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每年臘月祭灶,達官顯貴家二十三祭灶,平頭百姓戶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祭灶,所用的供品一樣,都是糖瓜一類的甜食,專門用來對付灶王爺夫婦的。本意是用糖瓜糊住灶王爺夫婦的嘴,不讓他們說三道四,要開口就說甜的,中聽的好話。起初這灶王爺,不是夫婦倆,而是一位穿紅衣漂亮女郎,後來是老奶奶,再後來才是灶王爺夫婦。
上古時代,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現象,往往被人格化,爾後升級,往高處去就是神了。灶神,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君菩薩。
火的使用,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民們點燃一堆火,永續長明,用來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燒制器皿,順便驅趕野獸,這就是最原始的平地大火灶。那會兒是母系社會,婦女當家作主,說一不二的,這火灶可是寶貝,因此均由威望最高的婦女掌管和值守。
這位掌管火灶的女性,就是最初的灶神,什麼模樣呢!《莊子》說她「著赤衣,狀如美女」,就是穿紅衣的漂亮女郎。後來在道家書中則把灶神描繪成了昆倉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人們大概嫌紅衣女郎不大穩重,便將這位灶神從小姑娘升至奶奶級,並常與灶王公公並肩而坐,共享人間糖瓜。
漢代以後,灶神才出現了男性。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擔當灶王爺的人也非同凡響,都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五經異議》則認為「火正祝融為灶神」。黃帝、炎帝和火神祝融才有資格充當灶神,體現了「民以食為天」地位,在頌揚灶神功德的同時,也傳遞了人們通過祭灶所表達的感恩之心。
這以後,有關灶神的傳說越來越多,出現了不同姓名的諸多灶王爺,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是張單。張單,字子郭。這個傢伙將灶王爺的好名聲帶入了歧途,他的太太一屁股給他給他生了六個女兒,自己總覺得老天不公,不讓他生兒子。時間長了,這傢伙就心裡變態,行為怪異,專門搜集一家一戶的隱私,然後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敗壞人間名聲。玉帝偏心,同凡間官兒一個德性,喜歡聽這個卑鄙小人的。慢慢的就縱容了人間歪風,好事看不見,專愛扒門縫,瞧人家不好,「望人壞」的陰鬼。於是,張單這類人間陰鬼,人們對他也沒有好辦法,就只得用糖瓜糊他的嘴。這實在是天大的滑稽事,誤了我們灶王爺的神聖使命。
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被舉告者,大錯則減壽三百天,小錯也要損壽一百日。好厲害的灶王爺,人們既然惹不起,又躲不掉,那家不生火做飯過日子,於是只好供著。這就有了每年臘祭灶的習俗,達官顯貴家二十三日、平頭百姓戶二十四、水上人家二十五祭灶,供品都是糖瓜等甜食,每年烘他一次,也叫送灶王爺上天。
人們還會在灶王爺夫婦像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對灶王爺的感覺是:感恩+敬畏,喜歡+討厭。每家每戶離不開的家神,拜一拜,求個好兆頭,讓希望有一種溫暖的儀式感。祝灶王爺夫婦好人一生平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降人間歲歲平安,萬事如意,幸福永遠!(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