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傑 | 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治療的挑戰與展望

2021-02-23 中華醫學期刊網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血管鈣化的發生率呈增加趨勢。冠狀動脈鈣化可導致冠狀動脈順應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損。臨床研究表明,冠狀動脈鈣化程度能夠預測心肌梗死和突發冠狀動脈事件死亡的風險。無論在普通人群,還是進行血運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鈣化的出現均提示預後不佳。目前研究表明許多因素都參與了血管鈣化的發病過程,但其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至今冠狀動脈鈣化病變仍缺乏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現有方法均只能起到緩解作用,難以從病因上幹預,血管鈣化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瓶頸。

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狀動脈鈣化病變並不少見。接受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中,中重度鈣化病變比例可達30.8%,而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接受急診PCI的患者中,31.9%有鈣化病變。SYNTAX研究顯示左主幹或三支病變中,鈣化比例高達50.6%~54.2%。鈣化病變使支架難以到位,膨脹不佳、貼壁不良及支架血栓、再狹窄等風險增加,導致患者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預後較差。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鈣化病變PCI術後1年靶血管血運重建率及支架血栓發生率顯著高於非鈣化病變患者。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的重度鈣化病變患者術後1年病死率亦顯著增加。

冠狀動脈鈣化可分為血管內膜鈣化和中膜鈣化,血管內膜鈣化可能與炎症反應、脂質沉積導致的平滑肌細胞骨化反應相關,而血管中膜鈣化則與高齡、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等因素相關。冠狀動脈鈣化的病因機制尚無定論,研究提示鈣磷代謝失衡、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骨保護素通路、microRNA參與的調控和炎症因子等均可能在冠狀動脈鈣化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對於冠狀動脈鈣化究竟意味著斑塊穩定還是進展,仍存在爭議。鈣化類型可分為兩種:點狀鈣化與顯著鈣化。點狀鈣化發生於覆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脂質核心的纖維帽,可引起微裂縫和斑塊破裂;鈣化結節可破壞纖維帽結構,導致血栓形成。研究表明,點狀鈣化是不穩定斑塊的標誌之一。反覆的斑塊破裂、出血和癒合可導致阻塞性纖維鈣化斑塊形成,常見於穩定性心絞痛和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傳統概念認為顯著鈣化是斑塊穩定的標誌,2015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間接證實了這一觀點。該研究顯示高劑量他汀治療較中、低劑量治療可顯著降低冠狀動脈斑塊負荷(血管內超聲檢測),同時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增加。然而,部分研究認為鈣化進展可能獨立於動脈硬化斑塊的變化,可作為預後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多中心前瞻性MESA研究共納入年齡45~85歲、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鈣化積分>0分的患者3 398例,隨訪時間為7.6年(中位數),結果顯示斑塊鈣化體積增加(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檢測)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HR=1.81,95%CI 1.47~2.23)。另一項納入9 715例患者、隨訪15年的研究證實,基線鈣化積分>400分患者比鈣化積分0分患者死亡風險增加可高達4.64倍。綜上所述,冠狀動脈鈣化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相關,究竟是鈣化本身獨立的作用機製造成,還是其僅僅是存在於高危斑塊的標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為廣泛應用的無創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的影像學手段,可得到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研究提示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對預測無症狀、低中危冠心病患者遠期全因死亡率有意義,但是否應將其納入心血管風險評估模型中仍未有定論。未來的成像技術如能對鈣化病變分型(包括點狀鈣化、顯著鈣化)和分期(包括早期鈣化、晚期鈣化),可能會對預後的評估起到更大的作用。單純冠狀動脈造影難以準確判定冠狀動脈鈣化的部位、程度和範圍,因此在決定手術策略前,運用腔內影像學手段包括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可以提供鈣化病變角度和位置(內膜、中膜)的準確信息,因此IVUS和OCT在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不可或缺。

多項研究試圖尋找能夠抑制甚至逆轉冠狀動脈鈣化進展的藥物,但大多為陰性結果。Arad等的研究納入冠狀動脈鈣化患者1 005例,隨機分為他汀組(使用阿託伐他汀20 mg)和安慰劑組,發現他汀組不能抑制冠狀動脈鈣化。部分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可促進血管鈣化的進展。小規模的隨機前瞻性研究顯示,鈣通道阻滯劑、激素和磷酸鹽結合劑可以延緩冠狀動脈鈣化的進程,但目前仍缺乏大規模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證據。另外,藥物治療研究的陰性結果可能與檢測方法相關:傳統的影像學技術(如超聲、CT)只能檢測出不可逆的晚期鈣化,而新的分子成像技術可檢測早期鈣化。為了尋找防治鈣化的藥物治療新靶點,結合新型監測技術開展臨床及基礎研究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冠狀動脈鈣化患者PCI手術成功率低、併發症多、預後差,是介入治療的難題之一,目前臨床上常運用一些輔助設備改善鈣化病變的順應性,提高手術成功率。

介入醫生選擇切割球囊處理鈣化病變的適應證主要為輕、中度鈣化病變。將切割球囊與旋磨術進行對照研究發現,兩者的中短期預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應用切割球囊在鈣化病變中進行預擴張可使支架充分膨脹,是PCI術中處理鈣化病變的重要輔助方法。

鑽石旋磨頭用於重度鈣化病變,其旋轉速度最高可達200 000 r/min,可將堅硬組織研磨成極微小的顆粒(直徑<10 mm)。近年來,冠狀動脈旋磨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重度鈣化變的介入治療中,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Abdel-Wahab等的研究對205例因複雜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接受旋磨治療的患者隨訪15個月(中位數),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累積發生率為14.4%,多因素分析證實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唯一的預測因素,研究表明旋磨治療有效、安全。英國的一項納入221 669例行PCI患者的註冊研究顯示,行冠狀動脈旋磨術的患者病死率更高,經過分析發現,旋磨治療的患者年齡更大、合併症更多,表明是高危因素而不是旋磨術影響患者的預後,旋磨術依然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規範操作至關重要:旋磨頭的選擇從較小的直徑開始,逐漸增大(不大於參考血管直徑的70%為宜),緩慢推進旋磨導管,避免轉速明顯下降;旋磨時應採取邊進邊退的手法;每次旋磨時間不宜過長,時刻警惕併發症的發生。近年來一種新的鈣化病變預處理系統,即冠狀動脈軌道旋切術系統,得到人們的關注。ORBIT Ⅰ和ORBIT Ⅱ臨床研究隨訪發現冠狀動脈旋切裝置有較高的手術操作成功率,長期隨訪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預計未來可能會得到進一步推廣。

準分子雷射術通過冷雷射源,以脈衝方式作用於組織,每次脈衝的作用時間僅為135 ns,穿透深度僅為50 μm,通過光化學作用破壞分子鍵,光熱學作用產生熱能,光機械作用產生動能,最後將消融的斑塊裂解為水、氣及微小顆粒,化解鈣化病變和支架內狹窄的堅固纖維組織。手術成功率較高,併發症發生率低。我團隊近兩年已率先完成10餘例準分子雷射冠狀動脈斑塊消融術處理中重度鈣化病變,手術順利、成功,隨訪至今未出現不良事件。準分子雷射術是一項創新技術,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發展可能成為治療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患者的新希望。

PCI其他器械的選擇建議:(1)強支撐力指引導管(例如EBU、XB和Amplatz等指引導管)。(2)親水塗層或聚合物塗層指引導絲。(3)合適的支架。選擇輻射張力強的支架,必要時可選擇短支架進行拼接。Lee等的研究證實,更薄的藥物洗脫支架可顯著改善旋磨術後患者的預後。在目前臨床常用的支架類型中,鋼梁厚度Cyper支架為140 μm,Taxus Liberty支架為132 μm,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Resolute為91 μm,Xience V支架為81 μm,Superia支架甚至薄至65 μm。在處理嚴重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時,應優先選擇薄梁藥物洗脫支架。

既然介入手術治療鈣化病變的併發症多、預後不良,那麼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否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呢?ACUITY研究納入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755例,隨訪1年發現冠狀動脈重度鈣化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HR=1.49,95%CI 1.01~2.21)、死亡或心肌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HR=1.77,95%CI 1.18~2.66)。另一項研究納入SYNTAX試驗中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 545例,隨訪5年結果表明重度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為全因死亡率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HR=1.39,95%CI 1.02~1.89)。冠狀動脈鈣化病變可導致靶血管順應性減低、吻合困難和手術時間增加,並且難以做到完全血運重建,同時遠端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血管床灌注差亦可造成手術預後不佳。

綜上所述,隨著對冠狀動脈鈣化機制的深入研究及臨床實踐中的不斷創新,鈣化病變將從曾經的難以治療,到目前的選擇性幹預,最終達到優化處理的境界。同時,探索新型藥物及幹預方法將是未來治療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發展方向。

本文來源: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17,45(04): 266-269.

相關焦點

  • 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治療的挑戰與展望
    至今冠狀動脈鈣化病變仍缺乏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現有方法均只能起到緩解作用,難以從病因上幹預,血管鈣化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瓶頸。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狀動脈鈣化病變並不少見。接受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中,中重度鈣化病變比例可達30.8%,而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接受急診PCI的患者中,31.9%有鈣化病變。SYNTAX研究顯示左主幹或三支病變中,鈣化比例高達50.6%~54.2%。
  • 【熱點文章】周玉傑:冠狀動脈鈣化成因及治療新進展
    一些小規模的隨機前瞻性研究發現,鈣通道阻滯劑[20]、激素[21], 磷酸鹽結合劑[22]可以延緩CAC的進程,但仍缺乏大規模的前瞻性試驗證據。 2.2 介入手術治療 多項研究表明,冠脈鈣化病變處植入藥物洗脫支架(DES)比裸支架(BMS)更有效。
  • 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影像學評估及治療策略
    編者按: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飛速發展的今天,重度鈣化病變仍是冠狀動脈(冠脈)介入醫生的棘手難題,手術即刻風險較大,術後早期和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的概率亦較高。隨著我國社會的老齡化,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多,高風險有治療指徵的患者(Complex High Indicated Patients,CHIPs)逐年增加,重度冠脈鈣化病變的比例隨之越來越高。在第五屆心血管臨床病例討論會暨冠狀動脈複雜病變和介入併發症討論會CTO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張大鵬博士就冠脈鈣化病變的相關診療策略進行了詳細闡述。
  • 冠脈鈣化病變的治療策略
    CAC是指礦物質(主要為鈣質)在冠狀動脈管壁組織或粥樣硬化斑塊內沉積。冠狀動脈鈣化與年齡的增長呈正相關,另外脂質代謝異常、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慢性腎病、腎透析以及高鈣血症也是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危險因素。目前有多種方法可以評估CAC。
  • CIT2019 | 李妍:OCT 在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應用現狀及發展
    會議期間,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李妍教授分享了OCT 在冠狀動脈鈣化病變的應用現狀及發展。李妍教授做主題演講冠狀動脈鈣化病變一直以來是PCI中的難點問題,隨著年齡增加,冠脈鈣化病變在40-49歲人群中檢出率約為50%,在60-69歲人群中檢出率約為80%,常伴病變部位迂曲和成角,冠狀動脈鈣化患者PCI常出現球囊擴張不足、導管移位、冠脈穿孔以及支架內血栓形成等問題。
  • 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基礎與提高
    今天我們將同Iftikhar J Kullo教授討論非常中肯且令人關注的話題——冠狀動脈鈣化的檢測。Iftikhar J Kullo在心臟病預防研究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專注於生物標誌物識別心血管風險的研究。為什麼鈣化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 Iftikhar J Kullo:鈣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普遍存在的炎症和修復過程的一部分。
  • 冠狀動脈鈣化的相關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CAC的程度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未來心臟事件的發生率密切相關。鈣化病變的形成是一個受炎症(代謝症候群、2型糖尿病等)刺激的活躍過程。鈣化病變的早期階段,炎性因子可激活血管細胞出現成骨分化和礦化,晚期鈣化與巨噬細胞含量呈負相關。本文將根據近年來CAC的研究進展,從流行病學與危險因素、病理機制、診斷方法以及治療等方面對CAC作一綜述。
  • 上市不到3年,市值上漲超10倍,這家企業如何破解血管鈣化難題?
    ELCA主要適合於輕中度鈣化病變,對於重度鈣化的病變,ELCA聯合斑塊旋磨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手術成功率。2015年,我國安貞醫院完成了國內首例ELCA。唯一對深層鈣化病變有治療作用的技術。此前,多數介入療法都只能治療表面鈣質,沒有解決深層鈣質,無法治療質地堅硬、嚴重鈣化的病變血管。
  • 老人冠狀動脈鈣化硬如「磐石」 醫生用金剛鑽來旋磨打通血管!
    醫生對樊老伯進行冠脈血管內超聲評估發現,他的左主幹及三條主要血管均有嚴重狹窄及斑塊,其中前降支近中段狹窄超過90%,並呈環形鈣化,血管內膜「硬如磐石」。專家介紹,鈣化程度高的患者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相對危險度更高,堪稱冠狀動脈最可怕的「魔頭」之一。對於如此嚴重鈣化的病變,直接植入支架難以通過病變區域,且極有可能出現血管「撕裂傷」,導致冠脈夾層、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 鈣化、扭曲、分叉病變的介入治療
    於05.26日首次行冠脈造影示三支嚴重病變,LCX狹窄90%,RCA自中段100%閉塞,LAD近段扭曲、鈣化、Medina(1,1,1)真性分叉合併重度狹窄,最窄處達90%-95%。患者首次介入治療中正向嘗試開通右冠脈完全閉塞失敗,計劃擇期逆向再次嘗試。而前降支作為逆向側枝通道的主要提供血管,其本身也存在嚴重狹窄、鈣化,且累及分支血管。
  • 複雜冠狀動脈病變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趙喜同學 XI區當代冠心病的治療高度依賴於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醫療管理。PCI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對困難的病變進行支架治療。然而,也有一些病變通過傳統的PCI途徑表現出挑戰性。
  • 濱醫煙臺附院成功開通閉塞11年的高難度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
    入院後完善冠脈造影術示:三支血管病變,左前降支近端90-95%瀰漫;迴旋支近端70-80%節段性狹窄;右冠近至近段閉塞。患者病變嚴重,右冠為CTO。劉現亮主任詳細閱片並查看患者後,決定為患者行血運重建治療。
  • 人民醫院劉健:冠脈鈣化病變治療可提高PCI術成功率
    臨床上逐漸開展旋磨術等方法來針對鈣化病變進行治療,以期提高PCI術的成功率,改善其近期及遠期療效。   冠脈鈣化病變在冠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同時,如果存在嚴重的鈣化病變,冠脈介入治療的手術難度將增大,與手術相關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劉健主任醫師講述了冠脈鈣化病變的病理學特點以及對冠脈介入治療的影響。
  • 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首例冠狀動脈鈣化旋磨術
    8月7日上午,今年67歲廖女士在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完成了冠狀動脈鈣化旋磨術及冠脈支架術康復出院。出院時,她對導管室副主任魯邦福主任醫師等醫護說:「這次手術很成功,我的胸痛消失了,謝謝你們解除了困擾我多年的冠狀動脈鈣化病。」  今年7月25日下午,廖女士因急性胸痛發作入院,經檢查冠脈造影提示心臟血管前降支嚴重狹窄,血管鈣化嚴重,診斷為「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 、心功能2級」,她是位不穩定型心絞痛冠狀動脈嚴重鈣化病變患者。在心血管內科,流行一句行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冠脈有鈣化」。
  • 促進冠狀動脈鈣化是好事?他汀新解
  • 冠狀動脈鈣化、硬化哪個更危險?一字之差心梗風險大不同
    有一種情況可能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更危險,那就是冠狀動脈鈣化!冠狀動脈鈣化心梗風險可能更大!冠脈硬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分前中後期3個階段,初期以膽固醇和複合糖類可以聚集發展形成「軟斑塊」為主,中期血管壁細胞損傷後多形成相關血栓,到了我們後期就是出現了鈣化沉積、梗塞。
  • 【學術前沿】冠狀動脈鈣化與積分
    冠狀動脈鈣化(CAC)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高度特異性特徵。
  • 老人冠狀動脈鈣化脆如瓷器,醫生巧用「金剛鑽」打通
    反覆胸痛十餘年入院治療,大多數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術或搭橋手術均能改善症狀,但東莞的楊先生遇到了麻煩事,輾轉多家醫院也沒能解決——他的冠狀動脈重度狹窄,同時還像瓷器一樣又脆又硬,用以擴張血管的支架難以放入。近日,一名冠心病患者在東莞市中醫院內五科(心血管病)接受了心臟介入手術。
  • 老人冠狀動脈鈣化 醫生用金剛鑽旋磨打通血管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張喜文對其冠狀動脈鈣化最嚴重的前降支實施了斑塊旋磨術,成功地「磨掉」了動脈斑塊,疏通了血管。 記者了解到,此次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的順利實施,在淮安尚屬首例。如今,高玉喜老人胸悶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已經出院回家。
  • 會議通知|中國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俱樂部(CTOCC)2017
    會議通知  中國冠狀動脈慢性閉塞病變介入治療俱樂部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lub,China,CTOCC)於2005年8月在上海組建,在各位專家的關心和支持下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2屆,目前會員包括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100餘位心血管介入領域的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