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當太陽黃經到達255°時,在今年的12月7號,農曆10月23日,就進入今年的大雪節氣。
而關於這個節氣的農諺俗語有很多,比如:「大雪堆河塘,來年豐收忙。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大雪不寒明年旱。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寒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大雪不凍,驚蟄不開」等。可見大雪節氣是一個比較明顯反映冬季氣候特徵的時間段,主要是降溫和降雨雪等氣候要素。所以,在我們華北這邊,大雪節氣的到了,通常也就意味著進入深冬,氣溫會急劇下降,降雪(雨)量會有所增加,下大雪也是常態化。
大雪節氣將至,經常會聽到村裡老人念叨:「一九一場雪,豬狗不吃黑」。剛開始不理解是啥意思,雖然知道下一個冬至節氣,開始「數九」,一九下一場雪,說明冬季雨雪豐沛,為啥老話結論出豬狗不吃「黑」呢?
記得小時候,下大雪的時候,村裡老人常說:「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井口一個黑窟窿」,形容積雪深厚,大地、萬物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好大的雪。還會說:「雪花飛六角,來年定豐年」。雪花六角,我雖然沒有數過,不過按照老人的意思,下的是鵝毛大雪,填滿的溝塘,有「瑞雪兆豐年」,「冬季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意思。這說明,在以前生產力低下,更加靠天收的時候,冬季雨雪足,對來年豐產豐收的意義重大!在氣候變化面前,人們更多的表達了風調雨順之意,盼望著來年有個好收成。
我們知道,大雪節氣為冬季的第三的個節氣,第四個節氣為冬至,「數九」開始。在這段時間裡,雨雪對於冬小麥、蔬菜等越冬作物,意義重大。大地有了充足雨雪的滋潤、覆蓋,可以有效緩解作物在冬季的旱情,同時凍死部分地下病蟲害等諸多好處,促進農作物在冬季「蓄力」,翌年開春發力生長,為作物的豐產豐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麼,當人們豐產豐收了,生活富足,農民養的豬、狗、雞鴨鵝等,也跟著主人沾光,吃的殘羹剩飯也是好東西。為此,吃慣了細糧的家畜家禽,就不願意吃糟糕的「黑糧(黑面)」了。可見,冬季降雪/雨量的大小,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即便是現代化農業生產條件有了飛躍提升,機械化的大量普及運用等措施。風調雨順對農業生產還有很大的影響——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下雨雪就下雨雪,就能更好的促進農業生產,農民豐收。那麼,養的家禽家畜等動物,都會跟著主人沾光,吃得更好。
老話說的好:「大雪三白,有益菜麥。大雪到來大雪飄,兆示來年年景好」,也算是對「一九一場雪,豬狗不吃黑」很好的詮釋。