克氏針固定DIP,兩枚克氏針通過末端的彎鉤相互加壓。術後3周解除克氏針之間的加壓裝置,6~7周拔除克氏針,加強功能鍛鍊。結果 本組患者骨折均解剖復位,骨性癒合,隨訪6~24個月,平均10.5個月。
  • 【臨床論著】經皮撬撥復位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橈骨頸O'BrienⅡ、Ⅲ型骨折
    對於成角移位嚴重的病例,目前臨床常採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但因術後併發症多、預後較差而會進一步加重橈骨近端血運破壞,造成肘關節內的粘連、異位骨化等,導致日後肘關節僵硬[5,6]。文獻報導,微創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移位嚴重的橈骨頸骨折療效滿意。Metaizeau等[7]採用經皮閉合復位髓內釘(針)固定治療成角移位30°~80°橈骨頸骨折取得滿意臨床療效,避免了切開復位的相關併發症。
  • 【臨床論著】掌側鎖定鈦板與外固定架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中期療效比較
    ,電鑽鑽孔,在掌骨和橈骨背側分別擰入兩枚固定針,擰入的外固定針的針尖應超過對側骨皮質;分別連接兩側各自的連接杆,再度牽引復位透視;如復位不滿意則行克氏針撬撥透視下復位,並臨時固定;如果位置滿意且骨折斷端穩定,在EF術後拔出克氏針;如仍然復位不滿意,則行掌側有限切開(切口約2~ 3 cm),直視下復位並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如橈骨背側骨質缺損較多,則需行背側切開約2~ 3 cm植人工骨或自體髂骨;透視示復位滿意後調整外固定架於腕掌屈尺偏位
  • 跟骨骨折外固定技術的發展
    SⅠ型骨折或無移位的骨折應採用閉合復位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療;SⅡ型和SⅢ型骨折可採用經皮復位皮質螺釘固定,也可採用微創接骨術(MIO)或是撬撥復位外固定,其中特別注意軟組織條件差的撕脫骨折應該優先選擇Ilizarov環形外固定;SⅣ型則由有經驗的醫師行切開復位Ilizarov外固定或非手術治療,二期行關節融合術。
  • 骨折微創復位固定的最新進展
    目前臨床常規以切開復位內固定作為治療骨折的首選方法,但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創傷大,感染和骨折不癒合等併發症發生率高,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微創復位固定手術以創傷小、併發症少、康復快為特點,並可有效降低醫療費用,減輕家庭及社會的醫療負擔,逐漸得到業界的關注和重視,目前已成為骨科研究的熱點和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 介紹一種多維組合式外固定架治療複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手術技術
    對複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目前報導的臨床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經皮多枚克氏針固定,外固定架,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等。 無論何種治療方法,為了防止患者出現肩關節僵硬,患者儘早實施關節功能鍛鍊十分重要。因此,非手術治療,經皮多枚克氏針固定等治療方法就很難實現這一治療目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需要對骨折周圍軟組織進行剝離,對肱骨頭的血供影響較大,因此患者發生肱骨頭壞死的機率將大為增加。
  • 鎖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步驟及技巧
    (鎖骨骨折neer分型)約90%的鎖骨骨折通過手法整復及8字繃帶、8字石膏固定均可取得滿意效果。一般不需手術治療。①無移位、青枝骨折:三角巾懸吊3周。②有移位骨折:復位後外固定。①合併神經、血管損傷,鎖骨外1/3Ⅱ型損傷以及部分Ⅴ型損傷。②合併同側肩胛頸骨折,形成「飄浮肩」。③鎖骨粉碎骨折,骨塊間夾有軟組織影響骨癒合,或有潛在刺破皮膚的可能而不能行閉合復位。④多發損傷,肢體需要早期開始功能鍛鍊者。⑤少數病人不願接受畸形癒合的外形,而願意冒骨折不癒合的風險。
  • 手術技巧:跟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核心要點
    切開過程中其可能損失部分骨膜附著。3、探查並保護好腓側肌腱,切開腓骨肌支持帶以方便將肌腱翻向近側。4、由於跟腓韌帶構成距下關節囊的外側壁,故需切開。1、跟骨骨折傷後3-10天,由於軟組織條件較差,不應手術。傷後10~17天水腫稍減輕,是手術的最佳時機。而如果超過21天,骨折就開始癒合,手術時機也不理想。2、足夠的輔助和手術器械,例如克氏針,對於骨折復位的觀察和維持是十分重要的。
  • 鎖定板外固定治療嚴重軟組織損傷脛骨骨折
    分期處理骨折則可減少併發症發生率,通常一期使用橋接式外固定架穩定骨折,同時處理軟組織損傷儘量閉合創面;二期再對關節內骨折及骨幹骨折進行重建和固定。但是分期手術會相應增加了醫療費用,因此一些骨科醫生建議單獨使用外固定架或者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的脛骨骨折,然而外固定架存在外形笨重,需要跨關節固定造成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問題。
  • 掌、指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應證]   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脫位,復位不滿意,或復位後再移位者。   2.骨折1~2周後或陳舊性骨折,復位及外固定有困難者。   [術前準備]   同切開復位術和內固定術。   [麻醉]   常用臂叢麻醉或局麻。
  • 指骨頸骨折克氏針固定,如何避免關節僵硬和軟骨損傷
    患側手掌平片提示拇指近側指骨頸部 3 型骨折且明顯向背側移位(圖 1)。在麻醉下行縱向牽引後閉合復位,並以前臂石膏管型固定於功能位。1 周后隨訪平片提示復位丟失,遂行手術治療。和指骨幹呈 45 度角穿刺骨皮質作為進針點;B. 沿髓腔插入預彎的克氏針;C. 將預彎的克氏針插入遠側斷端的軟骨下骨,注意避免穿透軟骨面;D. 沿克氏針長軸旋轉,使遠側斷端復位,必要時可旋轉 180 度;E. 克氏針的最終位置最後再次行正位、側位、斜位透視以確認克氏針沒有穿透關節軟骨(圖 4,5),將克氏針尾端剪短後埋於皮下(圖 6)。
  • 手術技巧:距骨外側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其常常合併距骨頸的骨折,有研究發現距骨頸骨折合併外側突骨折的發生率高達19.6%。最新研究表明,距骨外側突骨折與距下關節炎的發生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復位固定距骨外側突骨折,恢復其與腓骨和跟骨後關節面的解剖關係,對於維持踝關節正常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臨床中通常選擇螺釘固定,但是對於粉碎性骨折,單純的螺釘無法維持穩定固定。本文主要描述了距骨外側突骨折的切開復位鋼板固定技術,並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報導。
  • 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
    常規消毒,麻醉生效後,在手背第3,4掌骨之間做切口,並將其延伸至掌側皮膚,探查正中神經、清除血腫及允分暴露分離的尺側序列,復位分離的第3,4掌骨基底與頭鉤關節,應用1.2 mm克氏針同定,修復撕裂的頭鉤韌帶、背側腕骨間韌帶、掌側的頭三角韌帶及部分損傷的伸肌支持帶。術後克氏針及石膏制動6周,最終腕關節功能恢復優(圖2)。
  • 唐康來教授:三關節截骨矯形融合術治療IIB和III期成年人獲得性平足症
    唐康來教授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擅  長:專業:關節外科及運動創傷. 執業經歷:唐康來,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足踝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骨科/全軍矯形外科中心(國家重點學科)副主任,肩肘及足踝外科病區主任,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重慶市運動創傷研究所負責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重慶市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後備人選。
  • 兒童肱骨髁間 T 型骨折閉合復位和切開復位療效相似
    作者納入19例在2005年2月-2012年9月間行閉合復位治療或切開復位(鋼板或克氏針)的肱骨髁間T型骨折患者(17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齡12.5歲(3-16個月)。所有患者中I,II ,III 型骨折分別佔3例,4例,12例。予以全麻後施行手術。I型骨折或II 型的採用閉合復位,共7例;III型實施切開復位,共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